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浙、魯三分天下!回顧江浙地區化工民營企業激盪歲月30年

蘇、浙、魯三分天下!回顧江浙地區化工民營企業激盪歲月30年

前不久公佈的2018中國十大民營石化企業排行榜中,蘇浙地區有4家,山東5家進入前十,說蘇浙魯三分天下,一點不誇張。最新的2018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石油和化工行業入圍企業數量有明顯增加,有57家進入榜單。恆力集團表現搶眼,排名第九。中國化工民營企業激盪30年,乘風破浪。


蘇、浙、魯三分天下!回顧江浙地區化工民營企業激盪歲月30年


激盪30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化工產品生產商,佔全球化工市場的三分之一;同時也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大化學品消費市場。

但是,如今民企如今面臨更加殘酷的競爭和外部環境挑戰,石化行業中的民企更是直面各類危機。我們希望通過對浙江地區相關化工民企的解讀,讓您能在焦慮中,儘快尋找到屬於自己的發展之路,對於企業如此,對於個人,亦如此。


在江浙地帶,很多化工支柱型民企,有相當部分是上世紀90年代前後通過改制,逐漸由民企主導的。

蘇、浙、魯三分天下!回顧江浙地區化工民營企業激盪歲月30年


桐昆集團,這個全世界最大的化纖企業,前身是1981年創辦的鄉鎮企業——桐鄉縣化學纖維廠,1990年工廠陷入困境,資不抵債近百萬元。眼看要倒閉,200多名職工聯名致信政府,希望調整領導班子。時任鳳鳴化纖廠副廠長的陳士良被政府多次談話,希望來挑擔子。1991年陳士良上任,他四處奔波,調研市場,發現滌綸長絲產品很有前景,並靠著滿腔誠意,贏得江蘇崑山蘇三山集團、江蘇常熟化纖設備廠的支持和信任,引進了三條滌綸紡絲線,“借船出海”。為感謝崑山人,企業改名為“桐昆”。後來,通過股份制改造,陳士良成為“桐昆”的控制人

但民企的故事並非都是歡歌笑語。

每天早上7點就到辦公室的桐昆集團陳士良說:“我們都是做了一輩子企業,是剩下來的。”

每天只睡5個多小時的張毓強說:“40多年經商生涯,‘好日子’不到10%,最多也就有那麼三四年時間,感覺能夠喘口氣而已。”



“只有不受制於人,不被‘卡脖子’,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恆力集團董事長、總裁陳建華



蘇、浙、魯三分天下!回顧江浙地區化工民營企業激盪歲月30年



陳建華,1971年3月出生於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

13歲時因交不起膏火而而不得不輟學,為了補貼家用,一直到18歲都是在工地幹泥瓦活,當時的他覺得自己這輩子頂多是個包工頭了,可是一次事故,他從高處摔下,臥床數月,從此因身體原因不能再做泥瓦活。這直接改變了他的命運。

沒背景沒學歷,陳建華找不到好的工作,不得已,他開始學著做買賣。脫離工地後,他走南闖北,經營著化纖、白廠絲的買賣。到90年代初,他已經積蓄了200餘萬元,這在當時可以說是“鉅款”,稱得上是“富甲一方”。

陳建華並沒有沉浸在這種小富即安的生活中,而是懷有更遠大的理想——辦一家屬於自己的實體企業。

1994年,陳建華23歲。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聽說南麻鎮鎮辦織造廠要賣掉,陳建華想著“這是一個機會!”他果斷出擊,找到鎮領導,期望能夠收購因為虧本面臨倒閉的織造廠,可是,鎮上卻並不想賣給他。

儘管陳建華當時很有錢,可是畢竟只是一個23歲的毛頭小夥子,鎮上考慮到將團體廠子交給這樣一個年輕人並不可靠,鎮上也不想把廠子交給私家承包。1994年5月18日,年僅23歲的陳建華克服重重困難,傾其所有,舉債籌到369萬元收購了瀕臨破產的鄉鎮企業吳江化纖織造廠,成為改革開放後吳江乃至蘇州的第一批民營企業家。104臺絲織機、8臺絡絲機、35臺捻絲機、4臺拼絲機……這是吳江化纖織造廠的設備清單,也是恆力集團發展的起步點。

但是隨後工人走光,陳建華立了解詳情後即做出制度:

一是借錢補發全部拖欠的工資,並且定下規矩,每月15號按時發工資;

二是出臺“三不”原則:不擔保、不欠債、不進親戚朋友,杜絕三角債及管理上的弊端;

三是緊抓原料進口和產品銷售兩道關,減少脫產管理人員的數量,避免工廠內部腐敗的現象。

1995年,織造廠盈利1000多萬元,1996年,盈利翻倍至2700多萬。從幾十個人的地方小廠,到擁有60000多人的世界一流企業,15日發工資的傳統,絕不拖欠勞動者一分錢工資的底線,陳建華在恆力堅守至今,雷打不動。

