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新零售:快遞櫃美夢破滅,有苦難言

快遞櫃本是提供便民服務的設備,但無奈市場並不願意為這一服務買單,快遞櫃公司著眼於未來的宏偉藍圖,不惜一切代價的瘋狂擴張,導致虧損額度與日俱增,其中速遞易原母公司三泰電子無奈被帶帽“*ST”,最終不得不將控制權轉賣給中國郵政。

快遞櫃竟然也有龐氏“騙局”

業內相關人士都知道現階段快遞櫃是燒錢無底洞的項目,然而普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並不瞭解內中問題,以為看著每天都有人在用的快遞櫃是可以賺大錢的項目,這就給有心人創造了“發財”的機會。近日杭州警方偵辦了一起打著快遞櫃名義,涉及三四千名投資人、近3億資金的非法集資案件。

一家名為“全櫃”的公司,宣稱投資人可以買走一個或多個櫃子一定年限的“運營權”,全櫃公司則作為這些櫃子的“代運營”方,每月給投資人返利。例如,投資人以5萬元的價格購買6年的代運營期限,全櫃公司每月支付給投資人投資返利1500元。這相當是年化收益超過15%的理財產品。

社區新零售:快遞櫃美夢破滅,有苦難言

或許這家公司的本意並不是非法集資,而是利用民間零散投資人的錢去搶佔終端快遞櫃市場。但實際上,稍微懂點行人都知道快遞櫃市場的問題所在,所以這種許諾高投資回報的集資方式,初心就有問題。這家公司於今年6月開始出現資金鍊問題,後續只能用後來的投資款支付給前人返利,由此陷入到“龐氏騙局”的漩渦之中。

這場騙局非常深刻的折射出快遞櫃市場的尷尬,外界圍觀群眾看起來,快遞櫃很方便,用戶量非常多,可以通過向用戶收費、向快遞員收費、賣廣告,做增值業務等多種方式獲利,但實質上,快遞櫃卻一直陷入無休止的虧損狀態。

快遞櫃公司“自欺”,未來很美好

普通人會以為是賺錢才會有這麼多快遞櫃出現,而屬於泛互聯網行業的快遞櫃公司看重的不是眼前能否賺錢,而是期待未來的美好,認為快遞櫃解決了社區最後100米的快遞問題,有機會成為社區商業的入口,如此一來,未來的潛力不可估量。其實,我在《社區新零售》這本書中探討過快遞櫃未來潛力的問題,用一句話概括,“想當然”大過“所以然”。

自欺1:快遞量年年增長,快遞櫃未來營收潛力巨大

郵政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全年完成快遞業務量313.5億件,中國快遞業已經連續六年每年增長超過50%。增速如此迅速的快遞市場,快遞櫃公司當然願意為此投入大量資金。然而豐巢16年營收2173.97萬元,虧損卻達到2.36億元,營收還不及虧損的零頭。

以目前的市場形勢看,這種高投入低產出的日子還會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多數快遞櫃公司很難獨立存活到豐收的那一天。所以速遞易、中集e棧等公司紛紛將快遞櫃業務轉手,豐巢和中郵速遞易成為當下市場中最大的兩個玩家。

自欺2:不向用戶和快遞員收費,還可以靠廣告賺錢

快遞櫃基礎營收方式有三種,向用戶收費,向快遞員收費,廣告變現。其中,用戶對快遞櫃收費意見極大以至於不得不被叫停,而願意為快遞付費的快遞員主要是那些收單業務大於送單的區域,快遞員將時間用於收單可以獲利更高,所以才願意為快遞櫃付費。

依靠廣告,是目前快遞櫃公司較為常見的營收手段。但問題是廣告價值有限,一方面多數快遞櫃會被放置在角落位置使得箱體廣告價值有限,另一方面快遞櫃的人流量還是太少以至於視頻廣告價值有限。廣告可以為快遞櫃帶來一定營收,但很難產生利潤。

社區新零售:快遞櫃美夢破滅,有苦難言

自欺3:以快遞櫃為社區切入點,未來可做增值業務

在《社區新零售》中介紹過,早期快遞櫃公司認為先解決最後100米快遞配送問題,可以成為整個社區商業的入口,之後可以延伸其他社區增值業務,例如電商、金融等。速遞易其實就是最典型的代表,15-16年風光時,做了不少增值業務。

在早前三泰控股的社區服務生態佈局中,共有九個板塊:三泰電子、維度金融、速遞易、金惠家、微問診、家易通、金保盟、三泰金服,必有商城,至於效果就不提了。其實,這是沒能吸取快遞公司做電商的教訓,社區內的快遞櫃與增值業務沒有直接相關性。

自欺4:誤把自己當入口而不是工具,沒能認清身份

在市場早期時,快遞櫃公司沒能認清自己的身份,誤認為解決了快遞配送問題,就可以成為社區商業的入口,殊不知用戶最多隻把快遞櫃當成是生活中的一個線下工具,根本不是一個可以產生持續流量的線上載體,何來入口價值?

