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民國鬼吹燈:盜墓的十大圈子和南北兩派

現代盜慕賊喜歡流動作案、跨地區作案,在過去交通和信息不發達的年代,這並不是盜墓團伙的典型特徵。他們與扒竊、搶劫的“不吃窩邊草”不同,主要在自己熟悉、可以控制的區域活動,因而帶有特別明顯的地域特徵。

真實的民國鬼吹燈:盜墓的十大圈子和南北兩派

以民國來說,盜墓活動以遼寧、熱河、河北、北京、河南、山西、陝西、山東、湖南、湖北、江蘇、福建、廣東等地為多。據此可以分為十大圈系:分別是遼瀋幫、熱河幫、昌平幫、洛幫、雁北幫、關中幫、魯南幫、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等。這些幫派內部並不緊密,又會分出不同的盜墓小圈子,像蛋糕一樣,把地區內切分出不同的地段,各團夥在自己的地盤內活動,互不侵犯越境。

真實的民國鬼吹燈:盜墓的十大圈子和南北兩派

需要注意的是,過去各地盜墓幫系的活動範圍,並不因行政區劃來定,而是依當地傳統習慣來決定各自的地盤,如魯南幫,蘇北的徐州、連雲港一帶也是其活動範圍。上面提到的“土夫子”,還將長沙郊外劃出了北、東、南三個片區的小圈子,各區內土夫子互不侵略,形成了“幫中幫”。據湖南省文史館館員吳銘生調查:

“他們(土夫子)雖然沒有成文的幫規,但無形之間佔有各自的地盤,具體來說,各自只能在本區挖‘洞子’,不得在別人的區域內去盜寶。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否則就會傷和氣。但一方在自己的地盤挖‘洞子’,另一方偶然碰到,則客禮相待,裝煙喝茶,如果賣‘貨’的錢較多的話,還給對方送點酒錢,但決不容許對方干擾,更不得在夜深人靜時來偷挖。按‘土夫子’的話來說,挖別人現成的‘洞子’是很不道義的。”

真實的民國鬼吹燈:盜墓的十大圈子和南北兩派

十大圈子裡,勢力強弱不等,基本上是由當地古墓分佈的多少來決定,其中以昌平、洛、關中、長沙四圈最厲害,盜出了大量的寶物。

這十大圈子,又分為南、北兩大派系,其中以北派勢力最為強大。兩大派基本上以長江為分界線,長沙幫、江寧幫、嶺南幫屬於南派;遼瀋幫、熱河幫、昌平幫、酒洛幫、雁北幫、關中幫、魯南幫屬於北派。北派以山海關為界,可分出關內派、關外派;以黃河為界,可分為京派、地方派。

真實的民國鬼吹燈:盜墓的十大圈子和南北兩派

北派以“力”見長,如盜洞打在何處(墓側、墓身、棺前、棺尾)、挖成何形(方洞、圓洞)都有講究,十分詭異。盜洞有方圓之分,兩種形狀都是北派盜墓賊所創造的。方形洞因在陝西關中地區的黃土地上多見,圈內俗稱“關中式盜洞”,這種洞形方便上下攀爬,好出土,現在各地方盜墓賊都在使用。“關中式盜洞”一般不直接打在墓穴附近,那樣容易暴露目標,而是選擇打在一般人不注意的地方,有的甚至在幾里外。根據墓穴的深度打好“豎井”(垂直盜洞)後,再向墓的方向橫著開挖“坑道”,直通墓穴。這種迂迴盜墓的手法,過去被圈內稱為“關中式”,因為費時(長的要幹半年,白天吃喝拉全在洞內)費力(多達數十人,輪班作業),南派盜墓賊一般輕易不會這麼幹。另外,北派盜墓賊在工具使用上特別講究,如盜墓利器——“洛陽鏟”就是北派盜墓賊中的酒洛幫發明的。

真實的民國鬼吹燈:盜墓的十大圈子和南北兩派

南派以“技”見長,手段超強,通過自己或是祖傳的經驗,結合所掌握的堪輿理論來探穴盜寶。所謂“望”(看風水)、“聞”(嗅土氣)、“問”(踩點摸情況)、“切”(定位)盜墓四法,便是南派中的“長沙幫”盜墓賊(土夫子)總結出來的,也是他們盜墓的慣用手段。南派在盜墓工具上也有利器——“短柄鋤”,在當地使用的話,效率比“洛陽鏟”還高。

真實的民國鬼吹燈:盜墓的十大圈子和南北兩派

至於所謂“摸金”、“發丘”、“卸嶺”、“搬山”等盜墓派別,那是盜墓小說作者的虛構,讀者朋友不必當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