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为什么自称为“朕”?汉字“朕”的本义是什么?

乾嘉门下走狗


朕字的意思是我,在秦始皇以前,不分尊卑,任何人都可以用。那时的国君大都自称“孤”与“寡人”,表示自己很孤单,需要臣民的辅佐与帮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自感功高过三皇五帝 ,业绩无人可匹敌,自称始皇帝。而朕就成了皇帝专用之字。

秦始皇为何独宣朕字来代表我字呢!这与朕字的含义有很大关系。现在的朕字是经过无数演变才成今天的样子,秦以前的朕字不是这个写法,它左边是个舟字,右边是个炎字 ,舟与水有关,炎与火密不可分。说白了,朕字就是水与火的结合体。当然了,朕字绝不是水深火热的意思。

水可以灭火,火又可沸水,这正是五行中所谓相生相克。朕字有这么多含义在其中,难怪秦始皇独具慧眼选了这个字。他以此表明,自己有能力让老百姓年景风调雨顺 ,因为他有水。也能让老百姓不在受寒冷之苦,因为他有火。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朕”作为古代皇帝的专用词始于秦始皇,《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既灭六国,议君主称号,王绾、李斯等议:"天子自称曰'朕'",由此后世帝王亦纷纷效仿,自称为“朕”,那么为什么“朕”这个字会得到秦始皇的“垂爱”,作为自己的代名词呢?一来是机缘巧合,二来还得说说这“朕”字的含义。

“朕”字的丰富含义

“朕”字在秦始皇之后成为皇帝的专用词其含义也就变得局限了,所以要了解“朕”字的含义,我们还得在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记载中找答案。

1:我,我的

大家是否还记得屈原的《离骚》,里面开头便写到:“帝高阳之苗裔兮,皇考曰伯庸。”,这里便用到了“朕”这个字,在这里是什么含义呢?切不要看到后面的皇便望文生义,这里的“皇考”是父亲的意思,而这个“朕”如何解释呢?自然是“我”的意思了,整句话是屈原在介绍自己的先祖和父亲。其实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释诂》中也说道:“朕,身也。”,即意为“我”的意思,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意为我或我的,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2:缝隙

这个含义最早见于《周礼·考工记》,其中记载道:“视其朕,欲其直也。”,清代戴震在其所著的《考工记图注》中也解释道:“舟之缝理曰朕。”,所以朕在先秦时期也有缝隙之意。

3:征兆

“朕”有征兆的含义其实不难理解,征兆古时也写成朕兆,《鬼谷子》一书中有句话叫:“变化之朕焉。”,在《庄子·应帝王》中也有写到:“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这里“朕”的含义即为征兆,迹象。

秦始皇称“朕”的原因

说起秦始皇当年为什么要选朕这个字作为自己的专用代名词呢?首先当然是因为朕在先秦时期便是使用最为广泛的一个第一人称称谓,本意就是“我”的意思,其次“朕”有先兆,预兆之意,寓意皇帝才有“先见之明”,是上天之子。《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过一段话,"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最后还有一个非常巧合的事情,秦始皇叫什么啊?嬴政,政与“朕”谐音,故“朕”自然备受秦始皇的“垂爱”!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灵魂的感触


皇帝自称为朕,是因为皇帝这一名号的创始人嬴政要求的,后世皇帝延用下来的。秦始皇统一华夏后,认为王这个名号配不上他的功绩,经过群臣一致讨论,认为嬴政当采用皇帝的名号来荣耀自己。皇帝者,功盖三皇,德超五帝也!嬴政当了第一个皇帝后,对第一人称进行了规定,只有皇帝本人才能自称朕,臣民一律不得用朕这个一人称,可以用吾、余、我、在下、区区、不才等等。后世皇帝延用了这一规定,皇帝自称朕,朕就成了皇帝的专有代名词。

朕的本义为舟缝。另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舟缝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先秦时代朕的本意是“我的”或者“我”,是人人都可以用的,比如屈原就写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皇帝自称朕,皇帝之下的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则有多种自称。比如寡人、孤、不谷等等,以上三种称谓只有王公侯可以使用,普通人使用也是僭越行为。曹孟德身为魏国公、魏王、他只能自称孤,而不能称朕;曹丕当了皇帝后,就自称朕,并追封曹操为皇帝,那么曹操在九泉之下可以自称朕了。