社區內類似的門禁產品,也都想成為流量入口,而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一個美好的想法罷了。即便是物業自己大力推廣的自身物業APP都未能形成真正入口價值,其他社區工具就更不要想了。快遞櫃是工具,不是入口,認清自身處境才能清楚未來方向。

社區新零售:快遞櫃美夢破滅,有苦難言

自欺5:搶佔社區點位,逐步培養用戶付費使用習慣

即便不能成為社區商業平臺,快遞櫃公司也想試試能不能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先搶佔小區內的點位資源,讓用戶對快遞櫃服務形成使用習慣依賴,之後再慢慢培養用戶的付費意識。從長遠考慮,可以先虧5年,未來賺20年,也是划算的買賣。

現實中有一部分比較體貼的用戶願意為快遞櫃付費,也就幾毛錢的事情。可對於大多數的用戶而言,這不是幾毛錢的事情,而是破壞了他們的消費認知,他們認為該免費的東西卻開始收費,心理上很難接受。或許當用戶對“包郵”不在敏感,快遞櫃的春天就到了。

自欺6:用戶粘性?快遞櫃用戶不是快遞櫃公司用戶

實際上,有越來越多的小區用戶,由於上班關係非常認可快遞櫃的服務,併成為忠實用戶。快遞櫃有足夠的使用粘性,甚至已經成為小區內不可或缺的標配,但這其中有一個關鍵問題,這裡的“粘性”是快遞櫃的粘性,而不是快遞櫃公司的粘性。

更直白的說,快遞櫃用戶不是快遞櫃公司用戶,他們用的是快遞櫃,而不在意是哪家快遞櫃公司提供的,若是第二年物業公司換了一家快遞櫃公司合作,這部分用戶就直接被人家接管了。類似的,公交車乘客坐的是公交車,不在意是哪家品牌的公交車。

自欺7:在老虎頭上拔毛,向物業收取快遞櫃使用費

之前還看到過另一種快遞櫃營收的想法,是向物業收取快遞櫃使用費。有這個想法可能是不太瞭解社區結構和物業的地位,我在《社區新零售》一書中,反覆介紹過物業在社區商業中的價值地位,快遞櫃想向物業收費無異議於是在老虎頭上拔毛。

尤其是包乾式的物業公司能省則省,酬金制的物業公司也不會願意給快遞櫃公司支付這筆費用。現在快遞櫃已經成為新樓盤的標配,或許隨著快遞櫃公司的壯大,以後二者的市場地位會出現對調,但短期內仍會是由物業佔據主導地位。

快遞櫃公司“被欺”,物業是地主

事到如今,早期的快遞櫃公司們大部分都已大夢初醒,不再自欺的迷戀社區商業美好未來,而是主動將快遞櫃業務轉手,郵政主導的中郵速遞易和順豐主導的豐巢成為最終的兩大市場玩家,這兩家公司是在圍繞快遞業務進行戰略佈局。快遞櫃已從第一階段的市場混戰進入到第二階段的巨頭博弈,現在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在《社區新零售》中反覆強調的,就是物業關係。

被欺1:物業坐地收費,快遞櫃的主要支出就是物業點位費

在快遞櫃的成本結構中,除了櫃體的生產成本和安裝費外,給物業的點位費是最大的運營成本,隨著這兩年快遞櫃市場競爭加速,在一線城市小區的快遞櫃點位費也水漲船高,有些已達1萬上下。有這筆運營費用,快遞櫃公司很難賺錢。

有些優質物業為了管理有序,合理利用小區空間,只合作一家快遞櫃公司,相應的費用會更高一點。而有些不規範的物業則更在乎利益,尤其是沒有業委會的小區,不用考慮小區空間利用,所以會同時與多家快遞櫃公司合作,賺取更多點位費。

