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經讀歷史,《左傳·隱公元年》發生的大事:鄭伯克段於鄢

《左傳·隱公元年》

正經讀歷史,《左傳·隱公元年》發生的大事:鄭伯克段於鄢

三月,隱公和邾儀父在蔑地舉行了盟會,邾儀父就是邾子克,魯國附屬國邾國的國君。

四月,費伯率軍在郎地築城,築城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滅掉極國。

五月,鄭伯克段於鄢。

鄭國開國國君是鄭桓公,與周幽王一起死的,他在臨死前把家屬財產都東遷到中原,自己留在王室做裸官,這才有了春秋時的鄭國。

正經讀歷史,《左傳·隱公元年》發生的大事:鄭伯克段於鄢

《鄭伯克段於鄢》是《古文觀止》第一篇,又是《左傳》開篇的內容,說明《左傳》在古文界也有很高的地位。

看一下《公羊傳》是怎麼講的?克的意思就是殺,為什麼要殺呢,因為鄭伯討厭他,為什麼討厭他呢,因為他的母親要立共叔段為國君……

《穀梁傳》怎麼講的?克的意思是能,能幹什麼,能殺死共叔段,為什麼不寫殺……

《公羊傳》和《穀梁傳》就這麼一個字一個字的摳,講的是微言大義,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但孔子是走仕途的,所以《左傳》不摳字眼,講政治,講原因。

鄭武公娶申國女子武姜為妻,生了兩個兒子,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寤生,因此起名叫寤生,武姜非常討厭莊公,喜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太子,但武公不答應。

申國一說是南申,一說是消失的西申。

寤生,一般說法是難產,但難產在古代很常見,為什麼會驚呢?杜預說“寤生”是產婦醒來孩子已經出生了,才會驚。也有人說寤生是孩子生下來就睜著眼,出自《風俗通》,還有人查到說是閉著眼睛叫寤生,生下來不哭,無法呼吸。

總之,武姜就是不喜歡莊公,最後莊公還是即位了,武姜請求將制地作為共叔段的封地,莊公不同意,武姜又改為京城,莊公同意了。(京城是指一個叫京的城)

祭仲對莊公說“京城的城牆太高了,不符合規矩。”莊公說:“姜氏欲之,焉闢害?” 祭仲說:“姜氏貪得無厭,必須早做安排,以後就不好處理了。”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祭仲說得很委婉,但意思已經很明顯了。

不久,共叔段讓西部和北部的軍隊聽命莊公的同時也要聽命於自己,公子呂對莊公說:“這種情況國家不能忍受,您要麼讓出國君位置,我去聽命於他,要麼除掉他,不要讓民心生變。”莊公還是不動。

公子呂說得很直接,要麼讓位,要麼殺了共叔段。

共叔段繼續擴充土地,公子呂繼續請求莊公動手,莊公還是不動手,共叔段開始儲備糧草,擴充軍隊,準備襲擊都城,姜氏做內應打開城門。

莊公收到消息派公子呂出戰,共叔段不得民心大敗,逃到鄢地,莊公又進攻鄢地,共叔段逃到共國。

正經讀歷史,《左傳·隱公元年》發生的大事:鄭伯克段於鄢

鄭伯克段於鄢,《春秋》這樣解釋: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

從整個事件可以看出鄭莊公多麼沉穩,一直等到最後才動手,他這樣做其實風險很大的,但是結果很好,如果提前動手,難免落下口實。

武姜怎麼處理?鄭莊公這麼沉穩的人,還是沒有控制住情緒,把武姜安排到其他地方並且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後來莊公後悔了。

大孝子潁考叔知道莊公想法,前來出謀劃策出謀劃策,給出了很好的建議:闕地及泉,隧而相見。

最終母子相見,兩人分別說了一句話值得揣摩,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

《左傳》說最後母子恢復如初,但母子關係到底能不能恢復如初,融融和洩洩到底怎麼理解。

有可能姜氏一心只為小兒子考慮,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做法是造反,事情結束後,他發現小兒子確實不如大兒子,大兒子沒有殺小兒子,也沒有為難自己,心裡已經接受鄭莊公。鄭莊公心裡可能還是希望得到母親認可的,有了這個臺階,一切表現都是真的。

當然也可以往黑暗方面去理解,這是許多宮鬥劇經常出現的橋段,還可以繼續發展下去,所以說現在想拍出一個好電視劇,完全可以從左傳中尋找靈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