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小人物?

春雨青苔绿朱桥


历史,往往是一面镜子,有些人无数次被借鉴,或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而有些人,却只有一次出场机会。今天要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他只有一次露脸儿的机会。但他却用自己的勇气、智慧,与忠诚彪炳史册。下面小编就想给你讲一个这样的故事。不,应该说这样一个历史的片段。

公元1363年4月,趁朱元璋救援安丰,继而进攻张士诚,久攻不下,江南空虚的时机,陈友谅尽起倾国之兵六十万,进攻洪都(今天的南昌),守将朱文正,邓愈坚壁清野,以少数兵力坚守洪都城。六十万大军攻城却久攻不下,而且伤亡惨重,当然,洪都守军也是大量消耗,于是,朱文正派出了一个叫张子明的千户前去向朱元璋求援。张子明从洪都水门小心出城,由于地面上时有散兵流寇,也时有陈友谅的汉军出没。所以小心谨慎的张子明,采取了夜晚赶路,白天蛰伏的办法,小心的躲避可能的潜在危险。用了半个月才将求援的消息送给朱元璋。


张子明没有说洪都岌岌可危,而是向朱元璋描述了守军如何英勇,已经挫败了陈友谅的多次进攻,如今汉军已经非常疲惫,如果主公率军前往,定然一战可破。朱元璋很高兴,他告诉张子明带话给朱文正让他坚持住,具体是多久呢?一个月。张子明觉得一个月肯定城池守不住,但张子明还是带着这个命令上路了。然而这一次,尽管张子明非常小心,还是被汉军俘获。陈友谅亲自提审了张子明。张子明毫不隐晦的向陈友谅坦白了自己信使的使命。问什么说什么,这给了陈友谅一个错觉,他是一个软骨头,很好控制,于是陈友谅交给张子明一个使命,那就是劝降洪都。告诉洪都守军,朱元璋不会来了,洪都无望。陈友谅相信,当张子明告诉守军这个消息的时候,将会比自己的潮水般的进攻更能摧垮人心。那么,守军将不战而降。最后,陈友谅不忘软硬兼施,对张子明说破利害:劝降洪都,你张子明高官厚禄。不去劝降,明年今天就是你姓张的忌日。对此,张子明唯唯诺诺,说什么都答应,表示一切照办。陈友谅很高兴。亲自和张子明来到城下,等待着洪都的归降。

当洪都的守军看到阵前的张子明时,相信他们除了错愕,大概就是沮丧的。张子明完好无损的出现,应该说明是归降了汉军。援军要么没有,要么也会遭到汉军的截击。毫无疑问,张子明是来劝降的。而此时,他们听到的却是他们意想不到的声音,张子明,卸下了贪生怕死,呆头呆脑的伪装,取而代之的是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另一张面孔。他冲着城上高呼:我是张子明,我已面见主公,主公令诸位坚守城池,援兵很快就到了”。

陈友谅怎么也没想到,张子明会给自己使这么一手,张子明当即被杀,可是,陈友谅被狠狠的嘲弄了一把。他小看了眼前这个人,而这个人也给自己上了一课。张子明并不怕死,而当初向自己示弱是因为当时他还不能选择牺牲,重任在肩,岂可枉死。张子明用自己的智慧骗过了敌人,完成使命,同时给了洪都城内将士们巨大的信心,与同仇敌忾的鼓励。不到一个月,洪都就迎来了朱元璋引兵来救,陈友谅主动撤围的消息。洪都战役以其以少胜多的战绩青史留名,而张子明也成为了洪都战役的一个重要人物被历史铭记,《明史》载,张子明最后被追封忠节候。忠节二字,我认为,张公当之无愧。


踏歌16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无数小人物推动了历史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角。但客观地说,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英雄,所以人们印象最深刻的往往还是那些英雄人物。

也有一些小人物,关键时刻也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这样的人历朝历代、各个时期都有,随便举一个三国的例子,看看一群小人物如何把马超这个“大人物”掀翻在地的。

