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留符保比干已仁至义尽,即便农妇说人无心可活,比干也难活

《封神演义》乃我国古典神魔小说,成书于明代,为许仲琳所著,该书自问世以来,深受大众之喜,读之爱不释手,流传至今,依然备受青睐,也不断被搬上荧屏,成为热门之作。《封神演义》以商周更替为历史背景,讲述阐教、截教各自维护一方,上演摆阵破阵之故事,终以阐教辅佐的周灭了 截教辅佐的商,姜子牙完成师傅元始天尊交代的封神任务。

《封神演义》里人物众多,出色出彩的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角色人物事迹也是如数家珍,比如,书中短暂出场的商朝宰相、纣王之叔比干便是如 此。比干,历史上确有其人,商朝重臣,官拜相位,托孤大臣辅佐帝辛。然,本文所言的非历史之事,而是文学作品《封神演义》里的形象。

姜子牙留符保比干已仁至义尽,即便农妇说人无心可活,比干也难活

比干人物影视形象剧照(图)

比干受帝乙之托辅佐帝辛,为国事操劳,鞠躬尽瘁。在姜子牙火烧琵琶精之时,比干对于姜子牙的能力非常之赏识,在姜子牙当上商朝下大夫后, 比干更是喜爱之至,每每与之相谈治国之道。后来狐狸精妲己设计陷害姜子牙,妄图让姜子牙监造鹿台而伺机除掉姜子牙以报火烧琵琶精之仇,然而 ,妲己的陷害,姜子牙早已料到,不仅如此,他还算到了不久的将来妲己会对比干动手,于是在离别之际,他写了一封柬帖压在比干家中书房的砚台之下,告诉比干大难临身的时候,拿出来看,上面有作解释,希望可以帮助比干化解危机,而如此之举乃报比干赏识之情。

​姜子牙来到纣王面前,果然如其所料,一切乃妲己布局,姜子牙直言谏说纣王,奈何纣王被妲己迷魂了头脑,欲杀姜子牙,姜子牙只好跳入河中借水遁逃跑。

后来,妲己在摘星楼邀请其狐族子孙,着其等变成神仙赴会吃喝美味,因喝酒过多,众妖偶现原形,被陪纣王喝酒的相爷比干发现。席后,比干带兵悄悄跟随众妖,寻得妖精老巢,一把火将轩辕坟的狐妖一锅端,并命人将狐妖的皮剥下制成披风送给了纣王,妲己一看披风便知晓了端倪,心里恨死了比干,誓要杀比干为其狐子狐孙报仇。

姜子牙留符保比干已仁至义尽,即便农妇说人无心可活,比干也难活

妲己、纣王人物影视形象剧照(图)

在千年九头雉鸡精胡喜媚的出谋划策下,妲己终于想到了害死比干的方法,假装自己害病,大夫难医,再由胡喜媚向纣王说要救妲己必须喝比干之心熬的汤。昏庸无道的纣王,眼里只有妲己,哪还会顾忌王叔比干的生死。于是,马上就命人传唤比干上殿献玲珑心以熬汤救妲己。

比干接到传唤,自知凶多吉少,大难临头。在其子的提醒下,比干想起当年姜子牙留下的救命锦囊,于是拿出打开一看,便按照信中所做,命人取来水火,以火点燃姜子牙所留的符印,烧化融入水中饮入腹中喝下。然后穿上朝衣面见纣王。果不其然,这纣王为了“救”妲己而欲加害比干,取其“七窍玲珑心”。比干见自已一手扶持的君王成了如此这般,心灰意冷,在大骂纣王之后,便自剖胸口取出心脏丢给了纣王,然后,什么都没有说就径直出了殿,骑着马出了北门。

无心的比干来到北门,见有一个农妇在卖无心菜,比干就问妇人:“菜无心可活,人无心可活否?”那妇人不假思索的说道:“人若无心,即死。”比干一听此答案,大叫一声,口喷血浆,倒入尘埃而亡,可惜一代贤相如此陨落,倒也可悲。书中暗表,比干自所以能够无心走那么远,乃姜子牙的符印所护,如果那农妇回答:“人无心还活。”比干就可以不死。

看到此处的时候,许多读者都在疑问一个问题,姜子牙当年既然已经推测到了比干有此一劫,为何当初只是留下了一个符印保其短暂不死,而将比干最终是否可活交到一个农妇一句话里呢?

姜子牙留符保比干已仁至义尽,即便农妇说人无心可活,比干也难活

姜子牙人物影视形象剧照(图)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既然姜子牙能够推算到比干有此一劫,也必然能够推算到封神榜上有比干之席位,他若是强行护持比干而活,换言之就是保息下比干不死,那么此乃违逆天命,姜子牙本来下山就是辅周灭商,封神顺应天命下山而来的,故而他是不可能违逆天命。但是,比干对于姜子牙而言有知遇之恩,不可能推测到比干有劫难而不管不顾,这从道义上讲不过去的。所以,他才留下了锦囊与符印保其短暂不死,而将最终决定比干死活的话语权交到农妇的嘴里,因为农妇不是姜子牙安排的,乃随缘随命而遇之,而且,常人都知道,人无心肯定会死,农妇自然也知,故而让她说出“人无心可活”几乎微乎其微,所以比干能否活完全看天命天意了,故而比干活死就非自己左右了。如此之举,既不违逆天命,也不违背道义!只可惜的是,农妇的回答还是没有违逆天命让比干活下!

当然,退一万步说,倘若农妇回答“人无心亦可活。”比干就真的能活吗?笔者悔昔认为,未必。因为,我们知道,比干杀了妲己那么多子孙,之间仇恨已不共戴天了,妲己不除比干绝对不会罢休的。即便这次比干侥幸逃过一劫,难保他还能逃过妲己的下一次算计?答案是否定的,妲己心狠手辣,比干终究难逃一死。

悔昔言语道:正是:一部封神一部戏,阐截两教两阵营,比干知遇飞熊恩,无心之心难违命!(文:潘悔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