然而恆力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那個年代,個體戶經營很困難,通水通電都是很大的制約,隨時都是“夾縫求生”的狀態,這迫使企業主不斷“進化”,創新求變,洞悉市場風向。

此後的時間裡,陳建華不斷將賺到的錢投入到設備升級改造之中。

1998年初,陳建華又購買了306臺國際先進的噴水織機,未曾想,亞洲金融風暴襲來,不少企業相繼倒閉,陳建華的企業也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打擊。

但他覺得:只要人還要穿衣服,布就不會沒有需求。於是,他不僅沒有收縮戰線,反而逢低吸納,拿出近乎全部身家引進了500臺國際先進的噴水織機。

最終,他“賭”贏了。當年8月,紡織業復甦,利潤率大升,因為購進了大量機器,企業生產能力大大提高,賺了個“滿堂紅”。

2002年11月,恆力在吳江開啟向上遊化纖行業發展的征程。兩年的時間,使得恆力集團的生產能力躍居到全國化纖業前列,成為我國大型化纖生產基地之一。而陳建華也開始被稱為“中國的化纖鉅子”。

2003年,陳建華正式創立恆力集團,而他也從一個普通紡織廠老闆成為恆力集團董事長陳建華。

“什麼時代做什麼事”,是陳建華常說的一句老話。他很得意自己對於市場的前瞻把控,然而其行為在旁人看來,卻近乎“大躍進”式的“瘋狂”。

2008年,高度依賴進出口貿易的紡織行業再度陷入蕭條。陳建華對團隊說:

“貓在冬天也要縮在洞裡取暖,但它和蛇不一樣,蛇是沉睡,貓卻始終注視著外面。企業要過“貓冬”,不能過“蛇冬”。”

全球金融危機是對行業的一次洗牌,全球產業技術在變革、國家產業結構在調整,這是一次歷史的機遇。

從2008年起,陳建華不斷斥資拓展產業鏈。同年,他頂著巨大的壓力建設年產20萬噸的工業絲項目,兩年後,項目正式投產,這一項目採用了世界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使恆力集團一舉取代德國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滌綸工業絲生產企業。

2009年,陳建華又上馬了60萬噸化纖聚酯項目,以極低的成本完成了項目的配套安裝。連續多個大型項目的投產,使恆力集團 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超亮光絲和工業絲生產企業。

隨後陳建華決定率領恆力集團再次實施轉型升級戰略,進軍上游石化行業。

恆力石化採用世界先進的美國英威達技術,已建成年產660萬噸的三條PTA 生產線,成為全球最大的PTA生產基地。目前,應用最新一代技術的年產250萬噸第四套PTA生產線也已啟動,2018年計劃完成投資10億元,將於2019年底達產。屆時,恆力PTA產能將突破1000萬噸,進一步鞏固恆力石化在PTA領域的龍頭地位。

“只有不受制於人,不被‘卡脖子’,才有持續發展的可能性”。

目前,陳建華又在大力推動“恆力煉化2000萬噸 /年煉化一體化項目”。


“我從來不認為一個行業會走到盡頭。關鍵是如何去佔據這個市場。”

——榮盛集團董事長、總裁李水榮


蘇、浙、魯三分天下!回顧江浙地區化工民營企業激盪歲月30年



李水榮,浙江蕭山人,現任浙江榮盛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巴菲特那句“別人恐懼,我貪婪”被他演繹得淋漓盡致。

一個年營收超300億元,控股兩家上市公司,參股一家上市公司,投資產業涉及石化、化纖、房地產、貿易、金融等多個領域,形成了多元化經營格局的“榮盛系”版圖,在這個締造者的手中也變得越來越完整。而在去年,榮盛集團實現了銷售1000億元,利稅達到100億元。

董事長李水榮的名字,並不常見於媒體,這跟他骨子裡的低調有關。

1990年,經營著一家小木材行的李水榮對布業市場通過觀望和分析後,做了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改行,辦布廠。

從8臺有梭織機起步,起步的資金是賣掉了木材行和全部家當湊合而成的20萬元,廠房是租用當時鎮裡的6間閒置舊平房,僱傭了當地的20多名工人,在這從來就見不著火車,沒有一條像模像樣公路的灘塗上開始了他的創業。

而李水榮卻從此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並逐漸顯示出他在紡織業方面的非凡才能,他確立了以“市場定產品”的經營策略,廠越做越大,取得了創業初期的成功,到1995年底,企業規模由8臺織機增加到100臺織機。


進入1996年時,整個紡織化纖行業進入低谷期,一些大中型企業紛紛倒閉或轉產,有人預料,紡織這碗飯已經吃到頭了。形勢對剛剛站穩腳跟的榮盛公司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在變“長絲”為“彈絲”的加彈項目上喝了蕭山化纖行業的“頭口水”之後,榮盛的發展是順著產業鏈往下游延伸還是往上游走?

