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 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 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即"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供水区域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

工程方案构想始于1952年 国家主席毛泽东视察黄河时提出。自此,在历经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后,调水方案获得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南水北调工程规划区涉及人口4.38亿人,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 工程规划的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 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共有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截至目前,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

项目建议前期

1952年,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也是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首次提出。

南水北调 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线路图(示意图)

1959年,中科院、水电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指导方针是:"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

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兴建把长江水引到黄河以北的南水北调工程"。

项目研究论证期

南水北调 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

1979年12月,水利部正式成立南水北调规划办公室,统筹领导协调全国的南水北调工作。

1987年7月,国家计委正式下达通知,决定将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列入"七五"超前期工作项目。

1991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将"南水北调"列入"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南水北调"列入中国跨世纪的骨干工程之一。

1995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开始全面论证。

2000年6月5日,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有序展开,经过数十年研究,南水北调工程总体格局定为西、中、东三条线路,分别从长江流域上、中、下游调水。

项目审批期

南水北调 调水工程

2002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工程建设期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江苏段三潼宝工程和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成为南水北调东线首批开工工程。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标志性工程--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的控制性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8年9月28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

2008年11月25日,湖北省在武汉召开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动员会议,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2009年2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七省市全部开工。

南水北调 调水工程

2010年3月31日,丹江口大坝54个坝段全部加高到顶,标志着中线源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水库移民搬迁全面完成。

项目试运行验收期

2013年5月31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江苏段试通水圆满成功。

2013年8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通过全线通水验收,工程具备通水条件。

2013年8月28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正式通过蓄水前最终验收,标志着库区蓄水前的各项移民相关任务全面完成。

2013年8月29日,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通过蓄水验收,正式具备蓄水条件。

2013年11月15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

2013年12月25日,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为全线通水奠定了基础。

2014年6月5日,中线黄河以北总干渠开始充水试验。

2014年7月3日,中线黄河以南总干渠开始充水试验。

2014年9月15日,中线穿黄工程隧洞充水试验成功。

2014年9月29日,中线工程一期通过全线通水验收,具备通水条件。

2014年12月12日,中线工程一期正式通水运行。[1]

规划方案 工程构想

自1952月30日毛泽东主席提出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设想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在分析比较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并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

南水北调 调水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主要解决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淮海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规划区人口4.38亿人。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最终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其中东线148亿立方米,中线130亿立方米,西线170亿立方米,建设时间约需40-50年。建成后将解决700多万人长期饮用高氟水和苦咸水的问题。

总体规划

推荐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通过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以"四横三纵"为主体的总体布局,以利于实现中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合理配置格局。西线工程截至目前,还没有开工建设。

东线规划

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

南水北调 调水工程

图册

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并且有现成输水道。

中线规划

水源70%从汉江流域汇聚至丹江口水库,[5] 由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从河南南阳的淅川陶岔渠首闸出水,河南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

南水北调 调水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