那是在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结束了潼关之战,打败了马超及关中诸将,之后留下夏侯渊驻守长安。曹操一走,参加过上次关中叛乱的凉州各路军阀在马超的鼓动下又蠢蠢欲动,马超还联络了在兴国的羌族首令阿贵、在白项的氐王千万等部族势力,再次起兵。

马超等人攻打效忠于朝廷的郡县,即使有不愿意跟着起事的,由于害怕马超的攻打,“陇上郡县皆应之”。之后,马超在冀县建立了基地,自称征西将军,兼任并州牧,“督凉州军事”。

有一个名叫杨阜的当地官员,一心想推翻马超,开始苦于没有机会。后来,杨阜的妻子去逝,他以丧假为由离开冀县。杨阜有个表兄叫姜叙屯兵在历城,此地位于冀县以南,前往武都郡的方向。

杨阜在历城与姜叙相见,并拜会了姜叙的母亲。杨阜就把此前在冀县的事跟表兄说了,言谈之中“歔欷悲甚”。姜叙的母亲听到了他们的谈话,被杨阜的义气所感染,支持儿子参加杨阜的计划。

这样,杨阜牵头,姜叙又找来同乡姜隐、赵昂、尹奉、姚琼、孔信等人,以及武都郡人李俊、王灵等结谋,约好共同讨伐马超。姜叙还派堂弟姜谟悄悄潜进冀县,设法联络上仍在关押之中的杨岳,还联络了梁宽、赵衢、庞恭等人,在冀县城内秘密结盟。

汉献帝建安十七年(212年)9月,杨阜和姜叙在历城与冀县之间的卤城起兵,马超听说后亲自率兵讨伐,这正是杨阜、姜叙想看到的结果。

马超一走,赵衢、梁宽等人立即把杨岳解救出来,利用杨岳在冀县的影响力,很快控制了县城,杨岳下令关闭冀县城门,杀了马超的妻子儿女。事情好像很容易,其实这是长期准备的结果,而关键人物是赵昂以及他的妻子王氏。

赵昂就是杨阜、姜叙找来结盟人中间的一个,他当过县令,后来是刺史的军事参谋,他的妻子叫王异,当时夫妻俩居住在冀县。马超攻打冀县,赵昂积极守城,妻子王异也力所能及地参加了守城。韦康想投降,赵昂也进行苦劝,但韦康不听,冀县为马超所占。

马超想拉拢赵昂为已所用,“然心未甚信”。马超的妻子杨氏听说王异不一般,就主动请来相见,王异知道丈夫已秘密参加了图谋马超的行动,为了赢得马超的信任,她与杨氏也主动接近,最终获得了杨氏的信任,通过马超的妻子杨氏这层关系赵昂也得到了马超的信任。

马超攻打卤城,遭到杨阜、姜叙的抵抗,杨阜亲临一线,身上先后负了5处伤,本族子弟也有7个人战死。在他们的拼死抵抗下,马超无法得手。

马超想回兵,但冀县已经易主。马超走投无路转而偷袭历城,历城的人居然认为他们是姜叙等人回兵,没有任何防备,马超轻松地将历城占领,抓到了姜叙的母亲,马超想用姜叙的母亲作筹码与杨阜、姜叙谈判。

姜母很有气节,痛斥马超:“你这个背弃父亲的逆子,杀害守君的贼人,天地岂能容你,不早点去死,还有什么面目活着?”姜母故意要激怒马超,然后求得一死。马超大怒,把她杀了。

马超无可奈何,下令一把火烧了历城,之后由武都郡进入汉中,逃到张鲁那里去了。


南门太守


历史上产生大影响的小人物至少有三种:

一种当时身份的确是小人物,但由于做了一件大事,后世留名的“大人物”。刺秦王的荆轲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外国也有,比如刺杀林肯总统的那个演员普斯(好像是这么翻译,有多种译法,本身也说明是小人物,连名字都不统一)。中国战国时期几个大刺客要离,聂政,专诸等都是这样的情况。



