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子折戟,成都独角兽企业静待黎明

锤子折戟,成都独角兽企业静待黎明

锤子科技(现改名为成都野望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与成都的缘分似乎走向了一个新的路口。

这两天,有关锤子科技成都分公司解散的消息引发关注。虽然公司随后回应称传言不实,并表示目前公司为加强技术团队研发实力,正在对北京、深圳、成都三地技术人员进行整合,“公司经营状况良好。”

但从媒体梳理的各项信息来看,锤子科技内部大概率正在经历一个艰难时刻。它在成都将如何布局,或是观察锤子科技未来命运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锤子科技与成都的缘分到底会走向何方,相信不久就会见分晓。但无论结局如何,西部君都更愿意相信锤子科技与成都的“联姻”,只是成都新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插曲。

与锤子科技目前经受的考验相比,近两年成都独角兽企业的发展,或已来到了黎明的前夕。

1.成都已拥有4—5家准独角兽企业

去年8月,对于成都市政府向锤子科技注资6亿元一事,西部君曾做了一个乐观的大胆预测,称锤子很有可能成为成都第一家独角兽企业。

现在来看,这个预判或说是愿望实现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低。但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成都的独角兽企业生态,确实在经历着积极的变化。

国内有关独角兽企业的榜单不少,不同的发榜机构,因参照标准、估值不一,名单也不尽一致。因此稳妥起见,西部君对于目力所及的三个榜单中,成都独角兽企业状况进行了统计。

今年3月,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显示,164家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中,成都仅有一家企业入围——新浪潮,以15亿美元的估值排名第65名。

今年4月,微链研究院发布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在全国204家独角兽企业中,成都有两家企业在列。分别为医联,中药材天地,都属于医疗健康领域。

同样是今年4月,创业家发布的中国独角兽TOP100榜单中,成都有极米科技、医联两家企业入选。

综合上述榜单,成都目前算是基本上告别了独角兽企业为零的尴尬。可以称得上是准独角兽企业的应该有4—5家左右。

去年底,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对全市的潜在独角兽进行了“摸底”,共有31家企业入围。而今年初,成都发布的首批“未来独角兽推荐榜单”,有37家企业入选:

锤子折戟,成都独角兽企业静待黎明

从行业看,这些企业分布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新零售、新金融、医疗大健康、新媒体等15个领域,30余个细分行业。

另外,成都还提出了,到2022年培育独角兽企业7家以上,潜在独角兽企业60家以上的发展目标。目前还剩三年多时间,依据潜在的名单来看,应该希望还是比较大。

2. 培育独角兽,成都做了什么

与东部城市特别是北京上海相比,中西部城市发展新经济,在资金、人才、技术、配套基础等等方面,都面临着显而易见的短板。这种现状决定了,政府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

近年来武汉、重庆、西安等一大批二线城市都出台了明确的新经济激励政策。甚至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收获,像小米南飞武汉,“迁都”南京就是一例。

成都在这方面也推出了一系列的大动作。去年8月,成都市政府明确将设立成都发展基金,目标规模1000亿元。此外,还将设立20亿元的“四板基金”、10亿元以上的金融科技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发展金融科技产业。

锤子折戟,成都独角兽企业静待黎明

另外,成都高新区也对外发布了《关于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大企业上台阶,全力培育“独角兽”企业,企业最高可获奖1亿元。而在目前成都31家“潜在独角兽”企业中,其中30家就诞生于高新区。可以预言,未来高新区将是成都独角兽企业的大本营。

几乎就在这两天锤子科技成都分公司传出解散消息的同时,以人才、载体、科技金融等科技促进创新创业内容为核心的成都“双创”升级版10条新政正式出台。成都也成为今年9月全国部署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以来,西部首个出台其具体政策措施“落地”的城市。

具体内容有:

给予落地成都创新创业的各路人才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支持科技企业联合攻关重大关键技术,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并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支持在成都的高校院所联合所在地的产业功能区,共建环高校院所知识经济圈,并给予最高1000万元补助。

单论政策环境,成都新经济发展的扶持体系,应该说已经初具雏形。下一步关键是如何充分释放好政策红利。

3.成都的差距和比较优势

根据目前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分布,全国主要城市的独角兽企业发展状况,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档次。

北京独居第一档,独角兽企业在70家左右,遥遥领先于全国其他城市;上海为第二档,数量在30到40家左右;第三档为杭州和深圳,独角兽企业在20家以内。

第四个档次,像武汉,广州,南京,天津,重庆,成都等都在5家或5家以下。尽管成都正式入围的也只有1—2家,与武汉,广州的4—5家还是有距离,但考虑到数量相差较小,独角兽企业发展本身的不确定性,以及潜在梯度情况,这些城市还是可以归为一个档次。

锤子折戟,成都独角兽企业静待黎明

即便在第四档中,成都依然不占优,但论人才、政策、环境等综合因素,成都的潜力还是值得期待。

首先,信息产业是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包括软件、手游等,在全国还是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这些领域往往与新经济高度关联,较容易催生出周边的创业机会,也说明具备一定的产业配套基础。

其次是人才资源。信息产业本身涵养了一批人才,另有较雄厚的高等教育资源,加之“抢人”和人才回流的效果逐步显现。

今年7月,猎聘发布的《2018中国重点城市工程师大数据与调研报告》显示:

锤子折戟,成都独角兽企业静待黎明

2017年一季度到2018年二季度期间,互联网工程师人才净流入分布情况,成都以6.15%的流入率排名第三。

小结:

有人说独角兽企业未必重要,比如拥有华为、腾讯、比亚迪等巨头的深圳,独角兽企业甚至还比杭州少。但在西部君看来,对于缺乏像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的中西部城市而言,代表新兴力量的独角兽企业,还是必不可少。

道理很简单,新经济时代,拿不出一两个像样的,具有名片效应的独角兽企业,中西部城市拿什么去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杭州就是成功的励志榜样。

既没有北京上海的先天优势,又缺乏互联网新贵杭州的巨头效应,包括武汉,成都,重庆,西安在内的中西部主要城市,在独角兽企业的孵化上,被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拉开距离,实属正常。并且在短期内,赶超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只要在配套政策、创业环境、人才激励、资金等方面加快布局和积累,新经济会更好,独角兽也会有的,只不过慢半拍而已。有理由相信,未来五年,中西部主要城市在独角兽企业上应该迎来一个收获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