社區新零售:快遞櫃美夢破滅,有苦難言

被欺2:物業的租約一年一簽,點位費年年上漲,價高者得

早期物業不太在意也不太懂快遞櫃這塊市場,所以願意與快遞櫃公司籤三年的合作長約,但隨著快遞櫃的普及,以及競爭加劇,物業有了更強的話語權,並發現籤一年短約最為有利,因為第二年可以有更強的租金議價能力。

當然正規一些的物業不會獅子大開口,而是根據市場價進行租金調整,但對於一直虧錢的快遞櫃公司而言,每一年點位費上漲都無疑是在被喝血挖肉。因為一個小區的點位費上漲2000問題不大,但1000個、10000萬小區都上漲就是一筆不菲的費用了。

被欺3:一旦快遞櫃公司開始盈利,物業可終止合作並自營

現在很多大物業公司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可以在社區內賺更多的錢,在快遞櫃公司普遍虧損的情況下,他們樂於以簡單粗暴的收租方式賺錢,然而一旦快遞櫃服務市場成熟,快遞櫃公司可以產生更多的營收時,快遞櫃公司完全可以停止合作,自己單幹。

快遞櫃已成社區標配,如果其產生更強的營收價值,物業完全可以自己採購櫃子後放置在小區內。如今的快遞櫃已無技術門檻,可以生產加工的鈑金廠非常多,軟件系統也是現成的,後續的運營與維護也有公司可以提供。事實上,已經有物業公司在這麼做了。

被欺4:非小區原有標配,免費給業主使用≠物業不收點租

快遞櫃的尷尬在於,它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小區服務業態,非小區原有標配終端,所以想進入社區就要受制於物業。雖然是免費給業主使用,但不等於物業不收點租,畢竟在物業眼裡這是一個有營收的項目,所以收費就在所難免。

若是快遞櫃公司向小區用戶收費,業主就會有意見,已有在小區布點的快遞櫃跟業主收費,最後被物業趕出去的例子。目前快遞櫃在社區內的定位還不夠明確,是該視其為與信報箱、垃圾桶一樣存在,還是社區內的經營服務項目,存在不同態度。

快遞櫃本是便民好事,卻遭遇如此尷尬,政府能否介入?

在2017年全國郵政管理工作會議上,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明確提出:大力推進快遞末端設施能力建設,加快智能快件箱建設佈局,力爭派件量佔比提高兩個百分點,逐步形成以住宅投遞、智能快件箱投遞和公共服務站投遞等模式互為補充的末端投遞服務新格局。這充分體現了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

早在2015年,國家郵政局審議並通過了《智能快件箱投遞服務管理規定(暫行)》,但其中沒有對快遞櫃進小區是否該付點位費有明確規定,而目前來看,社區內快遞櫃服務,是涉及到電商賣家、快遞公司、快遞櫃公司、物業、用戶等五方關係,利益相關性較為複雜,核心話語權掌握在物業手中。

社區新零售:快遞櫃美夢破滅,有苦難言

快遞櫃是智能終端,無法向信報箱一樣,一次性投入之後就可以作為社區內的基礎配置,其還有後續的運營成本,目前這部分成本都積壓到了快遞櫃公司身上。快遞櫃持續虧損的發展方式,是不合理的,沒有一家快遞櫃公司可以長此以往的承受下去,所以快遞櫃市場必須做出調整。

若以行政手段將快遞櫃的運營成本轉嫁到物業公司身上,那這筆費用肯定是要從物業服務費中來出,而那些不使用快遞櫃的業主就會有意見。如果是可以賺錢,那物業自然願意接管這塊服務,如果只有支出而沒有利潤,物業寧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現在可以協調的空間主要是每年給物業的場租費,能不能少點?這是矛盾焦點之一。

這就需要有政府及郵政體系的介入協調,把快遞櫃作為一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基礎便民服務,若僅以市場競爭的方式來解決,只能助漲物業收取點位費的價格。但這麼做就涉及到中郵速遞易與豐巢之間的關係,二者彼此競爭,這件事郵政就不好出面解決;若二者合併,以郵政來主導協調進社區或能大幅度降低快遞櫃公司的運營成本。

我在《社區新零售》中也提示過,社區市場發展關乎民生問題,其中有些細節工作非常敏感複雜,快遞櫃就是其一。沒有政府政策支持引導,處於弱勢地位的快遞櫃公司只能任物業宰割,而之前所謂未來可以成為社區商業入口、社區生活服務平臺的構思其實是快遞櫃公司在自己騙自己,因為這件事也是物業自己想做的。

社區商業研究者、企業顧問、創業者

更多社區商業關注公號:言區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