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绍兴广电全媒体系列蹲点报道《“夜泊”枫桥》:“走转改”的“枫桥经验”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绍兴广播电视台提早筹谋、集结骨干,领导带队、日夜兼程,全媒体记者团队驻点枫桥、深入一线9天8夜,采制了6集系列蹲点报道《“夜泊”枫桥》。绍兴广电将这一次报道策划经验归纳为“内容以人为本、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目标众志成城出精品”,堪称是基层主流媒体“走转改”实践的新“枫桥经验”。

“枫桥经验”纪念活动是今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大热点,也成了各路媒体趋之若鹜的大选题。绍兴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其本级广电从4月就开始布局,策划制作了6集系列蹲点报道——《“夜泊”枫桥》分《“人”为本:“红枫”引领》《“从”头越:共治之道》《“众”望归:平安小镇》和《一起事故的“杨式”调解》《一个“挂牌村”的逆袭成长》《一种馆藏的“枫桥记忆”!》。

这6集报道,一气呵成,在总台全媒体(电视、广播、广电报和网络、端微)各个平台上连续、集束播出,收获了社会各界的良好反响,是绍兴广电围绕中心工作、担纲职责使命和回应社会热点、记录时代风貌的又一力作。这一力作是如何完成的呢?

绍兴广电以“人、从、众”三个维度和三个“一”切入,循着“以人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和“众志成城长治久安”的脉络,既有“面”上解读“枫桥经验”发展轨迹,又有“点”上挖掘枫桥人物、细数枫桥故事,卒章显志,可以被认为是基层主流媒体“走转改”实践的新“枫桥经验”。

一、群雄逐鹿,敢啃一块“难嚼的馍”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55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发展“枫桥经验”15周年。中央台、浙江卫视,《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浙江日报》……大牌媒体均瞄准枫桥,或已付梓整版、数版,或正投入大兵团琢磨月余。绍兴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本级媒体必不能失焦、失语,然而,面对大咖们的“珠玉在前”,如何把握源流正宗的优势、在喧哗的众声里谋一席之地,这对市、县级媒体来说是一种新的考验——这是“一块难嚼的馍”。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在大事件的百舸争流中,打出绍兴广电的牌子、唱响绍兴媒体的声音,这是考验绍兴广电勇气和实力的挑战。早在今年4月,总台编委会就针对“枫桥经验”的宣传报道初步拟定了方案,并确立了由总编辑挂帅、分管副台长领衔、总编室及各内容生产部门统分结合的组织、策划架构。历经数次专题讨论,除了动态宣传外,确定“枫桥经验”专题报道项目的路径:契合“走转改”的要求,采用蹲点报道的形式,化用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之名、以媒体较少涉及的“夜”为切口和重点,深入枫桥镇采制了一组系列报道。

「探索」绍兴广电全媒体系列蹲点报道《“夜泊”枫桥》:“走转改”的“枫桥经验”

二、以“夜”点睛,能破一个难解的“题”

“夜”,是一个能极大地表现“走基层”诚意的视角,也是显而有别于绝大多数媒体常规叙事的风景,更是观照“枫桥经验”前世今生的独特入口。然而,对于以光和影作为传播介质的电视和擅长线性叙事的电视新闻来说,用“夜”说事,却是个“难度系数”极高的动作设计,这意味着主创人员必须投入数倍于寻常的心力和体力来做一次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和突破。

如何让抽象的“经验”和材料生动起来?如何才能在小小的枫桥镇做到“夜夜有亮点”?如何把别家“嚼烂的馍”再品出点新滋味?如何在遵守传播规律的前提下,在广播电视的声画里让“夜泊”几无违和……一时间,“夜泊”成为总台全媒体记者团从上到下一班人最烧脑也最虐心的关键词。为了不断论证“夜泊”的可操作性,尽量缩小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记者团做了充分的精神领会及案头准备,甚至数次“否定之否定”的争论,各篇目的定位、主题、布局更是几易其稿。最终,大家在“活态经验、人本枫桥”的共识上,确定两组篇章、6个篇目的基本走向。无论是“人为本”、“从头越”到“众望归”的层层递进,还是“一起事故”、“一个村庄”到“一种记忆”的追根溯源、表情达意,报道始终抓住“人”做文章,尽心展现中国文字的美感和张力(人、从、众),努力表现“枫桥经验”的基本要义和初心,从6个不同的夜场景破题开篇到落幅手记,将“枫桥经验”在社会治理上的核心价值、根本诉求说通讲透。