一种是在历史上感觉是个小人物,但其实地位在当时并不低。比如五代十国时期燕王刘守光的爱将李小喜,背叛了刘守光投降晋王李存勖,导致刘守光最终兵败被杀。在历史上李小喜是个小人物,也是真小人,但是一国之君宠臣身份,决定了他又是非典型的小人物。还有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城时,率先打开城门的大太监曹化淳也类似这样的人,如果他不开城门,也许明王朝就有可能苟延残喘,毕竟北京城本身防御严密,又有勤王之师在路上。



最后一种是彻头彻尾的小人物了,身份普通,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但是也都通过各种方式影响了历史走向。比如汉末,小霸王孙策雄踞江东,可是却被“许贡三家客”围攻重伤而死。如果他不死,他领导下的吴国会对三国走向产生多大影响呢?不得而知,但是肯定一时半会儿轮不到孙权什么事儿了。还有崇祯皇帝,在北京城陷落后,第一时间并没有想着上吊,而是提着手铳准备出城逃跑,然后找勤王之师,卷土重来未可知啊。可是命运不济,在城门那里守门士兵死活不让出城!这个不知名的守城兵士,也许是千总把总之类的小人物,成了要崇祯皇帝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双国士


以史为鉴最近在读中央警备团转战陕北的回忆录,有两个人物印象非常深刻,发出来和大家分享。

一,侦察兵的故事

胡宗南攻占延安,毛主席转战陕北。

期间负责毛主席安全的中央警备团责任重大,需要时时刻刻做好侦察工作。

有一次,中央警备团时任副排长的战士苟美成和一名战士接受了对清涧方向敌情的侦察任务。

为了便于侦察,他专门穿了一身果军的黄军装。他们向南出发后,狂风不停地吼着,四处卷起了尘土,一路上也未见一个行人。当行至距清涧二十余里的骆驼铺附近时,天色已晚,因为没有得到任何情况,苟美成心里有些着急。

正在这时,忽然发现远处路旁有人走动,他们以为是老乡,随即驱马走上前去。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敌军士兵,倒背着枪,歪戴着帽子。

苟美成一见是敌人的前沿警戒,便急中生智,厉声喝道:“你们是哪一部分的!看你们这个熊样子!”敌兵见他穿戴整齐,身挂马刀,以为他是长官,便低着头连声答:“是!长官。”

苟美成又一抬头看,发现两边山上敌军正挖工事,这时才感到情况有点严重,心里虽然有点胆怯,但仍很镇静地向挖工事的敌军喊道:“妈的!谁叫你们磨洋工,快点挖!

”随后又向两个敌兵吩咐道:“你们严密注意周围情况,我到前边观察一下。” 话音未落,已经调转马头飞也似的冲出了敌人警戒。

以史为鉴认为:侦察敌情直接侦察到敌人工地上,还冒充敌人长官,真是胆大心细的典范,想想就极为佩服。而对方士兵可以看出军纪、警惕心、主动性基本上不是一个级别,难怪胡宗南几十万人在陕北毫无作用。

二,炊事兵的故事


一天傍晚,警备团哨兵发现一名军人吆喝着几头猪,向东赶路。

因为东边最近是胡宗南大部队前进的方向,中央警备团立即派士兵前去查明情况,并转告那人迅速向西转移。

战士追上去一看,竟是本团炊事班的老张。原来早在部队撤离延安以前就派他出去买猪,自从时局紧张,警备团撤离延安以后,再没有听到过他的音讯。

老张自己讲述说:“猪买了以后往回赶路,突然形势紧张起来了,看到沿途老乡都在坚壁清野,向山里疏散。我向村干部、老乡打听消息,都说胡宗南开始进攻延安了。各种传说也一天一个样地多起来,有的老乡说胡匪军占了咱延安;有的说中央和毛主席早已过了黄河了;可是也有人说毛主席没有走,还留在陕北。我想,不管怎么说,毛主席过了河,更保险一些,估计我们团也跟着主席过河啦。从这以后,我随疏散的群众走,一路上村干部、老乡们帮我照看着这群猪,帮我打听咱们团的消息。东打听西打听,也听不到一点准确的消息,所以我就打定主意在陕北和敌人打转转。这群肥猪就是我的盘缠啦。”

说到这里,老张有点倦意,因为他已经赶着猪奔走了半个多月了,但他还是兴奋地说:“真想不到在这里会碰到中央和毛主席,我又回到了部队,党交给我的任务这下算完成了。可是猪都瘦了!”

