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每一種方言都帶有一個地區的記憶,方言的消失就意味一個地區記憶的消失。我們能讀到的不僅僅是我們父輩一代的回憶,還是對粵語方言文化的傳承和粵港兩地歷史文化的承載。希望這些老廣潮語能夠得到重視,代代相傳,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去了解、去運用。

文 / 木木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前段時間開播的真人秀節目

《幸福三重奏》,幾乎每期節目一播出,就有話題上了微博熱搜,而在三對夫妻中,跨國夫妻福原愛和江宏傑格外引人注意,在節目中圈粉無數。

福原愛大家或許都不陌生,在此之前,她就曾因一口東北腔而被全國人民所熟知。但是嫁到臺灣之後,她的東北腔貌似被臺灣腔給帶跑了。之前的一期節目中,王楠和福原愛的教練湯媛媛到訪,直言“你最近這個味兒有點跑偏了,我們一會兒再給你正一正,給你捋一捋。”東北福原愛又再度上線。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眾所周知,中國地大物博、幅員廣闊。說到中國的方言,也是神奇多樣,天差地別。光是劃分區域,就已經分了八大方言區,更別說這些地區細分出來的方言。這些口音的差異,足以讓你明白“雞同鴨講”的感受。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你講溫州話,我講廣州話。

普通話的“我喜歡你”,不同的方言就有不同的詮釋。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然而,儘管“十里不同音”的方言十分不利於地區之間的人際交流,作為區別一個地區最直觀的特徵,方言有著普通話難以企及的重要性。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著名主持人汪涵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普通話可以讓你走得更遠,可以讓你走得更方便,但是方言,可以讓你不要忘記你從哪裡出發,普通話讓你交流極其順暢,而方言讓你感受到無限的溫暖。

對於很多漂泊他鄉的人來說,每當耳熟的方言響起,就會倍感熟悉,親近感不由而生。從某種程度上說,方言是一個地區文化的體現,帶著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每一個在這個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從小學習英語、普通話,將英語、普通話的學習視為理所當然,卻往往會忽視與自己生活的這個地區水乳交融的方言。

但事實上,作為文化的載體之一,方言承載著一個地區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大量文化信息,在你說出的每一個詞彙、每一句話語中,可能都帶有流傳百年的歷史典故,或是與當地特有的風俗人情有關,或是由

當時的奇聞趣事衍化而來,或是由戲曲中延伸出來……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比如四川方言中的“打牙祭”這個俗語就與古時軍旅文化有關。在古代,將帥的營帳前,往往立有一根飾以象牙的大旗,叫作“牙旗”。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宰殺牲畜來祭牙旗,稱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稱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將士們分而食之,稱為“吃牙祭肉”,後來四川人就俗稱“吃肉”為“打牙祭”。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而俗語“打假叉”就是與在川劇中延伸出來的,意思是說假話,做假事。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北京方言中的俗語中形容人磨蹭的“泡蘑菇”據說來源於當地吃蘑菇的方式;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上海話中的“別苗頭”一詞,最初是用來形容農民用來比誰家莊稼長得好,後用來表示攀比。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看了這些例子,是不是覺得方言也是博大精深?被譽為“文化活化石”的方言,字裡行間都帶著歷史的氣息,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作為中國難懂的方言之一,粵語方言當中也藏著許多歷史悠久、有特別來歷的俗語。

粵語方言中的俗語“溼柴”,意思是不值錢。它是源於內戰時銀紙不值錢的通脹時代,國幣貶值買不了東西,就像溼了的柴燒不著。與古時軍旅文化有關的“祭旗”是指殺雞敬候,找替死鬼的意思。

除了這些,“啱橋”“呢鑊傑”“唔使問阿桂”之類的地道粵語俗語,你又知不知道其中的意思和來源呢?

啱橋 → 確認過眼神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呢鑊傑 → 涼涼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唔使問阿桂 → 事情清楚明白,不問可知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香港著名作家蘇萬興先生的《老餅潮語》中就收錄了許多粵語俗語,同時亦在書中為大家一一道盡這些俗語的意思和來源。

《老餅潮語》系列書籍出版時就在香港當地受到了熱捧,廣東大音音像出版社特地將《老餅潮語》系列中的《講開有段古——老餅潮語Ⅰ》《講開有段古——老餅潮語Ⅱ》引進內地,讓更多人瞭解這些粵語俗語。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243個盞鬼潮語

兩本書中收集了243條流行於粵港兩地的潮語和潮語背後的故事,它們可以劃分為10個主題,分別是:盞鬼歷史、打工辛酸、情比金堅、啜核俗語、茶餘飯後、粵曲大戲、招積飲食、江湖暗語、風俗禁忌和舶來文化。這些鮮明的主題劃分,方便讀者快速地瞭解這些潮語的類型。

​有趣的配圖

在書中,除了有這些粵語俗語詳盡的意思和來源介紹,還配有生動有趣的插圖,讓你更加直觀地瞭解到這個俗語的使用方式。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標準地道的粵語口音主播進行有聲錄製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華夏之聲的資深粵語主播陳健光先生為我們錄製語音,他的粵語讀音標準,嗓音獨特,讓這些贊鬼的粵文化更加生動、傳神。我們聽著這些語音彷彿置身於粵語的海洋當中,從另一個角度感受這些奇妙的語言。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這些在19世紀3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流行語於粵港兩地的俗語,有的反應了當時社會現象,有的是過去中原文化的傳承,有的源於古代神話、人物……很多在60、70或者80年代成長起來的粵港人,對於這些俗語肯定不陌生。不過大部分的人可能會知道這些粵語俗語的含義,但對它們的具體由來大概就一知半解了。看完《老餅潮語》,你就能瞭解到那些曾經從你口中說出的俗語有著怎樣的前世今生。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噶哈呢丨如今在這個社會上混,不懂一兩句方言怎麼行

而對於年輕的一代人來說,可能很少接觸到這類的粵語俗語,更多時候網絡流行語會比較貼合他們的口味,但實際上,這些粵語俗語一定程度上就是父輩一代人的流行語。翻開這本書,我們的眼前彷彿展開了一幅幅記錄了父輩、祖輩生活的畫卷,這不僅是給我們父輩帶來一些生活回憶,也是讓更多的年輕人瞭解父輩以前的生活,增進家人間的感情

每一種方言都帶有一個地區的記憶,方言的消失就意味一個地區記憶的消失。看這本書,我們能收穫的不僅是父輩一代人的回憶,更是對粵語方言文化的傳承。這些粵語俗語承載著很多關於粵港兩地的歷史文化,當我們不再使用這些俗語時,那些歷史文化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這不得不說是粵語方言文化的損失。希望這些粵語俗語能夠得到重視,代代相傳,讓我們的子孫後代都去了解、去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