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市脱贫攻坚战正酣 今年让三县“摘穷帽”

在农村当股东、拿分红已不再是稀罕事!目前全市农村4171户14291位贫困人口实施资产收益项目,产业到户项目资金折股量化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经营主体,每年他们按投入资金获得分红!

58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安置4078户14262人,一座座漂亮的新居整齐排列,我们看到,焕然一新的不仅是村容村貌,还有村民们的精神状态,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十足!

30个村旅游扶贫项目实施,一个个乡村旅游景点、一片片花海深处,农户的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

……

10月17日是全国第5个“扶贫日”,也是第26个国际消除贫困日。回顾近年来西宁市的精准帮扶脱贫攻坚工作,可谓坚定不移攻坚,扶贫取得阶段性成果。眼下脱贫攻坚战决战正酣。

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201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忠实践行“两个绝对”,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总体部署,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精准发力,统筹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6年以来,整合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8.6亿元,实现了180个贫困村退出、5.1万贫困人口脱贫困;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底的12.1%下降到2.7%。今年计划实现150个贫困村退出、1.45万贫困人口脱贫,三县全面达到“摘帽”标准。

“等不起慢不得”成脱贫工作常态

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两个绝对”在扶贫领域具体化的生动实践,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党的领导,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市委书记、市长、市委副书记包县督战,全市37名市级领导联点44个乡镇,市县两级169名县级干部联点330个贫困村,协调解决联点地区脱贫攻坚突出困难和问题。持续推进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脱贫的责任体系,三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指挥部,乡镇成立了扶贫工作站,村级成立扶贫工作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成为脱贫攻坚工作常态。同时,建立完善体制机制保障脱贫攻坚,根据中央、省委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西宁市研究制订了《西宁市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市直相关部门分别制订了“八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和十二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形成了全市“1+8+12”精准扶贫配套政策,为全市全面推进扶贫攻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瞄准靶向精准施策实现“真脱贫”

西宁市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八个一批”精准脱贫行动计划,是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一批、转移就业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资产收益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一批、低保政策兜底脱贫一批。

在特色产业脱贫上,2016—2018年共扶持12670户贫困户41122名贫困人口发展扶贫产业,每人安排产业发展资金5400元,做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产业项目全覆盖。投入8800万元,实施30个村旅游扶贫项目,打造了花海农庄、乡趣卡阳等一批乡村旅游品牌,带动1349户贫困户4811名贫困人口参与发展农家乐、乡村土特产品销售等实现增收。投入4500万元,撬动各类资金2亿元,在3个贫困县建设扶贫产业园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带动1.2万户贫困户增收;在易地搬迁脱贫上,2016-2018年,在58个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4078户1426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51户2618人。在注重“怎么搬”的同时,突出“怎么办”,综合运用产业扶贫、生态扶贫、转移就业、低保兜底等措施,确保搬迁农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在生态保护扶贫上,生态保护公益岗位优先安排贫困人口,目前共有2806个贫困人口在生态扶贫公益管护岗位上岗,年人均工资1万元;在低保政策兜底脱贫上,西宁市从制度、对象、标准、政策和管理方面加强与低保政策的有效衔接,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1.1万贫困人口全面兜底脱贫。(来源:西宁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