大家看到老张回来了,高兴坏了,因为当时毛主席和和战士们连一点新鲜菜也吃不到,有了几头大肥猪,可以改善好久伙食了。

以史为鉴看到这里,不禁感叹,在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压境之下,一个炊事兵赶着几头猪四处寻找队伍驻地半个月。胡宗南所部连猪都抓不住,进攻延安焉能不败?

革命前辈的回忆录说实话比抗日神剧这类电视剧好看多了。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以史为鉴


我们都知道古代太医难当,皇上的病不好治,一旦出了岔子难免遭殃,但是明朝有一个神奇的太医刘文泰,竟然连着治死两个皇帝而全身而退,也是相当厉害。

刘文泰虽是个在历史上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经历却颇为曲折,他身为御医,据说是连本草都不大精通的,却官运亨通,从普通御医升到院判,院判升到院使,成化二十三年,竟又从太医院院使升任通政使司右通政,可谓跨行业发展。

成化二十三年,明宪宗朱见深殡天,刘文泰参与了抢救工作,当然,没成功。于是礼科给事中韩重等人上疏弹劾刘文泰等太医,说他们“俱以庸医滥叨重用” ,瞎用药,害死了宪宗皇帝,“罪恶深重,法所难容”,应斩首示众。按说背上坑死先皇的罪名,政治生命就该结束了,没想到刘文泰竟躲过一劫,只是贬官了事。

而后,被贬官的刘文泰就继续钻营,想通过吏部尚书王恕的关系官复原职。但王恕非常正直,不仅没有同意,还在奏疏里把刘文泰骂了一顿。刘文泰心生怨意,就盯上了和王恕有矛盾的内阁大学士丘濬,从丘濬口中旁敲侧击的得到了一些王恕的所谓罪状,然后上疏弹劾王恕,说王恕“讪君卖直”。此事一出,王恕当然也很生气,他觉得幕后必然是丘濬指使,要求和刘文泰和丘濬当场对质。弘治皇帝一番调停,结果是刘文泰下狱、贬官,王恕解职回了老家。从此,王恕和丘濬反目成仇。

然而神奇的刘文泰还是东山再起,继续当他的太医了。在弘治末年,他又参与到对弘治皇帝的抢救工作中去——然后又把弘治治死了……据说,弘治皇帝临死之前,“太医进药,鼻血骤崩”,然后骤然离世,就是因为刘文泰等人“误用热剂”。

身为一个医术不精的太医,连着坑死俩皇帝,还害的吏部尚书和内阁大学士反目成仇,这个小人物的经历简直是神奇的不真实啊……


营三千


一块挖出来的石碑,记录了清朝二十多个小太监的最后时刻。也许他们谈不上伟大,但至少可以算得上悲壮。

1983年,在北京清华大学的教职工住宅工地上,挖出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咸丰十年八月二十二日清圆明园技勇八品首领任亮”,记录了他们的事迹。

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这一年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烧毁了圆明园。但是,他们在圆明园是遇到了抵抗的,抵抗的人就是任亮带领的二十多个小太监。

当咸丰皇帝跑了之后,偌大的圆明园只剩下二十多个技勇太监。他们手持简陋的武器,守卫在这里。当然,这里是皇家园林,平时根本没人敢来,所以也不会有什么重兵把守。

任亮带领的小太监们,如果没有英法联军,肯定只是象征性的守卫在这里。

但是,这一次不一样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已经攻入北京城。当天,他们得到消息,圆明园附近还有清军士兵。于是,他们立刻兵分两路,进攻圆明园。

