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鳥兒飛,魚兒遊,小朋友,拍拍手,唱著歌兒向前走。

雨後的壤塘縣陽光格外燦爛,在崗木達鄉明達村委會設立的村級幼兒園門前,27歲的澤讓那姆正帶著33個小朋友做手指操。陽光映照著孩子們的笑臉,兒歌在山間久久迴響。

“一村一幼”源於2015年8月全省創新實施的重大教育扶貧工程。2017年,“一村一幼”計劃支持範圍由彝區13個縣擴展到四川省民族自治地區的51個縣(市)。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阿壩州幅員遼闊,各縣地理特徵和經濟基礎殊異,民族多元、人口散居。立足州情實際,遵循“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為主、普及提高、創新發展”的學前教育發展思路,阿壩州按地理沿革、民族文化、經濟基礎等因素將全州13個縣分為東、中、西三類區,分類加快推進學前教育發展。

包括壤塘縣在內的4個牧業縣屬於西部區,針對其經濟基礎較弱的實際,阿壩州以政府為主導大力傾斜扶持學前教育,重點解決辦園條件和師資問題,力求建設一所、辦好一所。

“發展藏區‘一村一幼’學前教育,是在源頭上推動長治久安和民生改善的正確決策。”阿壩州教育局副局長張玉芝分析說。

針對牧業縣,

阿壩州

重點辦好公辦幼兒園,

大力扶持學前教育

那麼,

“一村一幼”學前教育,

在明達村具體是怎麼做的呢?

和視點妹一起來看!

“家門口就可以上幼兒園”

明達村幼兒園用的是村活動室的場所,面積雖然不大,但教室佈置得很溫馨,廚房、衛生間等功能區齊全。

堅持公益性、普惠性、實用性原則,目前已建設45所幼兒園,做到了村居全覆蓋。壤塘縣教育局教育股股長魏建國介紹說,去年全縣就投入了69.353萬元。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明達村幼兒園的孩子們玩丟手絹遊戲

過去由於老百姓收入較低,很多家庭無力承擔子女就讀幼兒園的費用,因貧失學現象較為普遍。

為此,阿壩州全面實施“一免一補”政策,即免除公辦、民辦在園幼兒每生每年750元(2018年是1200元)保教費,並給予每生每年600元(2018年是800元)午餐補助。

這一舉措切實減輕了農牧民的經濟負擔,農牧民送子女入園積極性空前高漲。截至2017年底,阿壩州已建立各類幼兒園612所,在園幼兒29633人,其中“一村一幼”在園幼兒8598人,全州學前教育有了質的飛躍,不僅基本滿足了農村幼兒學前教育需求,而且基本保證了幼兒就近入園。

“去年9月,明達村籌建雙語幼兒園,我從另一個村調來當幼兒教師。”澤讓那姆介紹說,依託村活動中心建起的幼兒園只有一箇中等混齡班,包括大、中、小班三個年齡段的孩子,大班的孩子有八個,中、小班各有十多個。

“我到馬爾康醫院看病,不會用漢語表達病情,醫生聽不懂,很著急,可見受教育學知識有多麼重要。現在好了,家門口就有幼兒園。4歲的孫子求不初正在讀中班,每天回來都會給我講在幼兒園聽到的故事,孫女尼瓊也滿3歲了,9月份就可以上幼兒園了。”73歲的耿嘎說。

打通基礎教育“第一關”

“學前教育曾經一度被視為藏區教育的‘短板’,接受不了良好的學前教育,學生便難過‘語言關’,繼而嚴重影響小學甚至初中學習。”阿壩州委、州政府政研室經濟科科長杜萍分析說,因此聽不懂老師上課、難以融入學校環境,成了過去學生輟學的重要原因。

