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思想是人道主义与博爱精神。

孟子曾言:“吾辞达而已矣。”辞能达意,就这么简单。托尔斯泰也曾经说过:“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尤其不是历史记事。《战争与和平》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他说的是实话。

托尔斯泰认为,文学只是表现思想的一种形式,作为形式,它远不如内在的灵魂重要。后人读《战争与和平》,往往呼为史诗,那样其实正好违背了托翁的意愿。

真正读懂《战争与和平》的人,最终会发现,这是一部思想的结晶,却非文学。而小说的作者托尔斯泰,则纯然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了。

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从前使他苦恼的、他所继续寻找的生活目标,现在,他觉得,已经不存在了。那个被寻找的生活目标现在不是偶然的不存在,不是现在一时不存在,他觉得这个目标是没有的,并且是不可能有的。这个目标的不存在,给了他那种完全的高兴的自由之感,这感觉现在构成了他的幸福。

他不能够有目标,因为他现在有了信仰,不是信仰任何法则,或文字,或思想,而是信仰永生的永远可以感觉到的上帝。以前他在自己所定的目标中寻求上帝,寻求这个目标只是寻求上帝......“上帝是在这里,在那里,在一切地方!”

从前他不能在任何东西里面看到那伟大的,难以理解的,无限的东西。他只觉得那东西一定在什么地方,并寻找这东西。在一切的眼前的可解的现象中,他只看到有限的、渺小的、平凡的、无意义的东西。他装备了智慧的望远镜,观察远方,在那里,那渺小的、平凡的、藏在茫茫远处的东西,只是因为他不能清楚的地看见,所以在他看来是伟大的、无限的。

然而现在,他学会了在一切之中看见伟大的、永恒的、无限的东西,因此,自然而然地,为了看到这个,为了享受这种观察,他抛弃了一直到现在他从人们的头上观察远方所用的望远镜,高兴地观察起他身边的永远变化的、永远伟大的、难以理解的、无限的生活。他看得越近,他越是心安而幸福。从前那个破坏他的一切思想体系的、可怕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对于他是不复存在了。现在。对于这个问题——为什么?——在他心中总是预备了这个简单的答案:因为有上帝,这个上帝,没有他的意志,人的头上不会落下一根发丝。

——列夫.托尔斯泰

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在历史论断的很有弹性的线条不能拉得再长的时候,在行为明明是违反全体人类所称的善或者正义的时候,历史学家们创造了一个挽救性的概念——伟大。伟大似乎不包含善恶标准。对于伟大的人,恶是没有的。可以归罪于伟人的灾祸也是没有的。

“这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们说,于是善恶都没有了,只有伟大与不伟大了。伟大的是善。不伟大的是恶。在他们看来,伟大是所谓英雄的、某种特殊人物的特质。全世界在五十年中重复着:崇高!伟大!拿破仑大帝!在崇高与荒谬之间,不过一步之差。”

谁也没有想到,承认那不能用善恶的标准去衡量的伟大,便是承认他们自己的无足轻重和不可衡量的卑鄙。

我们有基督给我们的善恶标准,我们觉得没有不可衡量的东西。没有质朴、没有善、没有真的地方,也没有伟大。

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有生活的时候就有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