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北京的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京味小吃的代表有豆汁儿、豆面酥糖、酸梅汤、爆肚、炒肝等。在前门、王府井、护国寺、后海、牛街这些地方都可以吃到比较正宗的老北京小吃。来京城,寻觅老北京人的特色小吃,也来接一下当地的地气。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驴打滚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艾窝窝

艾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 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小窝头

用黄豆、玉米加工成精细面粉,再加入白糖和桂花蒸制而成,特点是上尖下圆,小巧玲珑,看上去像一个个金色的小宝塔,吃起来味道香甜,细腻滋润。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睐,尤得女性食客的喜爱。糖卷果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辅料。山药鲜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精纤维及维生素等成分,是中医传统的用药。中医认为山药性温味甘,无毒,入脾肺、肾经,有补中益气、补脾胃、长肌肉、止泻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枣更是中医和民间常用的滋补品,每100克干品含糖量63-76.3克,并含蛋白质、脂肪和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其中维生素C含量居各种鲜果之首,每100克鲜枣肉中含量达300-600毫克,人体利用率平均为86.3%。中医认为枣肉味甘性温,有补脾和胃、养气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和、贫血心悸、烦躁多梦等症。卷果主料为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实的药膳。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芸豆卷

原先是民间小吃,传说是慈禧太后听见宫外有小贩叫卖,便召进宫内品尝,觉得很好吃,于是命令御膳房专门制作,色泽雪白,质地柔软细腻,馅料香甜爽口。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羊杂汤

多在立秋后供应(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用羊肚、羊肺、羊肠、羊心、羊头肉等为原料,吃时碗内放香菜、芝麻酱、辣椒油,汤色奶白,香辣味浓。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豌豆黄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面茶

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豆汁

使用优质绿豆为原料,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等。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煎灌肠

古法是把淀粉加红曲灌到猪肠子里面,现在通常是用淀粉加上红曲捏成个棒槌形,切成片后上铛煎,浇盐水蒜汁食用,外焦里嫩,用竹签扎着吃,滋味独特。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锅贴

多以猪肉馅为常品,根据季节配以不同鲜蔬菜。包制时一般是馅面各半,呈月芽形。锅贴底面呈深黄色,酥脆,面皮软韧,馅味香美。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糖耳朵

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好吃的糖耳朵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馓子麻花

古名为“环饼”、“寒具”,秦汉以来成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它是用发酵面揉拧成麻花形后炸制而成,是遍及全国各地的小食品,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北京炒肝

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最初吃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配着小包子一块吃,汤汁油亮酱红,肝香肠肥,味浓不腻。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褡裢火烧

因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而得名,色泽金黄,焦香四溢。吃褡裢火烧时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余味无穷。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墩饽饽

做法简单,用酵面加碱、白糖、桂花揉在一起,先用饼铛用微火烙,两面成黄色后,码入烤盘,入炉烤熟。墩饽饽颜色白黄,松软有弹性,味甜润,宜凉吃。

舌尖上的美食:老北京风味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