“ 我的大外孫尕爾瑪塔登沒有上過幼兒園,7歲直接送去上小學,老師叫他名字沒有回應,不懂得交流,而且聽不懂漢語,無法掌握更多的知識,很惱火。他三年級才逐漸適應學校生活。所以去年9月一聽說村裡開辦幼兒園,我馬上讓兒子把3歲的小孫子向秋俄熱送進幼兒園。現在小孫子就比他哥哥當時強多了。”75歲的戈特大爺笑著說。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明達村幼兒園牆上張貼的一日生活流程顯示,上午9點半入園後,有半個小時的晨檢環節。

“ 我3歲的女兒卓瑪基上幼兒園後變化可大了,以前隨手亂抓東西吃,現在每天早上都讓我們給她把手洗乾淨才上學,說手髒了不好意思上學。吃飯前會提醒我們要洗手。”袁玉發說,沒上幼兒園之前,卓瑪基經常和弟弟爭搶東西,上幼兒園之後她學會了分享,經常把幼兒園下午吃的蘋果、雞腿等帶回來分給弟弟吃,而且還能背古詩。

今年27歲的澤讓那姆畢業於四川省威州民族師範學校幼師專業,已工作3年,是在編教師。“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半小時教學,對大班的孩子我根據家長的要求會教一點簡單的聲母、韻母,中班的孩子學習手工、畫畫。儘管年齡不同,身處同一間教室的孩子們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受到薰陶。”

23歲的保育員澤索準是臨聘教師,每天都教孩子們半小時藏語。她說:“要教大班的孩子一些簡單的拼寫。”

“從我們調研的情況看,孩子們接受學前教育後,已經初步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能夠比較流利地和老師、家長交流,過了學前教育‘語言關’。”阿壩州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長洛木大灑說。

“目前,依託村委會所辦的幼兒園還不是很規範,基礎設施設備也不是很齊全。”魏建國說,希望今後能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將學前教育經費納入州縣財政預算,確保“一村一幼”辦園經費按時足額到位,完善辦學條件。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學生家長開始擔心澤讓那姆會不會被調走。“如果她被調到別的村,請給我們幼兒園配備像澤讓那姆一樣的老師。”尕爾玖說,“因為她管娃娃就像管自己的孩子一樣,我們很放心。這樣我們就可以安心種地、放養50頭犛牛了。我們村今年要脫貧摘帽,我也很有信心脫貧。”

三年來,澤讓那姆和崗木達鄉的孩子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看著孩子們一天天健康快樂地成長,澤讓那姆心裡很踏實。她告訴記者,她的家鄉在阿壩縣,為了這些孩子,她願意留下來。

針對東部縣

基礎設施較好的優勢,

阿壩州深挖發展潛力,

打造特色品牌

要走出一條民族地區幼兒教育新路,

理縣怎麼做?

和視點妹一起來看!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過去,阿壩州的幼兒園無論是辦園規模還是辦園質量都難以滿足群眾需求,“入園難”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2010年,全州僅有61所幼兒園,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僅為16%,與同期全省平均水平相差達46.5個百分點。

2012年4月5日,時任阿壩州委書記的劉作明在理縣調研高半山農村扶貧攻堅工作中指出,要把農村幼兒教育納入新一輪扶貧攻堅的主要內容,切實解決農村幼兒“入園難”的問題,讓廣大農村兒童能夠接受與城鎮兒童同等的學前教育。

2012年9月28日,阿壩州委組織部、州教育局、州財政局印發了《關於推進“一村一幼”學前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2013年,阿壩州頒佈《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條例》,以立法形式明確實施覆蓋學前教育的十五年義務教育……一系列配套政策的出臺從制度上保障了學前教育持續發展。

自2011年以來,全州立足民生免費教育,堅持政府化投入,共整合資金2.1億元,著力改善辦學條件,改擴建公辦幼兒園462所。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在全面摸底調查的基礎上,理縣堅持“大村獨立、小村聯辦、就近入園、均衡發展”的原則,科學規劃農村幼兒學前教育園點,在43個偏遠高半山村新建農村幼兒園,使全縣4—6週歲適齡兒童都能就近入園,實現了農村幼兒學前教育全覆蓋,廣大農村家長希望孩子享有與城鎮兒童均等學前教育機會的強烈期盼得到基本滿足。

