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式教育」不等於孩子徹底「放羊」

現在的孩子從小學到大學,請再多家教,花費再多錢,都值!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孩子永遠在起跑線上領先於他人。孩子們的一切都被父母為他安排好了,上學送,放學接,連做作業都要大人在一旁陪讀,這是之前幾十年中國主流的教育模式,但是隨著80,90後進入到父母的行列,西方“放養式教育”正被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推崇。

近日,有一位高三家長替女兒向老師申請免寫作業。其女兒尹同學高三時因完不成作業而倍感壓力,為此父親給老師寫信申請讓女兒自主完成部分作業。他一貫“放養”女兒,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允許女兒上網。這位父親表示:“想讓她獨立,可能會遇到挫折,但那都是一種經歷。”如今,伊同學成功考取了上海財經大學。

“放養式教育”不等於孩子徹底“放羊”


多年來的“應試教育”“棍棒家教”飽受詬病,故而近年來在部分家庭中悄然興起了“放養式教育”,有人稱其為舶來品,是一種源自歐美澳等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

世界著名兒科專家斯波克曾在其《Baby and Child Care》一書中將“放養式教育”解釋為:“父母要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自由發展,不要過度干涉孩子的成長,父母不要提前制定周密的教育計劃,總之,要相信孩子。”但同時,書中也強調了紀律的重要性,例如要制定明確的紀律—態度要堅決,特別是在他必須要做的事情上。不要給孩子講太多的理由,不要用他理解不了的思維去引導他…….等等。這種放養式教育本意是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自由發展,不壓制孩子的天性和愛好,是一種較寬鬆的教育理念。

“放養式教育”不等於孩子徹底“放羊”


在此,不得不說,伊同學算得上是“放養式教育”的成功者。然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在成功者的背後,我們決不能忽略其身後還站著一眾熊孩子、小混混以及違法犯罪者等“放養式教育”的“受害者”。

這是很多家長的觀點,我的孩子就是你們說的熊孩子,他雖然調皮搗蛋,但是他平時孝敬父母,關心家人,我不覺得他是個壞孩子……。可是親愛的,你的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這些都和我們沒關係。我們只知道如果他在公共場合影響了其他人,甚至可能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那對我們來說,他就已經是個壞小孩。

在很多父母眼裡,孩子的天性高於規則。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所以可以跑、可以鬧,可以肆無忌憚地大聲喧譁。我們需要明白的是,讓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壓抑他的天性,這件事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在這之前的前提是,我們需要先教會他,自己的行為不能給其他人帶去困擾。

“放養式教育”不等於孩子徹底“放羊”


每個孩子的心中都藏著一個惡魔,在沒有約束與管教的前提下,無條件的放養、釋放,只會讓孩子缺乏最基本的敬畏之心。別把釋放天性當做廉價教育的藉口。我們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就該教會他這個世界的規則,幫助他更好的成長。

當面對孩子的任性和無理取鬧時,不要再閉著眼睛自欺欺人了。童年養成的壞習慣,是需要他窮其一生去償還的。

誠如一位清華教授曾憤慨:中國教育的最大騙局就是快樂教育、學歷無用以及釋放孩子的天性,這三個騙局,正在一步一步扭曲中國孩子的成長。

關於教育問題,曾極力推崇“放養式教育”的美國亦在不停反思其弊端,如今取而代之的是“精心栽培型教育”,要求父母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深謀遠慮為子女做教育投資,並且很早就有意識的培養孩子認知能力、社交技巧和文化素養,密切關注孩子的發展,主動了解孩子在學校、在社區中的表現,合理挖掘孩子的潛能。

“放養式教育”不等於孩子徹底“放羊”

當然,在中國社會的畸形壓力下,父母承擔著養家的重擔,已經很難像美國家庭那樣給孩子分配更多的時間。但至少有三點我們是可以做到的,這三點也是研究中發現與孩子良好成長最具相關性的,他們分別是:家庭藏書的多少或帶孩子去圖書館的頻率、“睡前故事”的頻率和質量、以及“家庭晚餐”的頻率。

有時候,良好的家庭教育可能並不是需要每一位父母都去讀海量的育兒書籍,也不體現在給孩子花了多少錢報課外班。那些主動的關懷和培養,更多體現在一餐一飯中,體現在每個晚上的睡前故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