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經銷商不改掉這些「通病」,被淘汰是必然!

近兩年農資市場形勢低迷,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很多生產廠家業績持續下滑,處在中間環節的經銷商的日子也越來越難過,而且隨著中間環節的逐漸縮短,未來會有相當一部分代理商和零售商被淘汰掉。如果不及時補齊自身短板,快速提升競爭力和經營業績,被淘汰就成為必然。

農資經銷商不改掉這些“通病”,被淘汰是必然!

目前農資經銷商存在的“通病”

一、缺乏專業知識,服務技能匱乏

目前農資經營的臺階很低,只要有經營意願,大部分人都可以進入這個行業,但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沒有足夠的行業認知及相關的農業技能知識,因而就不能科學、有效地診斷出現的問題,更無法給出有效的指導意見和治療方案,比如打農藥出現藥害、施肥出現肥害等。

廣大農戶在購買農資產品的時候,最希望的就是購買到真貨,並且獲知最合理的使用方法和最完整的注意事項,如果經銷商連農戶這些最基礎的需求都滿足不了,談何取信於農戶,長久經營就更無從談起了。

二、促銷賒欠嚴重

很多農資零售商賣農資靠賒欠,以賒促銷,想以此快速佔領市場。這樣一來銷量雖然是上去了,但“副作用”也會隨之而來,等到年底或資金週轉困難時,經銷商們要麼是在到處要賬,要麼是在去要賬的路上,不但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還容易產生大量“死賬”、“壞賬”,也就無法精心鑽研經營策略,嚴重的還會被“賒死”!

農資經銷商不改掉這些“通病”,被淘汰是必然!

三、貨物積壓成常態

有些經銷商只顧進新貨,賣新貨,卻忘了對舊貨及時的處理。農資是有生命的產品,一旦過期要麼作廢,要麼降價,給經銷商造成很大損失。這種情況出現的根本原因還是經銷商對市場行情整體把握不準,對市場的發展趨勢不瞭解,沒有合理的市場定位。

四、沒有屬於自己的“品牌”

很多代理商進貨隨意性很大,感覺哪個產品好賣就進哪個,或是隨大流,看別人進什麼貨好賣自己也跟著進,結果相互激烈競爭,打價格戰,不但都掙不到錢,還可能破壞產品和品牌形象。

面對以上種種困境,許多農資經銷商都在尋找出路,想知道怎樣才能解除困惑,想知道怎樣才能發展壯大,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如何提高競爭力的問題。要想提高競爭力並保證利潤,就要從根本上贏得農民的信任,總結起來就是練好內功,搞好服務。

農資經銷商不改掉這些“通病”,被淘汰是必然!

農資經銷商如何練好內功?

1、多深入田間地頭

近幾年農民所需要的服務,更多的是技術上的服務和信息上的服務,那種認為只要把貨送上門,甚至不要錢先賒銷就是服務好的認識是片面,也是經不起市場考驗的。現在只要是正規廠家的產品,質量和效果都相差不大,所以未來農資行業的競爭主要靠技術和服務的競爭,農民都願意找那些懂農業技術的人買東西,如果通過你的技術指導能“藥到病除”,真正解決實際問題,那就能獲得農戶信任,自然就能在所在區域站穩腳跟。

農資經銷商不改掉這些“通病”,被淘汰是必然!

2、逐步擺脫賒銷困局

賒欠現象之所以普遍,首先是農戶怕買到假肥、假藥,要先用再付款;再有就是很多經銷商為了銷量會主動把農資送上門,等到秋後再算帳,如此一來賒欠就成了慣例。不設法儘快擺脫賒銷困局就無法長久穩定經營,因此經銷商要結合自身實際採取有針對性的對策,比如通過走訪調查建立“賒銷黑名單”、現款購買打折優惠、與農戶簽訂協議確定收款日期等。

農資經銷商不改掉這些“通病”,被淘汰是必然!

3、注重自我“品牌”的塑造

多數農資經銷商只重視銷售,忽視對自身的宣傳,比如很多代理商在自己的宣傳車或者門牌上都喜歡打上廠家的名字或者產品的名字。這樣可能會得到廠家一些資金支持,但卻忽略了自身品牌的塑造。要想使自己在當地有知名度、客源多,就不能忽視自我宣傳,並要保持宣傳的經常性,讓老百姓都記得自己的影響力比讓他們只知道企業或產品的影響力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