「探索」绍兴广电全媒体系列蹲点报道《“夜泊”枫桥》:“走转改”的“枫桥经验”

三、集约“打磨”,尽现一份难忘的“拼”

“夜泊”,就注定是要夜以继日、日夜兼程。

采访团队进驻枫桥恰好是暑热当头的8月,室外气温大多在40°左右。为了保证拍摄进度,尤其是恰到好处地完成夜场景,主创几乎每天都是在密集地进行完白天的采访和拍摄之后,一边匆匆在镇政府或派出所的食堂扒拉几口晚饭,一边与相关人员组织、对接接下来的晚间活动和场景,或是餐盘已经被收走了还忘我地举着筷子跟摄像比划拍摄意图,或是跟当地人员了解情况因过于投入而把笔当成勺子放进了嘴里……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调度“白加黑”的拍摄计划,记者团“夜泊枫桥”的微信工作群可以说是“24小时满血在线”。深夜零点以后、清晨四五点间的即发言是常事,甚至有主创做梦都在设计第二天一早的拍摄。为了赶拍清晨初升的太阳,大家最早4:30就起床准备了,原本计划一早拍摄结束后再用早餐的,结果为了赶拍下一个场景,大家伙儿仅仅拿几个面包充了饥,事后,摄像小伙打趣地说:出汗多饿得快,采访的时候都能肚子里肆无忌惮的咕噜声也成了“同期声”。

誊抄40000多字的同期声录音、反复查看2000多个镜头素材、“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式地推敲文字和文稿;连续一周每天在非线上累计超过十个小时的剪辑成片、打磨画面的拼劲;审片时,为了一个读音、一个标题、一帧画面、一个包装版式,台领导和几位主创反复讨论、查证较真、比对校核,都凝聚了广电人作为主流媒体的专业精神和担当有为的职业操守。

「探索」绍兴广电全媒体系列蹲点报道《“夜泊”枫桥》:“走转改”的“枫桥经验”

四、突破“套路”,终获一众难得的“赞”

枫桥是一个被全国关注的地方,一年要接待350多个参观访问团,诸如老杨、枫桥镇党委书记、枫桥派出所所长、教导员,这些媒体采访“必备清单”上的人物,近年来接受大小媒体的采访都在几十甚至上百次。从对外宣传的角度上说,他们是“枫桥经验”的代言人,也是浸淫此道的“老司机”,突破他们的“套路”、赢得他们的赞赏、获得他们的言所未言,是成功报道“枫桥经验”的法门。

绍兴广电此次蹲点报道,从一开始也力图在这些代表性人物上下功夫。在采访全国“人民调解”专家杨光照之前,记者团跟了老杨整整两天,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等待最合适的“一起事故调解”的采访场景。事后,老杨感叹:你们这些年轻人真不容易,我很少见到像你们这样做一次采访花这么多功夫的记者,我还是第一次在电视上掉眼泪……

在录制枫桥镇党委书记金均海的采访之前,记者团先用了个把小时与他作沟通,金均海对记者的提问和观点很感兴趣,当场表示“你的问题都很深刻,我很受启发”,并要求镇党委副书记将他与记者沟通交流的采访内容全部录成文字,以供学习、参考;系列报道第一集播出后,金均海又让人跟记者联系,希望拷贝所有6集篇目的文稿和视频,让全镇干部党员系统学习。

「探索」绍兴广电全媒体系列蹲点报道《“夜泊”枫桥》:“走转改”的“枫桥经验”

枫桥派出所教导员吴嘉军也在节目播出后的第一时间跟记者微信联络,称赞“节目做得太棒了,大家都看一集等一级,进入追剧模式了”,并告知枫桥派出所系统内有100多人转发了节目的新媒体链接。

绍兴广电关于“枫桥经验”的这组系列报道,突出了从“人”“从”“众”的三个维度,用广电独特的语语体系生动展示了“枫桥经验”这种“以人为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和“众志成城长治久安”的基本精神;同时值得肯定的是,这次蹲点活动,也具体诠释了主流媒体“走转改”的“人”“从”“众”基本期待——内容“以人为本”、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目标“众志成城出精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