中国的藩属国国君都不能称朕,比如朝鲜国的国君就自称本王、寡人;朝鲜脱离清朝控制后,建立了大韩帝国,其国君就开始自称朕了。越南、缅甸、琉球、暹罗等附属国的国君都只是王,不是皇帝。日本长时间以来都不是中国的附属国,国君又自称天皇,因此日本的天皇通常也自称朕;而现在世界上还正儿八经自称为朕的可能也只有日本天皇了。


大秦铁鹰剑士


“朕”的本义是船舵,船缝,甲骨文字形

后来经过篆文变为了

慢慢演变为了“朕”字,而这个字的意思渐渐由船舵,船缝引申为“我”“迹象,征兆”的意思。,为什么朕这个字可以来当第一人称呢,据考证,这个字在上古时期读音可能类似于余或者吾的读音。

在先秦时期“朕”只当做人称代词出现,像是在屈原的《离骚》中就有“朕皇考曰伯庸”这个当中的“朕”,就是第一人称我的意思,许慎《说文解字》中也解释:“朕,我也”,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也对这个字有解释“古有尊卑共称朕”这个意思就是在先秦时期的古,无论是尊卑贵贱的人都可以用“朕”这个字来自称。

到了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自己取了三皇五帝之中的两个字,以皇帝来自居,意思是他功过三皇,绩比五帝,将自己封为了千古一帝。

作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皇帝,自然对自己的称谓也是颇有讲究的,肯定是要不同于一般人的称呼,像“孤,寡人”这样的词肯定是不能用的,但是像“吾,余”这样的词又太普通,根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就是说李斯等人建议用朕这个字,用这个字可以让人觉得天子独尊,听到这个字,群臣大概就觉得很威武霸气的样子,唯我独尊。

在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历代皇帝皆用“朕”这个词来称谓自己。


消失的月光


皇帝自称“朕”,汉字“朕”是什么意思?

中国古代君主、诸侯王,历来喜欢“称孤道寡”。他们的自称,其实并非只有“朕”一种,还有寡人、孤、不谷(不毂)、孤家等。既是自称,本质上都是第一人称“我”的意思。但分别蕴含的意义,却是大不相同。

《老子》:“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谷)。”人们可能以为这些称呼,代表君主“舍我其谁”的霸气彰显,其实正好相反,这些都是君主们十分谦卑的自称。是否意外?



1、寡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在“完璧归赵”历史典故中,赵王自称“寡人”,秦王亦自称“寡人”。

寡人,即寡德之人,用法上比“孤”复杂些。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这是中国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中国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意思是说君主、诸侯的权位是老天爷赋予的,老天爷只会把天下给予有德之人,如果失德便会失去尊贵权位,所以他们无比谦卑地称自己为“寡人”,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德寡不足”。

身为金字塔尖尖上的人,却时刻说自己“寡德不足”,越牛X的人越谦虚。正应了那句话:低调,才是最牛X的炫耀!(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2、寡人、孤、不谷用法演变



春秋时期,东周列国诸侯皆自称“寡人”,不过楚国是个例外,楚王多自称“不谷”,而较小较弱的诸侯也有自称“孤”的现象。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但仍自称“寡人”,而不用周天子专用的自称“予一人”。

秦末项羽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都自称为寡人。汉朝诸侯王,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孤”较为流行,比如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帝,都自称“孤”而不称“寡人”。两汉时期尚多见,汉以后较少见。自唐朝以后,自称“寡人”者,当然有,但更少了。

另外,古代士大夫、诸侯夫人也有自称为“寡人”的想象,但不是主流 。如《诗-邶风》: “先君之恩,以勖寡人。”这是卫国的国君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自称。


3、朕

中国最早的词解专著《尔雅·释诂》,对“朕”字作了明确的解释。

《尔雅·释诂》:“朕,身也。”在先秦时代(秦始皇建立秦朝以前),“朕”就是个第一人称代词,像“我”一样普通、烂大街的称呼,因为不管高低贵贱,人人皆可自称“朕”。



自从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人,“朕”这个称呼,就成了皇帝配套的专属称谓,独一无二,被赋予了神圣意义。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明确规定:“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只属于皇帝自称,其所有人都不能再自称“朕”了。皇帝垄断了“朕”这一称呼。否者,就是僭越重罪。


4、“朕”的本义及引申

峰子哥想说的是,今天人们看到的“朕”字,是简字。实际上:“朕”字,由“舟”和“灷”(zhuan)组成。(欢迎关注|峰子奇观,趣史随时看!)

