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一:婴儿期

作为父母,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发展规律、性格特质和学习风格。孩子是在快速成长的,每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是不一样的,而很多家长用一成不变的方式面对自己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就是在犯“刻舟求剑”的错误。要了解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规律,才能在不同时期,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特点,采取适合的方式,引导孩子成长。

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这个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其中,孩子的成长,根据年龄可分为五个阶段:0岁到1.5岁、1.5岁到3岁、3岁到6岁、6岁到12岁、12岁到18岁。满足阶段对应的成长需求,才能让孩子心理健康、人格健全,这些会极大地影响他整个人生过程。

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一:婴儿期

婴儿期(出生到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婴儿期,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有基本的信任才能建立安全感。如果认为婴儿还不懂事,只要吃饱不哭就行,那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和积极响应决定了是否能够建立基本信任感。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一:婴儿期

而安全感建立良好和完善的人,内心是饱满的,自我价值感会高很多,会发自内心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相信自己是能解决问题的,相信自己是可以成长和进步的,这也是真正自信最重要的前提。同样的,安全感建立良好的孩子也更容易相信他人,更愿意包容他人的缺点和不足,给予他人更多的善意,能更好的爱别人。

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一:婴儿期

如果没有建立基本信任,那么孩子对外部世界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少父母的积极陪伴,孩子容易出现安全感不足的情况,孩子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的基础就非常薄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容易自卑,他们需要从别人的态度和眼光中去寻找自己,而高度依赖他人的评价和肯定就很难建立起真正的自信。

  • 缺乏基本信任和安全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很弱小,希望自己变得强大,却又发自内心不相信自己能够变得强大;
  • 缺乏基本信任的孩子对世界、对他人的信任感也会很低,从而也会影响他们将来的人际关系;
  • 缺乏基本信任和安全感的孩子情绪也很容易不稳定,会更容易被情绪控制,容易乱发脾气,也容易通过哭来解决问题。

1.5岁前孩子的安全感如何建立?

(1)积极响应。

在1.5岁以前这个阶段,父母多陪伴和照顾孩子,给孩子更多的关注、保护,妈妈的陪伴其他人很难替代,妈妈的陪伴也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陪伴时需要用心,多和孩子保持积极的眼神、表情、动作方面的互动。

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一:婴儿期

职场中的妈妈无法全天陪伴孩子时,应该寻找情绪状态稳定、对待孩子十分耐心、发自内心喜爱孩子的人陪伴孩子。交给保姆带需要非常慎重,最好有细心的长辈同时帮忙才好。

(2)稳定情绪。

这个阶段父母可能会比较疲惫,一定要注意管理情绪,尽量给孩子营造温暖、善意、舒适的状态。如果孩子的确有些行为让我们烦躁,也不要对孩子发泄情绪,或者通过言语行为进行恐吓。

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一:婴儿期

(3)肢体接触。

触觉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手段,多对孩子进行温柔的触碰、抚摸、拥抱、亲吻等动作,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方式。

孩子的成长心理发展阶段之一:婴儿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