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和载沣同为摄政王,为何一个能力挽狂澜,另一个回天乏术?

多尔衮是清朝第一位摄政王,清太宗皇太极驾崩后,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自己担任摄政王,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先后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

多尔衮和载沣同为摄政王,为何一个能力挽狂澜,另一个回天乏术?

顺治帝临政时,关内正一片混乱,明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覆灭。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清朝问鼎中原,他是完成大清一统基业的关键人物。

清军占领北京之后,多尔衮对清军下命令,不许闯入民宅,对百姓要秋毫无犯,违者严加惩办。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甚至还为煤山上吊自杀的崇祯皇帝发丧,大操大办一番。他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赢得民心。

多尔衮和载沣同为摄政王,为何一个能力挽狂澜,另一个回天乏术?

清军站稳了北京之后,多尔衮便决定要迁都到北京,然而当时很多满族官员留恋东北故土,都反对迁都,多尔衮却认为窝在东北盛京是不思进取的表现,最终力排众议,派人将顺治小皇帝从盛京请到了北京,并且以顺治的名义宣布以北京为清朝首都。

多尔衮先后派叶臣、石廷柱、巴哈纳、马国柱、吴惟华等进攻山西,十月攻陷太原,进而包围陕西。同时,多尔衮派出大量降清的明官对南明君臣招抚,并写信给南明阁臣史可法,提出“削号归藩,永绥福禄”。

清军九月占领山东,十月进据苏北,与史可法的军队沿河相峙。多尔衮认为全面进攻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便于十月先后命阿济格和多铎率军出征,向农民军和南明福王政权发起了战略总攻。

多尔衮和载沣同为摄政王,为何一个能力挽狂澜,另一个回天乏术?

多铎于十二月底取得潼关大捷,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转移。多尔衮下令由阿济格追击农民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顺治二年,李自成牺牲于湖北通山之九宫山。这时多铎军已克扬州,史可法殉难。接着,清军渡长江,南京不战而克,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

多尔衮作为摄政王,在危难之际扶持幼帝,并且指挥清军入关,并实现统一,可以说功不可没,这完全得益于他力挽狂澜的能力。顺治七年冬,多尔衮死于塞北狩猎途中,追封为“清成宗”。

而清朝第二位摄政王载沣可没有力挽狂澜的魄力,他曾在清朝最后的三年间任职,由于溥仪还只有三岁,载沣实际上是最高统治者。但是,他不仅要承受来自朝野上下的巨大压力,而且还要维护当时岌岌可危的清政府的统治。

多尔衮和载沣同为摄政王,为何一个能力挽狂澜,另一个回天乏术?

载沣第一要务就是处理袁世凯的问题,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最终错失了杀袁世凯的机会,只是罢免了他的一切官职。后来,为了挽救清政府的命运,只得重新请袁世凯出山,任命他担任总理内阁大臣。

清朝灭亡后,还有许多次复辟行动,这些行动基本都有邀请载沣参加,但他都拒绝了,从不参加这些,溥仪复辟后,曾多次让他全家搬到伪满洲国,并把前途说得一片光明,日本人也多次邀请他去,但载沣仍旧拒绝。

多尔衮和载沣同为摄政王,为何一个能力挽狂澜,另一个回天乏术?

载沣辞去了摄政王的职位,退隐至北京醇亲王府,不再过问政事。无论外界如何变化,载沣就是闭门不出,没有发出过任何声音和看法。一直到1951年,他安详地病逝,享年八十九岁,一代亲王兼摄政王就这样度过了下半辈子。

清廷倒台的历史责任,并非载沣一人能承担,面对清皇室气数已尽、回天乏术的局面,即使多尔衮也很难力挽狂澜。只是无奈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处在灭亡的边缘,载沣又缺乏治理国事的经验和手段,最终也没能挽救清朝覆亡的结局。

多尔衮和载沣同为摄政王,为何一个能力挽狂澜,另一个回天乏术?

后人对载沣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他从没反抗过革命,是顺应了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从没参加过复辟,这是非常难得的;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他从没妥协,坚持自己的原则,跟“满洲国”划清界限,充分表现了民族气节。对于清朝两任摄政王大家怎么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