法国军队率先抵达,当时已经到了傍晚,圆明园咸良门附近异常安静。法军骑着战马,点燃火把搜寻清军,他们不敢想象,还有人会继续抵抗。

忽然间,他们遭到了一堆人的射击,他们武器简陋,身材瘦小,但是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法军在略有伤亡的情况下,组织军队迅速还击。

很快,这支队伍就全数牺牲了。

法军检查尸体的才发现,死亡的二十多人,全部都是年轻的小太监,他们在做最后的抵抗。

“技勇八品首领”任亮,是什么人呢?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品级不高的太监。八品首领,职位很低。而“技勇太监”,指的是太监当中负责保卫工作的。

虽然有皇宫大内侍卫在,但是按照传统,清廷还是会挑选一些身强体壮的学习武术,

之后安排在皇宫内作为皇帝的贴身保镖。

(火烧圆明园)

任亮带领的这二十多个小太监,就是被安排在圆明园当差的。假如没有这块石碑,可能没有人会知道他们了。

这微不足道的最后的抵抗,在法军的随军日记中,被称为“一次壮举”

但是这壮举并没有让人觉得很骄傲,总感觉,五味杂陈。


七追风


【用胶水黏胡子的“宪兵之父”谷正伦】

一看谷正伦的照片,首先都被他造型奇特的胡子吸引。而他为了遮掩自己过尖的下巴故意用胶水粘出这样造型的胡子的。

谷正伦,贵州人。1889年生于一个大地主家庭,是国民党宪兵的发起者和创办者,曾任宪兵司令,有着“中国宪兵之父”的称谓。谷正伦后期还先后担任了甘肃省的主席、国军第六战区的中将副司令、国民党中央委员的执行委员、粮食部的部长、“总统府”的国策顾问等职,授中将衔。

谷正伦早年曾在武昌陆军中学学习,后受清廷派遣,到日本的东京振武学校及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在此期间,参加了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时,谷正伦中断学业,参加革命,任黄兴革命指挥部的副官。孙中山讨袁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谷正伦又回到日本继续学业。毕业后,投奔贵州军阀王文华门下任旅长。北伐时期曾任第四十军的军长,占领南京后,任南京卫戍司令。
1929年,谷正伦在任南京卫戍司令期间,向蒋介石建议成立宪兵司令部,经蒋同意后,谷正伦在不长的时间内就扩编了三个宪兵团和一个交通宪兵团,司令部下设总务、军事等六大处。谷正伦的宪兵队是集宪兵与警察、党务与特务、处常与备变一体化的宪特组织,穿上宪兵制服,便行使宪兵公开的勤务与职能;换上便装,便从事特务活动。谷正伦的宪兵特务曾在“剿匪”期间,根据谷正伦的命令滥杀无辜,使上千无辜人员被杀。
谷正伦既不是蒋介石的同乡,也不是校友,更不是黄埔系门生,但他却一直受蒋的重用,担任宪兵司令长达十年之久,不能不使人叹服。谷正伦心思缜密、谨小慎微、唯蒋令是从,颇得蒋的信任。
全国解放后,谷正伦逃到台湾。因政治上不再得势,抑郁寡欢,便信奉了天主教,1953年病逝。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
欢迎点赞和评论

小方说历史1990


一无名小将只因砍下英雄一条腿,从此家族宰相辈出,辉煌了上千年

导语:俗话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人的命运有时真的不受自己掌控,可能一生坎坷不已,也可能一夜间飞黄腾达,比如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一个幸运儿。


一代枭雄项羽想必是人尽皆知了,在军事战略上,他绝不负楚霸王的称号,但要论政治手腕,他还是略逊刘邦一筹,这也成了他的致命缺点。那场鸿门宴,他心高气傲地放走了刘邦,谁知刘邦并不领情,反倒招兵买马伺机报仇。