“近年來,異地幼兒在我縣入園不斷增加,2017年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112.10%,學前一年毛入學率為129.32%。”理縣教育局副局長姚永旭介紹說。

讓孩子們從“能入園”到“入好園”

“一個小男孩種下了一顆胡蘿蔔種子……”6月7日,理縣上孟鄉中心校附屬幼兒園小班老師姚紅桃運用一體機,給23名小班幼兒講故事,孩子們聚精會神地盯著屏幕,看得很認真。“《一顆胡蘿蔔種子》是根據美國兒童文學作家露絲·克勞斯的兒童文學作品製作的兒童繪本。現在我通過互聯網就可以搜索出適合3歲幼兒觀看的兒童繪本,給小朋友們講故事很方便。”姚紅桃說。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姚紅桃運用一體機進行教學

一臺幼兒一體機價值2.5萬元,全縣配齊總共需要172.5萬元。“不僅要免費,還要追求高質量。”姚永旭介紹說,這項開支來源於中央資助的學前教育款項。

近年來,理縣不斷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僅2017年一年縣財政就投入800萬元資金,用於全縣農村幼兒園教育教學場地、設施設備改建和改善。一體機是從2016年開始採購配備的,預計到今年年底,全縣69個幼兒園將全部配齊。

得知這個消息,周安蓉很高興。“1990年那年,眼看著老二也有1歲多了,兩個孩子都上不了幼兒園,好在自己是初中畢業,我心一橫就辦了幼兒園。”周安蓉對當年創辦幼兒園的情景記憶猶新,“我怎麼也想不到幼兒園現在能得到這麼好的發展。”

上孟鄉木尼村幼兒園採取手語教學,要求家長協助教幼兒必要的日常用語,從幼兒最常用的行為用語入手,成功破解了當地幼兒不會講漢語造成的老師與學生交流困難的問題,成為民族地區開展幼兒教學的成功典範。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下孟小學附屬幼兒園的孩子們在做啞鈴操

下孟小學附屬幼兒園則採取多村聯辦的形式,覆蓋了7個村。

“ 在這種管理模式中,鄉鎮中心幼兒園充分發揮了‘調度中心’的作用,不僅加強了農村幼兒園的管理和資源配置,而且起到了窗口示範作用,成為鄉鎮學前教育的教研中心、師資培訓中心,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村幼教資源不足的難題。”下孟小學校長陳蓉仙說。

讓鄉村教師留得住、幹得好

實施免費教育後,師資遇到了難題。”2017年4月,劉作明在調研時發現,因為實施十五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人數呈“井噴式”增長,造成教師緊缺,他當即要求“勻”出200個編制優先給學校,實施各種教師專項計劃,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針對學前教師整體匱乏的現狀,阿壩州採取公開招聘、轉崗培訓、大學生村幹部頂崗、政府購買服務、吸引本州籍幼兒教師回州創業等辦法,多措並舉解決師資問題。目前全州幼兒園教職工達到1217人,較2010年增加555人。

2017年,理縣在事業人員公開招聘錄用中調劑20個名額,專門用於幼師招聘,著力培育高水準專業農村幼教師資隊伍。

姚紅桃畢業於瀘州職業技術學校幼師專業,她的家鄉在九寨溝縣。得益於精準的政策和政府的重視,越來越多像姚紅桃這樣的民族地區學生投身教育、成為教師,反哺民族地區的教育,一項政策獲得了兩方面效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我們鄉村教師待遇好了,工作有幹勁!”下孟小學附屬幼兒園小班班主任德熱澤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作為在編教師,她到學校工作已有6年,除去“五險一金”,算上基本工資、績效、鄉村教師補貼、生活補貼,每個月能拿到3500元。