往下游走,意味著公司的發展將向著勞動密集型的方向發展,產品容易被人模仿;但走上游,同行競爭少,產品附加值高,高投入會帶來高收益。李水榮毅然決定走上游。

當時中國化纖業正走入了低谷,不少企業都轉行另謀發展,在這個節骨眼上,榮盛的“反常”遭來了許多風涼話:要“套牢”為止呢!

李水榮在對國內外市場進行了考察,遠到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做了大量的市場調研,發現在星羅棋佈的織布廠相互拼殺的今天,化纖原料生產廠家成為寵兒,而國內化纖原料生產廠家卻是寥寥無幾所以,李水榮依然決定:上滌綸加彈絲項目!

1998年,紡織業行情轉暖,滌綸加彈絲需求量大增,這一年成了榮盛大豐收的一年,公司產值猛增到1億多元,佔據了蕭山紡織業的一席之地。2001年到2006年,短短6年間,榮盛從產值10億元做到了產值超100億元。

“別人恐懼,我貪婪。可能是對我從業心態的最好描述。我做實業有幾分賭性,曾經做的幾個重大決定都有冒險成分。100%贏是不可能的,關鍵是賭的時候,要對行業有研究和了解!” “石化、化纖是主業,必須要穩紮穩打地立足於主業之上。總跟著市場風向走,哪兒賺錢跑哪兒肯定做不長。”




民企也有四季,春夏秋冬。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不能須臾鬆懈。

沒有人喜歡冬天,但冬天是市場週期、行業週期的一部分,總會來臨。正如上世紀90年代,國企的冬天倒逼國企改革,給了民企空間,釋放出活力,也造就了新的中國競爭力。中國加入WTO後展示的這種威力,連美國也想不到。同時,戰略性行業的一些央企,包括競爭性領域的部分國企,經由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公司治理的推動,競爭力也在提高,像招商局、華潤、中國建築、中集集團這樣在競爭性市場打拼出來的強者,令人尊敬,也代表著新國企的形象。

你知道嗎?

在2017年的中國石油和化工民營企業百強中,江蘇省浙江省分別佔據了11席和13席。而在2018年的中國製造業百強中,江浙地區極為發達的石化下游產業諸如化纖企業入圍的就多達20家,上市企業更是多如牛毛,僅桐鄉,就有11家上市企業,10家是民企,1家是混合所有制。

今天當我為民企加油和呼籲的時候,我提醒自己,這種加油應該是一種清醒的熱情:

1、無論歷史還是現實都表明,民營經濟是值得信任的,而且是必須信任的。因為信任,所以成就。今天,對民營經濟的信任應該進一步擴大,以真正實現“兩個毫不動搖”和“三個公平”。信任,是為了讓他們毫無顧慮地進一步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如果說給他們一點陽光雨露就能燦爛成長,那麼公平是最好的陽光雨露,公平的制度化更是人心所向,是長治久安之本。

2、民營經濟的主體是勞動力密集型企業,服務業最典型,製造業特別是加工業也解決了大量就業。在要素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對他們必須堅持涵養化育的柔性政策,決不能在稅負、社保費等方面讓他們產生負重感或清算感。如果這些少則關係到幾個家庭,大則關係到幾萬、幾十萬家庭就業的民營企業家信心低落,則他們個人或許可以放下,但整個就業和穩定將有嚴重威脅。切盼為政者深入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服務業和製造業,傾聽其呼聲,回應其擔心。

3、在中國經濟的新時代,民企自身存在著超越自我、提升境界和社會責任、樹立新發展理念、更好地踐行商業文明的必要性。但不應該把民企出現的一些問題,和對民企的整體看法混為一談。

比如低效產能無序競爭的問題,也要反思當初地方政府的GDP崇拜;個別民企結交貪腐官員的問題,也要反思尋租型的權力經濟;金融亂象的問題,也要看到金融服務中存在大量供求不平衡,在合理需求不能被正常滿足的地方,就會有灰色的供給方式,監管部門要仔細研究、平心靜氣、兼聽則明、統籌協調、及早建立監管底線,而不是出了問題一刀切,東切一刀西切一刀,回到機械而生硬的管制方式,誰都只顧“自己免責”;貧富分化的問題,也要看到絕大部分民企的財富來源是正派清白的,而且都在努力承擔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

時代在深刻變化,中國民營企業早已不是像一些人所想象的,是跑冒滴漏、假冒偽劣、汙染環境的代名詞,相反,他們中已經湧現出一大批具備世界競爭力的企業,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他們。如同張毓強多年前講的,“不以汙染環境為代價,不以犧牲員工安全、健康為代價,不以超越法規為代價,不以浪費資源、破壞生態為代價”,大量中國優秀民營企業都在奉行這樣的“四不原則”。他們不僅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也是社會責任感的代表。他們能走到今天,是充分競爭的全球市場磨礪出來、篩選出來的。

蘇、浙、魯三分天下!回顧江浙地區化工民營企業激盪歲月30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