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想搶皇位的崇禎,爲何拒絕登基3次?原來是1場千年「遊戲」

兒時想搶皇位的崇禎,為何拒絕登基3次?原來是1場千年“遊戲”

1627年8月,大明天啟七年,明熹宗駕崩,沒有留下子嗣,遺詔宣佈由他生前鍾愛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即位。這當然是個順理成章的事情,無論是遵循先帝的遺願,還是按照皇室血統的排序,朱由檢都有十分充足的資格入承大寶。

作為一個很想有作為的年輕人,朱由檢自己又何嘗不想當皇帝。年少無知時,他和已經登基的哥哥熹宗在一起玩耍時,童言無忌對哥哥說,你這個官能不能以後讓我也做做。那個時候他就知道凌駕於萬民之上的威風,這個危險的玩笑竟然沒有引起忠厚的熹宗震怒,反而樂呵呵地哄著弟弟說:行呀。

按照帝制時代的慣例,有了遺詔並不能直接即位,必須有宗室王公、文武大臣的勸進表才行。這個容易,新主子即將上臺,底下有的是表現積極、想給將來的皇帝留下好印象的人,草擬勸進表的,必定是德高望重、勞苦功高的前朝大臣,且這也是他為官生涯中莫大的榮譽。

可是,勸進表上了三次,前兩次都被朱由檢即後來的崇禎帝回絕,理由不外乎是,皇兄剛剛崩駕,自己內心異常悲傷,哪能在這種情形下做皇帝,聽起來誠摯而能讓人感動,可見作弟弟的孝悌之情。大臣當然不會就此罷休,將繼續上表,直到即位者答應為止,等到第三次上表,崇禎帝裝出一副沒辦法了,大夥太殷切我不得不挑起重擔的樣子,答覆說:

“卿等合詞陳請,至再而三,已悉忠懇。天位至重,誠難久虛。遺命在躬,不敢固遜,勉以所請。”

好一個“勉以所請”!其實箇中奧妙,即位的人明白,勸進的大臣們也明白,彼此誰也不點破,煞有介事、心照不宣地玩一場假客氣的遊戲,這個遊戲越逼真效果越好。每次先帝駕崩新皇即位前,都會有這麼一場戲,千百年來都這樣玩著,沒誰覺得荒謬,似乎已成了歷代帝王必須要遵循的習慣法,江山可以易主,而這個把戲玩起來的程序卻幾乎沒有變化,這大概是我中華文化燦爛輝煌之處吧。不僅僅是同一皇室的皇位更替,即使是異姓之間的革命、篡位都是如此。崇禎的祖宗朱元璋,帶領眾人打下一片錦繡河山,目的還不是自己當皇上?哪個大臣如果覬覦就要到手的龍椅,他必定死亡葬身之地,而且朱元璋當時完全可以不當皇帝,他和龍鳳王朝的皇帝韓林兒有名義上的君臣關係。可他讓廖永忠等人去迎接韓林兒,讓這位傀儡皇帝不明不白淹死在江中,掃除自己當皇帝最大的一個障礙。就這樣一個想當皇帝都快想瘋的了人,當皇帝的理由是“以群臣推戴不已。”曹丕篡了劉家的皇位,也就罷了,還非得讓獻帝自己下禪讓的詔書,講天命已不在劉而在曹,自己德薄才鈍不堪人主,為了天下蒼生須讓位給曹,曹丕照例要推讓兩次。

如此殘酷的權力爭奪,外表非得要蒙上假客氣的套子,何其滑稽。難怪有人考證堯舜禹之間的禪讓,不是後世所稱道的那麼大公無私溫情脈脈,而是用暴力作後盾逼迫。因為那時候的史料很少,後人誤以為所謂三代的政治文明建設真的那麼好。

蒙元帝國興起之初,社會的文明程度不高,在我們中原人已玩了千年的勸進把戲,他們還是赤裸裸地打江山、做大汗。《蒙古秘史》記載成吉思汗創業的歷程,非常詳細,寫到1206年,鐵木真在斡難河源頭被尊為成吉思汗,獨獨少了大臣們勸進,大汗推辭再三的記載。