公元202年,楚军被困于垓下,即使项羽杀出了重围也无济于事,自觉无脸再面对乡亲父老,最后不堪屈辱地在乌江边自刎。 而在此之前,刘邦曾下了一道悬赏令:谁能拿到项羽首级,不仅能封万户侯,还有丰厚奖金拿。

在名利的驱使下,众人拼死疯抢,当项羽自刎的消息传来,贪功的汉军们说不失望是假的,但刘邦为了安抚军心决定照施其令,最后共杨喜、王翳、吕马童、吕胜、杨武五人分得项羽尸身,其中王翳得到其首级、吕胜砍下了左臂、杨喜、杨武分别得到一条腿,想必项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具尸身竟改变了五个人的命运。


杨喜本是毫不起眼的无名小卒,只因和大英雄搭上一点关系,并被封为赤泉侯,从此家族显赫千年,并成功打破“富不过三代”的传言。其孙杨敞竟高坐丞相之位,还有东汉著名贤臣杨震、人称“关西孔子”,以及著名文学家杨修,历史上先后出了100余位宰相。包括隋朝皇室、越国公杨素和杨玄感也是弘农杨氏的后代,杨家家族势力只盛不衰,共辉煌了千年之久。

喵仔/文

如果您同意这个观点,欢迎点赞转发➕关注,如果您对此还有异议,欢迎在评论区尽情的发表观点!


喵仔爱读史


这个人物太小了,小到明知死得冤枉,八百多年无人替他翻案,但他又是搅动中国历史的大人物,大到使一个鼎盛王朝被覆灭。他就是北宋时期的一个辽国汉臣马值,没几个人知道这个人的名字,除非你精通北宋历史。

马值,汉族,河北人,在辽国为官,童贯使辽,马值偷偷找到童贯,献上联合被辽国压迫的女真族打击辽国,如果成功,可以顺利收回燕云十六州。童贯大喜过望,偷偷把马值带到北宋,童贯向宋徽宗提出这一妙计,得到宋徽宗的认可,于是给马值封了官,并赐国姓赵,改名赵良嗣,全权负责与金国联络联合灭辽之策。

当时的女真族生活在长白山一带。其生活的地区与北宋并不相邻,中间隔着辽国土地,赵良嗣化装成商人,坐船夸过渤海湾抵达金国,金国七次东渡北上,最终敲定合议,金国取燕山以北辽国土地,北宋负责是燕山以南和山西大同府的土地收复。成功后,北宋可以得到石敬瑭贿赂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土地。因为这次合议都是经海上来往签订,故称《海上之盟》。

金国如约进攻辽国,而且非常顺利,辽天祚帝被打的到处逃亡,辽国五京中三个都落入了金国之手,只有西京大同府和南京析津府(北京附近)留给北宋攻打。童贯平定方腊起义后带着大部队去摘果子,他们以为辽国已经被打残,北宋15万大军一到,他们肯定会不战而降,没想到这次童贯遇到了硬茬,这位纵横西北,把西夏打的打败的的战神童贯,遇到了硬骨头辽国林牙耶律大石,这位可是几年以后纵横西亚的西辽帝国开创者,战神级的人物,欺负西夏和方腊得心应手的童贯被耶律大石打的惨败而归。

带马值会背诵的长胡子太监童贯

不甘失败的北宋又组织20万大军二次伐辽,但是关键时刻功败垂成,丧失大好机遇,童贯于是想出借金兵帮忙的主意,金国大军一到,辽国残余势力土崩瓦解,不战而降。不过问题出现了,这些本应该北宋攻取的地区被金国占领了。人家可不会白白送给北宋。于是负责和金国联络的赵良嗣再次出场。

经过赵良嗣几次艰苦卓绝的谈判,金国最终答应把燕京附近的六个州割让给北宋,但北宋必须为此付出代税银,而且这六个州中的一些有用人才,比如官吏、商人、手工业者都要迁到金国去。两国从新签订了互不侵犯,相互不得收留对方叛将等条约。事情到此算是告一段落,不过宋朝并没有想预期的那样收回燕云十六州,对此结果并不十分满意。于是经常鼓动边界上金国方面的守将叛乱投靠宋朝。