“舟”本意指小船(如一叶扁舟,舟是非常窄小的那种船)。“灷”(zhuan)本意指火种。小船和火种合一起,是什么意思?答案:小船的裂缝。《考工记图·函人注》:“舟之缝理曰朕”。

朕,因此“小船的裂缝”引申征兆、迹象。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表明天子要防微杜渐,哪怕预示一丝小小裂缝,也要时时独省自身。

朕,经过引申,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后,可以说已经是一个谦虚到极致的自称,却也能大大提高了自己自省自励自谦的逼格。

同时皇帝专称“朕”后,又赋予了神圣及神秘色彩,神圣不可侵犯。如《史记·李斯列传》:“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5、古代最高统治者-称呼演变



秦始皇以前的先秦时代,最高统治者只称“王”,或单字“皇”,或单字“帝”,比如三皇五帝,尧帝、舜帝、禹帝。商纣王、周文王、周武王、秦王、赵王......

秦始皇一统后,创造了“皇帝”一词。从此之后,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沿袭都称“皇帝”,“朕”这个皇帝专属自称,也随之被沿袭,直至中国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而彻底终止。

帝制完结,“朕”这个词,也画上了句号。


欢迎关注,我是历史峰子哥,顺手点个赞哦!更多更新中.....咱们下期见!

▷▷寄语:关注历史头条号|峰子奇观;更多奇趣随时看!作者|峰子哥;版权勿侵。欢迎历史兴趣朋友留言交流!

峰子奇观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皇帝自秦始皇以来,历代帝王都自称“朕”。但其实秦始皇也并非第一位以“朕”自称的君王,而“朕”字最初也不是君主专属。若再论及“朕”字的本义,看起来似乎更是与帝王的身份风马牛不相及,那么始皇为何偏偏选中了这个字呢?

一、从始皇帝说起

这还得从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后说起。众所周知,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开创了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的嬴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便取了“三皇五帝”中的“皇帝”二字作为至高无上的尊称。“皇帝”既是他人对帝王的敬称,那便还应该有个独一无二的自称,于是秦始皇又规定皇帝自称为“朕”,此后除皇帝外,任何人都不得再用“朕”来自称。

从此,“朕”字的特别意义便被固定下来,成为历代皇帝的专属。

二、被钦点的“朕”

秦朝建立以前,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朕”之外,还有余(予) 、我、吾、卬、台等等。那么秦始皇为何偏偏选用了“朕”这个字呢?

从当时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第一人称代词中来看,“余(予)”作为自称表示谦卑的意义,“我”是较为寻常的自我通称,不具备特别的词义色彩。而“朕”则具有尊称形式,表示尊崇的意义。其次,先秦时期,“联”的使用频率持续下降,在战国后期的口语中已经不常见了,
故秦始皇将“朕”字作为自称实际上避免了一些避讳上的麻烦。再次,古语词“朕”还含有古雅、郑重的色彩。

“朕”字作为君王的自称也并非自始皇起。从今文《尚书》中可见,最初在尧舜时期,就曾用“朕”来作为自称词。“典听朕诰,汝乃以殷民世享。”这又是商周文献中的君主自称。周天子在发布诏令时就经常用“朕”作为自称。但与“我”、“余”相比,自称“朕”的人的身份地位更为特殊一些,说白了就是更高一点儿。所以在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就在众多人称代词中选中了“朕”作为皇帝的自称。

三、“朕”的本义

在“朕”字成为代称以前,还有更古的含义。《说文解字·舟部》说:“朕,我也。阙”。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到:“‘朕’在‘舟部’,其解当曰‘舟缝也’。”朕的本义为舟缝,后世又由此而引申为迹象、征兆。“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这便是说征兆就如舟中之裂缝和龟壳上的裂纹一般细微,需细察方能看清。

此外,清朝的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又提到:“‘台、朕、阳’为‘予我’之‘予’。”将“朕”释义为“给予”之义。如今看来,无论是多义并存还是由一义引申多义,除了后世的勉强附会之说外,对于“朕”字是如何从其本义发展为第一人称代词的,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朕”字身上所打下的专制皇权的烙印却是实实在在地延续了千年之久。

参考资料:《说文解字》、《尔雅》、《秦始皇用“朕”新考》、《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余(予)”“我”“朕”的分别 》、《“朕”本义考》


我们爱历史




要想明白这些问题,先要搞清楚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皇帝是从哪来的。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权专制社会就是秦朝,秦朝的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也就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意思。



在秦始皇之前,历史上有三皇五帝。关于三皇五帝是哪些人,历史上有许多说法,但一般公认的是以下几位:天皇 燧人、地皇伏羲、人皇神农;五帝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我们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中华人类历史上最知名的几位始祖大佬。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有超越古今的想法,合三皇五帝为一体,称自己为皇帝。



