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市場經濟無法說服計劃經濟,把人集中起來不是更有效率麼?

上一篇講到:

人類的基礎共識是適者生存,再往上一層是國富民強。

要想國富民強,還要講道理的經濟學。

經濟學沒有流派,只有講道理的和不講道理的,奧派就是那個講道理的。

奧派的幾條最基本的公理,第一條就是交易產生財富。

第二條是:有限理性。

“把所有人集中起來,幹一件事,會不會更有效率”?

雖然奧派經濟學對此進行了無數的批判,可我仍不敢說“以上全錯”。

也就是99%的錯誤。

眼界有限

大概在我剛上高中的時候,趁著暑假,到大連去旅遊。

剛到大連,還沒到海邊,我媽就不停地念叨:上了高中好好學習,將來好考大學。

我那時候哪裡聽得進去,嘴上一邊答應,一邊想趕快下海游泳。

我媽看出來我不耐煩,就差要扭我耳朵了。

到了海邊,因為是暑假,有不少小孩子在海邊玩,年齡小的也就剛上小學,不會游泳,只能在沙灘上玩沙子。

為什麼市場經濟無法說服計劃經濟,把人集中起來不是更有效率麼?

我換好衣服準備游泳,看到幾個也就剛上小學的孩子在一起堆沙堡。

等我游完泳回來,那幾個小孩子,還在來來回回地拎塑料桶,想堆成一個“城堡”。

小孩子們造的“城堡”,不僅形狀不正,而且稍微高一點就塌了。

我當然知道,要建成牢固的沙堡,首先要在沙子裡摻水,提高黏度,然後要拍實,壓緊以後的沙堆才不會崩塌。

我那時都上高中了,自然沒辦法和小學生一起玩。游泳累了,就在旁邊看著。

身為高中生,如果我參與的話,這幾個小學生只要聽話,用不了一個小時,就可以建起一座沙堡。

可是如果僅僅靠這幾個孩子的“自由協商”。再給他們一個下午,城堡也建不起來。

我再回想起這件事的時候,突然意識到:計劃經濟是不是可行的?

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基於:

  • 市場可以創造一切,除了市場存在的基礎。

就像道教所說的“清靜無為”。

“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道德經》

  • 人心是無法量化的。

再好的AI,也算不出女人到底想買哪雙鞋。所以要把買鞋的權力,留給女人自己。

  • 當人在為自己的利益工作時,效率是最高的。
  • 一個人受到損害,不可以用二個人的受益抵消。這屬於不可累加。

你只要按照交易產生財富去做。很快可以達到“帕累托最優”。

只要能做到100%的交易,那麼國家最富。

就可以達到產出最大化。就可以富國強民。

但是,奧派無法說服凱恩斯。市場經濟無法說服計劃經濟。

因為奧派還缺少一根關鍵性基礎公理:

任何人的眼界都是有限的。即:有限理性。

文明

我們在玩《文明》系列,遊戲獲得勝利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科技。

為什麼市場經濟無法說服計劃經濟,把人集中起來不是更有效率麼?

科技樹

坦克對騎兵。飛機大炮對長槍大刀。只要我比你高一階,武器和文明的競爭就是代差。

好了,現在我問你,“文明”這個遊戲,應該怎麼玩。

《文明》的科技樹是現成的,你只需要點下一步就行了。但是如果不顯示科技樹呢?

中國歷史上,西岐曾經花了非常多的科技點,點在“戰車”上。

包括車軸的打磨,在當時是絕對的黑科技。

木材做成圓輪,還不能散架。

當時沒有潤滑油,也沒有橡膠,沒有軸承,輪子能夠轉起來,想想都覺得是奇蹟。

好不容易西周把“戰車”點到滿級。結果一看,戰車都快被淘汰了。騎兵才是未來。

那你怎麼辦,只能重來。

從滿級戰車轉到初級騎兵,類似一個“刪號”重練的過程。

幸好那時候科技相差不遠,可以重新練騎兵。

中國從秦代到晚清,封建王朝2000年。

中國人的特色兵種,是“弩兵”。

為什麼市場經濟無法說服計劃經濟,把人集中起來不是更有效率麼?