因為當時蒙古貴族文化不先進,所以就不會玩勸進的遊戲。而且成吉思汗當時大封功臣,他媽媽的一個養子,號稱六弟的失吉·忽禿忽認為大汗哥哥給博爾術、木合黎等人的封賞太厚,自己心中忿不平,找成吉思汗理論,歷數自己的功勞。成吉思汗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封他大斷事官(最高司法官)。這在我們漢民族看來,簡直是太野蠻了,太沒有文化了。從下往上勸進,要玩假客氣的遊戲,從上往下賞賜,也常常玩這類遊戲。開國君主大賞功臣,許多人照例也會推辭的,皇帝心中也很明白,會再次下詔讓功臣“勉為其難”地接受封賞,像成吉思汗手下那樣直白要封賞的,就會被人看成沒教養的,且很有可能龍顏大怒而失寵。等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入主中原後,這一套遊戲很快也就駕輕就熟了。

直到今天,西方的洋人都沒學會這種謙遜的美德。清朝的黃遵憲在美國目睹總統選舉,他認為那些競選工作太難讓人接受了,競選者一方面王婆賣瓜自賣自誇,一方面攻擊對方的缺陷,黃遵憲認為這樣的人怎能當一國之主?美國的特朗普和希拉里競選總統便是如此,彼此攻擊對方不遺餘力。當特朗普看到選票統計結果自己穩操勝券後,也不等計票結束,便急不可待地宣稱自己的政黨取得大選勝利,哪如我們這種崇尚謙遜的中華文化?

我們這裡不但皇帝即位需要勸進,皇帝自己想退休,大臣們和皇位繼承者也要慰留,因為大家不知道老皇帝這樣表示,真實的意思如何,是不是來測試一下大家的忠誠。誰草率地將其當成真客氣,就該倒大黴了。乾隆即位之初,就發誓在位時間不能超過他爺爺康熙的六十一年,因此等他當完六十年皇帝時,便想做太上皇,將皇位傳給後來的嘉慶帝顒琰。包括顒琰在內的臣子們,那可是苦苦哀求乾隆收回成命呀,似乎沒了乾隆主政,大清的早晨就可能升不起太陽。——其實顒琰心裡可高興了,但是不能有絲毫的流露。

其實,乾隆帝禪讓後,並沒有放棄最後權力,他在禪位詔書中說:

“凡軍國重務,用人行政大端,朕未至倦勤,不敢自逸,部院衙門及各省題奏事件,悉遵前旨行。”

也就是說,軍國大事和用人,我還有精力管的。這番心思下面的人豈有不知?為了處理太上皇和皇帝的排名問題,軍機大臣們煞費苦心地想出了規範:退位的乾隆皇帝為“太上皇帝”,頒旨稱“敕旨”,仍然用“朕”自稱;新皇帝嘉慶稱“嗣皇帝”。臣子們上書,遇“天”“祖”二字需抬高四格書寫,遇“太上皇”字樣需抬高三格書寫,遇“皇帝”字樣只抬高二格書寫。“嗣皇帝”過生日稱“萬壽”,“太上皇帝”過生日為“萬萬壽”。所有的舊有官員進京陛見或新官員離京赴任,都必須先請太上皇帝訓話。 

這類假客氣、虛套子不僅在皇宮裡盛行,它幾乎滲透到我們民族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老北京見面很講禮貌,會對街坊或朋友問候一句:“吃了嗎?”有的人還會再添上一句:“沒吃上我家吃去。”對方若是當真,傻乎乎說:“我沒吃。”跟著主人上家去吃飯,那就是個不開眼的二百五。

北方的大城市如此,南方的鄉村也是這樣。小時候跟著媽媽去給人拜年,媽媽事先會關照我們兄弟,主人在吃飯前擺出來的小碟,裡面有燻乾的臘製品,千萬不要吃。因為這樣的碟子菜是擺出來做樣子的,前一年過年擺完後,下一個新年還會原物擺出,直到變成化石。有一戶人家找了個城裡女婿,來拜年時這女婿不知道這類規矩,硬是將老丈人家擺在碟子裡的東西風捲殘雲,搞得老丈人在其他人面前很是丟臉,感慨女兒遇人不淑。

袁世凱當年想復辟帝制當皇帝,自以為是眾望所歸。不僅大臣們紛紛勸進,連乞丐、妓女也要求大總統就九五之尊。可一旦自己當上皇帝后,發現滿不是那麼回事,反對的人怎麼那麼多。這個梟雄一生的袁項城,關鍵時刻犯了個低級錯誤,他應當知道,在中國玩這類假客氣的遊戲,從大臣到小老百姓,幾乎都是超級演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