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破時崇禎爲何不跑?真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嗎?

崇禎帝苦心經營大明十七年,江山淪喪,遂死社稷,御衣前書:朕自登極十七年,內地三陷,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故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成為大明鐵骨錚錚的真實寫照。


北京城破時崇禎為何不跑?真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嗎?


靖難之役後的第十九年,朱棣正式遷都北京。朱棣為何要遷都呢?得國不正,名不正言不順,反對勢力蠢蠢欲動。面對這種情況,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遷都,把都城遷到自己經營多年的勢力範圍之內,同時切斷反對勢力與南京地方士紳集團的聯繫。這才是朱棣遷都的真正用意。

定都北京,稱不上是“天子守國門”。朱元璋八次北伐、朱棣五徵蒙古,明朝的北疆已經越過長城,直達漠北,北方有奴兒干都司、朵顏三衛、薊遼軍鎮為屏障,北京遠遠算不上國門,只是後來國土淪喪,北京才成為國門的。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瓦剌大軍兵臨城下,多虧于謙力守才得以保全。崇禎年間,皇太極大軍破關而入,兵峰直指蘇北,擄掠一番後揚長而去。所謂天子守國門,又守的是什麼?


北京城破時崇禎為何不跑?真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嗎?


國門守不住,不得不加餉營建遼東,百姓深受其苦,崇禎帝“再苦吾民一年”,結果百姓苦了一年又一年。終於,農民疾呼“逾期坐而死,不如盜而亡”,宜川王佐掛、安塞高迎祥、洛川王存孟、延川王和尚紛紛揭竿而起,川陝鄂豫大亂。李自成百萬大軍進逼京師,崇禎面臨無人可用、無兵可調的窘迫處境。


北京城破時崇禎為何不跑?真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嗎?


京師面臨威脅,應對之法不外“戰、守、遷”三種。上策自然是主動出擊,禦敵於國門之外,再不濟也應固收京師,以待勤王,下下策才是遷都。而此時,崇禎最正確的選擇應該是遷都南京,東山再起。事實上他也這麼做了。然而,他好面子的毛病又犯了,喪師失地的罪名需要有人來背鍋。大臣們看出了他的小算盤,提出讓太子南遷的方案。崇禎一氣之下,撂下一句“君王死社稷,朕將安往”的氣話,南遷就此擱置。

北京城破,崇禎在殺死所有妻妾,眾叛親離,突圍無望,絕望之下自縊於煤山。崇禎死後,他的三個兒子相繼被抓,弘光、紹武、永曆三個南明小政權陷入內訌,失去了最後一次覆盤的機會。


北京城破時崇禎為何不跑?真的是“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嗎?


有時候,一死了之並不難,勇敢活著承擔責任並解決問題才是最難的。被自己的臣民逼得走投無路,無奈之下殺妻自縊,反倒成了道德典範。照這麼說,紂王自焚於鹿臺、隋煬帝在江都被殺,也能稱得上是“君王死社稷”了。所謂“君王死社稷”,不過是一個自私又無能的君王在臨死之前給自己臉上貼金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