“教育不是先來改變孩子,而是家長和教師的自我成長和改變。”理縣教育局學前教育股股長謝翠彬說,教育是一種社會活動,通過各種形式讓家、園互動,分享新理念、新內容和新思考,共同為孩子打造最好的成長空間,“我的兩個孩子相繼在本縣讀幼兒園,現在縣裡幼兒園的條件已經與大城市沒有太大差別。”

幼兒園也是下孟鄉31歲的張文娟最為珍視的地方。6歲的大兒子靳佩俊讀大班,3歲的小女兒靳佩蘭秋季也要讀小班了。在她眼中,孩子就是家庭的未來。“反正不能輟學,儘量讓他們都讀大學,畢業後最好留在身邊工作,如果他們願意去大城市工作也依他們。”張文娟說,她和鄰居們下午接孩子的時候,經常會順便給老師帶點地裡現摘的新鮮蔬菜,過年殺年豬也會請老師到家裡做客。“因為我們尊重老師,也感謝老師。”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發展學前教育,為藏區孩子的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姚永旭表示,隨著藏區雙語教育的普及,升學、就業渠道拓寬,學生們未來便能“飛”得更高、更遠。

專家觀點

讓學前教育“拓面”“提質”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 李雪峰

為主動應對學前教育“入園難”問題,早在2013年,阿壩州便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為主、普及提高、創新發展”的思路,在我國民族地區吹響了“一村一幼”建設的號角。

經過多年發展,阿壩州已初步形成了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服務體系,各類學前教育發展指標實現了快速增長。2017年,全州獨立設置的幼兒園由2012年的64所增加到337所,幼兒園教職工人數由729人增加到1396人,學前一年毛入園率由45.3%提升到93.56%,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由32%提升到80.14%,基本滿足了州內農牧民子女適齡兒童學前教育需求,為全省民族地區推進“一村一幼”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鑑經驗。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隨著農牧民群眾教育需求從“有學上”逐步躍升為“上好學”,阿壩州已率先進入“拓面”與“提質”並進的學前教育發展新階段。與此同時,在探索民族地區學前教育特色化發展方面,阿壩州也交出了亮麗的期中答卷。

促進城鄉資源流通,破解區域發展不均的難題

由於學前教育發展基礎條件不同,阿壩州在推進“一村一幼”建設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區域發展不均的難題。一方面,東部四縣(汶川縣、理縣、茂縣、九寨溝縣)的整體水平優於中、西部縣,高半山區、邊遠牧區發展則更為滯後;另一方面,學前教育發展水平在縣、鄉、村三級呈現出逐級遞減的態勢,且公辦幼兒園發展水平也明顯優於民辦幼兒園發展水平。換言之,上述發展不均現象既發生在全州各縣(市)之間,也發生在各縣(市)內部。

為破解區域發展不均的難題,阿壩州在經費投入有限的情況下,按照“大村獨辦,小村聯辦”的原則,持續優化園點佈局,對園點佈局規劃進行再調研、再論證,整合利用閒置教學資源,促進生均資源的均衡化配置,有效地改善了村級辦學條件。此外,阿壩州還積極發揮縣城幼兒園的示範引領作用,通過倡導“以城帶鄉、以點帶面、以優帶弱”的“1+N”幫帶機制,組織鄉村幼兒園教師到縣城幼兒園跟崗鍛鍊,鼓勵縣城優秀幼兒教師到鄉村幼兒園掛職指導,打通了城鄉教育資源流通渠道,夯實了縣、鄉、村三級學前教育服務體系,促進了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破解保育質量不高的難題

按照教育部(教師〔2013〕1號)文件關於保教人員的配備標準,阿壩州保教人員缺編數量高達2686名。為應對學前教育教職工缺失問題,大多數縣(市)只能通過轉崗小學老師、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補充教師隊伍。2017年,阿壩州村級幼兒園臨聘輔導員高達2372人,部分受聘人員因為沒有雙語教學能力,或者未接受過專業的幼教知識,無法按相關要求從事保教活動,較大地制約了村級幼兒園保教質量的提升。