關於弩的科技一升再升,從竹弓筋箭,到複合弓,最後甚至搞出了“床弩”這種逆天武器。

再之後呢?到頂了。

因為“弓”這種武器,在冷兵器時代,人力是有限的。弓的射程和殺傷力,已到了盡頭。

人力有時而窮,但火藥的力量就無窮無盡了。

諾貝爾火藥,卻是另一條科技樹。

牽涉到化學,冶煉,彈道學,數學,微積分,材料形變………

如果你想要學習火藥科技,就得放棄弓弩,從新學起。

之前的“弓馬騎射”統統扔到垃圾堆裡。

好了,回到我們最初的話題。為什麼市場經濟無法說服計劃經濟。

奧派講:自由交易,交易產生財富。

問題是,有人不信!

“市場經濟”保證的是這樣一種狀態,在“市場經濟”的協調下,各項效率最優化,物資生產達到最佳。

可是Marx他不信邪,在他看來,“你的格局太小”。

框架重於勤奮,戰略高於戰術,方向比速度更重要。

馬克思心想,我可不可以走捷徑呢?

捷徑

為什麼會有人信奉計劃經濟?

集體農莊慘不忍睹,烏克蘭大饑荒。 隔壁朝鮮,但是並沒有妨礙“計劃經濟”成為顯學。哪怕餓死了這麼多人,但1950年之後,計劃經濟反而風靡全球,亞非拉國家獨立首選。

包括在美國,美國也有許多人信任“計劃經濟”。

為什麼?

計劃經濟的真正魅力,還是在一句話:走捷徑,彎道超車。

人們信奉的並不是蘇聯。人們信奉的其實是力量,絕對強大的力量。

為了力量,可以拿出3000萬人來實驗。而且對此絕對不會眨一下眼睛。

計劃經濟承諾了更快的增長速度。

馬克思預言了一條路,雖然計劃經濟“效率”比較低,可是如果我“路徑短”,我不還是可以超車麼。

如果奧派不能回答:“框架比效率更重要”這個問題。則奧派註定是不得人心的。市場經濟無法擊敗計劃經濟。

有限理性

任何一個人智慧都是有限的,都只能看清眼前的三寸之地,眼光長一點,看見三尺就不錯了。

不要說讓你估算100年之後的走勢,哪怕讓你估算20年,你算得準麼?

算準早去買騰訊股票了,還不早就發財了?

每一個人智慧都是有限的。拿著弓箭,最遠只能看到弩。根本不知道遠方還有一個火槍。

姜子牙再厲害,也算不出3000年以後“火槍”最厲害。

因為“有限理性”,所以才有“計劃經濟”。

Marx說:

還在用弓弩?趕快生產飛機、航母去。

為什麼市場經濟無法說服計劃經濟,把人集中起來不是更有效率麼?

他認為存在一個偉人,拿著弓箭就能看到航母,其他人最多看到弩。

身為奧派,如果你想和Marx講道理,市場經濟說服計劃經濟,你就必須正面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十分簡單:偉人拿著弓箭可能連弩都看不見,偉人和眾人,沒有距離。

雖然常有天降偉人的傳說。但是在現實中,歷史數千年的運作結果表示,偉大領袖並不比普通人眼光更長遠。

《資本論》大約成書於1860年代。當時,正好是英國工業革命向歐洲擴散。而德國魯爾區煤礦大顯身手的年代。

對於那個年代來說,最高科技的就是“煤鐵複合體”。燃煤來鍊鋼,鍊鋼再挖更多的煤。整個國家的鋼產量就不斷上漲。

而在19世紀,“鋼產量”就等同於國家強弱的標準。

遺憾的是,《資本論》剛剛成書,“煤鐵複合體”就落伍了。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能為主,化學染料工業為輔,德國因此成了強國。

再下一輪,以石油工業為主。

1890年時,美國的石油開採量佔全世界90%以上(部分歸功於洛克菲勒),是絕對的石油國。

因為廉價的能源成本,美國才飛速GDP,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計劃經濟時代下,是否會允許石油業優先發展?你我都看不清楚。

再往後,是汽車、高速公路、電子和精確制導產品、互聯網和信息技術。。。

從歷史上看,我從未看見任何G20元首預言到了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崛起。

領袖無法拿著弓箭,看到航母。

眼界

高中暑假,我在大連海灘上。看著小學生們搭沙堡。我媽則要扭我的耳朵,逼著我考大學。

高中生的眼界遠超小學生,父母的眼光遠超身為高中生的孩子。

大學畢業後的某一天,當我再回想起這件事時候,

“如果領導人的智慧,遠遠超過民眾,則計劃經濟效率高於市場經濟”。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優劣之分在於:

領袖的眼光是否遠遠超過民眾?

我們有幸生在這個時代,精英人才輩出。

因此,我們可以自己搭出沙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