在金国割让给北宋的土地中,最东端只到了现在唐山市的丰润区。遵化、丰南等地属于北宋,唐山大部、迁安、滦县、卢龙、抚宁、昌黎等归金国。由辽国降将张觉管理。前边说过,金国要迁走划给北宋几个州里的大部分人口,这些迁走的人口都要经过张觉的属地,这些不愿北上的人撺掇张觉叛金投宋,这样他们就可以回家了。张觉被说动,但是北宋不敢接受,因为这明显违反和金国签订的盟约,但是北宋政府又非常希望得到平营滦三州的战略要地,于是他们导演了一出闹剧。史书没有详细记载,但应该是童贯和蔡京的主意。他们让张觉想恢复大辽的旗号,这样张觉就不是金国人了,然后北宋从辽国人张觉的手中接收平营滦三州的土地。这样就不违背宋金两国签订的条约了。

这个策略得到了宋徽宗的认可,从开始的不接受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接受了张觉得投奔,并封张觉为泰宁军节度使,给了大量赏赐。

但是宋徽宗的这一决定遭到了赵良嗣的坚决反对,赵良嗣从开始制定计划到后来谈判归属地问题,一直与金人接触,算是最了解金国的人,他认为这一举动必定会引发金人的不满,会引来巨大的麻烦。史书记载【既而朝廷纳张觉,马植争之:“国家新与金国盟,如此必失其欢,后不可悔。”朝廷不听。坐夺职,削五阶。

就这样,赵良嗣被免了官,事后证明,赵良嗣是对的,北宋此举激怒了金国,金国很快平定了张觉得叛乱,逃到北宋的张觉在金国人的压力下也被北宋砍了头。金国继续向北宋讨要逃跑的那些准备迁走的人口,北宋以各种理由推脱,不予兑现,再加上答应借给金国的三万斛粮食一拖再拖,代税银以次充好,最终战争爆发。

北宋并没有因此反思自己行为不端惹怒金国,反而把金国攻打北宋的责任推给了赵良嗣,认为是他联金灭辽的政策导致的恶果,把他给杀了。这赵良嗣死的实在是冤枉。

有很多人认为北宋联合金国灭辽是一步臭棋,那我就要问了,什么是好棋。联合辽国阻击金国还是最山观虎斗?很显然两个都不是办法,金国灭辽,北宋参与不参与都是一个结果,到时候金国灭掉辽国,对不是盟友的北宋会更好吗?显然说不通,马值的策略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维持宋金之间的关系,北宋走得最臭的一步棋就是想法设法从金国那里捞便宜,算计金国,一点盟友的样子也没有,最后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两国兵戎相见。赵良嗣是极力要求和金国处好关系的,北宋不听他的建议也就罢了,还把自己惹出的麻烦推给马值,让他背锅,这也太不地道了。

马值死的很冤,但是因为他是个小人物,连个替他喊冤的都没有,想想真是可悲。


山野论史


我来说一个吧,秦舞阳,若不是跟随荆轲刺秦王,谁会知道他呢?《史记·刺客列传第二十六》:"燕国有勇士秦舞阳,年十三,杀人,人不敢忤视。"由此说明秦舞阳是个勇士,但当他踏入皇宫,一见秦国朝堂那副威严样子,害怕得全身发起抖,说明他没见过大世面,没有誓死的决心,算不得真正的勇士。

由于秦舞阳的露怯,以至于荆轲的刺秦大业失败,有时候小人物也能改变历史进程!假如不是他露怯,说不定秦王真的就被刺杀了,虽然我认为即使刺杀秦王成功,也不会改变六国覆灭的命运,最多只是推迟,秦大一统的步伐,像燕太子丹这种不思富国强兵,把命运交给一个刺客的做法,把希望寄托在敌人的灭亡上显然是行不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