為破解保育質量不高的難題,阿壩州通過規範學前教育管理,在各縣(市)均設立了學前教育股,配備了幼教專幹,具體負責指導學前教育工作,形成了州、縣、鄉、校四級管理以及培訓和教研網絡。同時,在教師編制受限的情況下,阿壩州通過活用“一村一大”“三支一扶”和西部志願者等人才資源,積極補足教師隊伍配置,並且統籌安排各類培訓項目,持續加大對非專業幼兒教師的培養力度,有效地提高了教師隊伍的綜合從業水平。近三年,全州開展各類專業培訓共計培訓幼兒教師1304人次,基本實現了所有村級幼兒教師全員輪訓一次。

完善特色教學標準,破解民族特色不強的難題

由於我國民族地區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起步較晚,阿壩州作為區域先行者,只能在摸索中前行,難以在短時期內構建起既滿足科學保育要求,又體現地方民族特色的教學標準。大多數幼兒園仍處於借鑑內地先進辦學模式的初級階段,其課程安排、課堂內容和教法形式不得不參考內地教學標準,多元文化整合教育效果並不理想。

為破解民族特色不強的難題,阿壩州堅持按照“因地制宜、以人為本、傳承文明、凸顯特色”的思路,充分利用本土資源豐富教材內容、完善課堂形式、創新教學方法。比如,阿壩州藏文編譯局通過自籌資金500萬元,編譯出版了56套藏漢雙語幼兒讀物;紅原縣出臺《紅原縣3-6週歲兒童藏語言發展指南》,為雙語學前教育中藏語言教學制定了標準。同時,立足民族地區獨特文化環境的實際,阿壩州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民間傳統教玩具,探索出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的有效實踐路徑。其中汶川縣、理縣將博巴森根、羊皮鼓舞、羌繡、押加、推杆等民俗文化和傳統體育融入村級幼兒教學活動中,有力推動了民族地區幼兒園的特色發展。

構建多元共建模式,破解基礎保障不足的難題

阿壩州本級財政收入能力較弱,對學前教育投入相對有限,導致部分地區幼兒園的園舍面積和室內外場地條件未能達到國家標準,雙語幼兒讀物和教師教學用書較為缺乏,各類專用教玩具配置不齊。比如,紅原縣幼兒教玩具配齊率僅達省定標準的35.6%,遠遠不能滿足幼兒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幼兒教師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可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為破解基礎保障不足的難題,阿壩州堅持“保基本、廣覆蓋、多形式”的原則,在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的同時,將學前教育經費納入州、縣(市)財政支出預算,確保了“一村一幼”建設經費能夠按時足額到位。同時,積極探索學前教育市場化道路,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集體經濟等市場主體參與民辦幼兒園建設。在馬爾康市、理縣等基礎條件較好的縣(市),通過建立“以獎代補”機制,確保民辦幼兒園在經費減免、政策扶持上享有與公辦幼兒園同等的優惠,促進了當地民辦幼兒園的蓬勃發展。2017年,全州已發展民辦幼兒園52所,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財政經費投入不足、教師編制受限等硬性發展約束,並且給家長提供了更加豐富的學前教育選擇。

教育扶貧怎麼做?這裡脫貧有信心!

總而言之,發展民族地區學前教育事業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歷史性工程,一定要保持足夠耐心。充分保障教育公平,讓每個農牧民子女都能共享人生出彩的機會,僅是發展普惠性學前教學的開局之舉。避免財政經費“撒胡椒麵”,讓學前教育經歷能夠切實為每個農牧民子女插上夢想的翅膀,才是發展普惠性學前教育的關鍵所在。

因此,既要堅持“有為的政府”的領導,鼓勵和推廣創新性地方實踐,也要倡導“有效的市場”的驅動,引導多元主體共同助力建設,持續推動民族地區學前教育“拓面”與“提質”的並進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