都称自己是皇帝了,比人类始祖三皇五帝都牛逼了,那秦始皇,马上就想到了一点。作为历史上古今第一人,自然要找一个字用来自称,皇帝是别人尊称自己的,自己称自己也要找出一个词来。

应该说秦始皇的武功是天下第一的,毕竟统一了山东六国嘛。但文治就不是秦国的强项了。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秦国变法时,为了能让变法进行的更彻底,就把秦国变成了法西斯专制国家,消灭了商人和知识阶层,只保留了农民和军人。军人在前线打仗,农民在后方生产粮食和其它补给。因此秦国的丞相基本上都是山东六国人,秦国自己人基本上也只掌握军事。



秦始皇想来想去,找不到很合适的词,就把朕这个词给选了出来。



那么朕这个词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说实话,还真没有。在秦统一六国前,朕这个词和现在所说的我是一样一样的,是普通大众都可以用的。

《尔雅·释诂》说:“朕,身也。”在先秦时代,“朕”是第一人称代词。不分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顾颉刚、刘起纡两位先生在《校释译论》指出的那样:“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单数第一人称领格(所有格),即‘我的’。”如:《书·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泽的官员。”《大盂鼎》(金文):“勿废朕令”。意思是:“不要抛弃我的训令。”《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亲叫伯庸。“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再次强调法家为治国之根本。作为大秦朝法家思想第一人的丞相李斯建议“朕”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有人说,法家思想不是要建立以法治国的思想吗,为什么要强调独裁?

这就是理解错误的问题了。法家的思想是要建立法,但法是制定制定皇帝之外的人的,并不是制定给皇帝的。也就是说这个法是为了方便独裁,而不是为了约束皇帝的。因此李斯帮助秦始皇建立至高无上权威的作法,就可以理解了。


新知传习阁


“朕”这个词最开始出现在《尔雅·释诂》一书中,也是“我”的意思,但是在秦国之前,朕这个字是谁都可以说的,也可自称为朕,但是到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等人等人就开始讨论皇帝要有个自称。

因为秦朝统一六国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都是称“王”、“皇”、“帝”,然而秦始皇认为自己功盖千秋,甚至连三皇五帝都不如他,所以就开始研究用个不一样的称谓。但是这个称谓又必须显示出自己的强大,让人听起来有些害怕,随后经过讨论,丞相李斯建议秦始皇用"朕"作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寓意。

严格来说,除非僭越或者中国古代处于分裂时期,否则东亚汉文化圈只有一个皇帝那就是中国天子,当然也就只有一个人能自称"朕"。

自秦始皇用“朕”这个字,在以后的各朝各代帝王中都以朕自称。

“朕”的意思就是指“我”、“我的”、“我也”,后来都是指当朝帝王。

当然后期还有“寡人”、“孤”等词语,也指帝王本人。

而“朕”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舟缝,后来引申为迹象、征兆。


羽评郡主


皇帝自称为朕,最早出自于秦朝,《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有:“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由李斯提议用朕作为皇帝一人的独称,意思是“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也是为现实天下只有一个皇帝。

“朕”本来的意思在《周礼考工记中》:舟之缝理曰朕。可见最初朕的意思是船的缝隙,或者是龟裂的痕迹,征兆的意思,并没有包含第一人称我。

另外补充一点,朕是第一人称,也包含“我的”意思,在先秦,君主也有自称“孤”,“寡人”,到了秦朝建立朕便成为了历朝帝王的自称,另外朕并不是皇帝一人独用也有特例:《后汉书和殇帝纪》记载:“皇太后诏曰: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可见在这里皇太后也是自称朕的。


玄坤


秦朝之前,上到天子,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可以说“朕”,称“朕”,意思是“我的”。比如勿废政令,不要废除我的政令。



然而秦朝建立,嬴政“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而创“皇帝”,相匹配,“朕”就是皇帝的自称之词,一个他称,一个自称,一定程度上,也是“统一”的表现。

此时,“朕”成了皇帝的专属用词,胡乱说胡乱称是要杀头的,意思是“我”。后世也沿袭了下来!



为什么要称“朕”?

朕是自称,自古以来,自己说自己,要谦虚,所以一些词语有谦词和敬词的区别。

朕字本义是船的缝隙,一条船上的缝隙是何等的渺小?按道理是可以忽略不计,鄙人在说自己知识浅陋,当真你就错了,吃大亏了,人家是自谦。

别人称“皇帝”,自己称“朕”,看似自己说自己很渺小,实际上“最牛逼的是自谦”,最装逼的也是“自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