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玩鳥真講究,撥浪鼓、門墩兒也不賴

已有近 580 年曆史的前門大街承載了太多的變遷, 它像一個時代的標籤, 醒目地烙印在古都北京的年輪裡。 重新修繕過的前門大街, 大街兩側的店鋪和五牌樓, 已按民國時的風貌整修, 很多老字號商鋪也在舊地重張。

北京人玩鳥真講究,撥浪鼓、門墩兒也不賴

鳥籠

古時人們養鳥主要為的是觀賞禽鳥的美羽和聽其鳴唱。相傳宋徽宗皇帝在他的皇宮內喜歡養鳥, 並非常善畫鳥, 他欣賞並擅長畫鳥的彩色羽毛之美, 在畫界有宋徽宗開創了花鳥畫派之說。 歷代皇宮及王公貴族們也多飼養觀賞性極佳的鸚鵡、 八哥、 金絲雀、 畫眉、 百靈、雲雀、 仙鶴、 鴛鴦、 紅隼、 孔雀、 鴿子、 喜鵲等禽鳥。 一些官吏和外國使臣也常用珍禽作為給皇帝進貢的貢品。 一些文人雅士及富貴人家, 還常將一些珍禽如珍珠鳥、 紅隼、 鸚鵡、 八哥、 畫眉等作為賀壽禮物, 贈送給上司或親人們賞玩, 這些羽毛美麗並能發出動聽啼鳴學人說話的鳥兒, 一向受到古今人們的喜愛。

北京人玩鳥真講究,撥浪鼓、門墩兒也不賴

老北京百姓養鳥歷史悠久, 約起源於明清時期。 清代時慈禧太后挪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時, 還修了個聽鸝館。 聽鸝館牆上有很多禽鳥的壁畫。相傳慈禧曾傳御旨:聽鸝館應名副其實,應“黃鸝鳴翠柳”。慈禧命太監派人出宮到舊京廟集市上搜尋來很多黃鸝鳥, 放入鳥籠裡高掛在聽鸝館,供自己欣賞並聽其婉轉動聽的啼鳴。 慈禧太后還非常寵愛鸚鵡,她把駐外使臣伍廷芳從國外帶回國進貢的五隻鸚鵡, 長期置放在樂壽堂和中南海的儀鸞, 有專職的太監侍弄餵養, 即使慈禧出宮時, 這寵物鸚鵡也伴隨著她出行。

清代滿族人非常喜歡射獵習武, 在關外時專有捕鷹的鷹戶人家, 將捕獲的鷹送至清宮內務府飼養馴鷹, 以供皇帝王族們圍射獵物時使用。 滿族人在獵獸時常順便捕獲一些禽鳥, 他們將羽毛美麗又能啼鳴的鳥兒收入籠內飼養, 聽音觀賞, 調劑生活, 形成最初飼養鳥類的習俗。 清朝在北京建都後, 把養鷹養鳥之俗從關外帶到北京, 當時八旗子弟們非常盛行玩鷹玩鳥, 後來漢族的一些有閒階級、 文人雅士、 梨園名伶、 富貴人家, 也將養鳥當做一項雅玩, 鳥兒也成了大宅門、 四合院裡的寵物中最受喜愛的玩物,故有“公館鳥” 之稱。 聽聽鳥語, 觀賞彩羽, 或仰望飛翔的鴿子, 確實給生活帶來不少樂趣, 也曾成為老北京城裡獨特的文化特色, 現如今養鳥已成為百姓休閒逸趣的一項雅樂活動。

北京人玩鳥真講究,撥浪鼓、門墩兒也不賴

舊京時在天橋市場及白塔寺等廟會上, 都有出售鳥籠及禽鳥的集市,愛養鳥的百姓常去遊觀和挑選購買。鳥籠實際是四合院裡的老物件。 在舊京時, 養鳥人常將鳥籠兒高高掛在庭院屋簷下或天棚裡的葡萄架下。 一般院子裡鳥主人還沒起床, 那鳥兒就先“叫早了”。 一聲聲清脆婉轉的啼鳴, 使整個四合院充滿了生機, 像八哥不但能學會多種鳥語, 它還能學人說話問候主人“早安”、“晚安”。

撥浪鼓

撥浪鼓是老北京四合院、 大雜院以及賣貨郎使用的老物件, 也是我國最傳統、 最古老的玩具之一。 直到如今, 每年逛廟會或出售兒童玩具的商市上, 依舊可看到賣撥浪鼓的商攤。

北京人玩鳥真講究,撥浪鼓、門墩兒也不賴

撥浪鼓在北京盛行於明清民國時期。 清代的《帝京歲時紀勝》 和《燕京歲時記》 上都曾有記載。撥浪鼓, 老北京人又稱為手搖鼓、 小鼓、 貨郎鼓, 鼓的大小不一, 大的直徑八九寸, 小的兩三寸。 撥浪鼓曾是街市上叫賣物品者使用的一種鳴響打擊的工具。

門墩兒

門墩兒, 是老北京四合院的另一老物件兒。門墩, 又稱門臺、 門座、 門鼓, 是我國傳統民居大宅門、 四合院、 大雜院用於支撐大門門框、 門軸的一個石質的構件, 它是支撐固定好門框的整體門枕石的一部分, 也是整個門樓中比較有特色的組成部件。 門墩兒上通常雕刻著很多傳統的吉祥圖案和造型, 因而它是我國傳統文化裡獨特的石刻藝術品和重要文物。

北京人玩鳥真講究,撥浪鼓、門墩兒也不賴

北京的門墩兒類型大致有箱形、 抱鼓形、 獅子形、 虎形、 柱子形等各種形狀。 按照我國自古幾千年傳承的禮制,北京居民的門樓及門墩的形狀,也都按級別地位乃至貧富有所不同。 抱鼓形、 箱子形多用於小型四合院或大雜院的大門門框兩側, 也用於大府宅內眾院落門的門框旁。 獅子形、 虎形、 柱子形門墩兒, 則多見於皇族、 官府機構或書香門第的府宅的四合院中的那些裝飾華麗的門樓門框的兩端。 石材雕刻成的獅、虎坐在門墩上面,活靈活現, 或蹲或伏, 精細美觀, 猶如一對對保護神, 守護著宅門。 這些不同形狀的門墩, 不僅裝飾美化了居住主人的門臉兒, 凸顯了主人家的地位等級, 還有驅魔辟邪、 替主人家護院的寓意。

老胡同里民居的門墩兒已逐漸減少,但在北京保護規劃的街區裡的四合院門前,仍可見到傳統古老的文物——門墩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