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螈能够半年不进食,它靠什么维持能量?又怎么能有50年的寿命?

黄蜂二师兄


洞螈能够在不吃不喝的情况下存活长达六年之久,寿命更是长得惊人,洞螈的平均寿命可达到70岁,上限可以达到100岁,这究竟是怎样的神奇动物?

这是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两栖动物,让人害怕的并不是它的外形,而是它恐怖的能力。1768年,奥地利的科学家洛朗在斯洛文尼亚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这种生物,它的外形酷似中国龙,以至于我们第一次见到它时,常惊呼它是不是幼龙,或者与龙有什么关系,不少写龙的文章也会配上它的图片。它不是龙,它是洞螈。

洞螈出现于1500万年以前,它们诞生于水下洞穴中,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只能在水里度过,它依靠外面的腮呼吸,有两对足,肢体细小,足上有三指,成年的洞螈身长不过30厘米。在洞穴里,由于常年黑暗缺乏光线,所以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洞螈的眼睛退化了,隐藏在皮肤底下,所以洞螈几乎没有任何视力,它依赖于身上的感受器来感知周围的情况。

它全身缺乏色素,身躯呈现出粉红色或白色,呈现出粉红色的原因是身体内的血液在流动,它的外形酷似中国龙,从图片中就可以看出来。

它没有视力该如何捕食?

它身上有感受器,可以感知周围的信号,主要以扁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它们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那么久,它们早已适应了黑暗洞穴里的环境了。

它为什么可以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坚持6-10年?

洞螈生活在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流中,它们一辈子都待在这个狭小的溶洞中,由于没有光线,这里的动植物非常匮乏,所以洞螈们的食物也比较缺少,它们捕食一些无脊椎动物,不需要咀嚼,而是直接咽下去,身体将这些猎物分解为糖类与脂肪储存在身体内,在遇到极度缺少食物的极端情况时,洞螈会降低自身的新陈代谢以减少能量消耗,并且有实验表明,在极端的情况下,洞螈甚至会消耗自身组织以获得能量,它们就像是其它动物冬眠那样潜伏着一动不动,所以它们可以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坚持那么久,可以算得上是动物界中的奇迹了。

它的寿命为什么这么久?

作为生存在黑暗洞穴里的生物,这些洞螈的新陈代谢速率很慢,它们时常在进食过后进入到一个相当长的“一动不动”状态,不仅不动,它们居然还懒得繁殖,这也是动物界的一大奇事。按道理说,生物的终极目标就是繁衍生息,而洞螈呢,平均12.5年交配一次,雌性的洞螈7年才能产一次卵。洞螈就是这样的生物,懒得动,懒得吃,懒得繁殖。

另外在洞穴中,洞螈就是最高级的捕食者,它们在居住地没有天敌,它们就是王,没有哪种生物可以威胁到它们的生存,所以它们才可以这么嚣张,一睡数年之久。

科学家也曾想破译洞螈长寿的深层秘密,但结果好像并不能适用在洞螈这种生物身上,科学家猜测在洞螈体内有清除自由基的机制以防止衰老,但事实情况并非如此,所以说洞螈长寿的深层秘密还没有被破解,这种体长最长只有30厘米的小动物可真是浑身充满着秘密呢。


科学船坞



洞螈身体细长,四肢小而细。前腿有三个脚趾,后腿有两个脚趾。尾巴扁平,有一个圆形的鼻子。眼睛发育不良并被皮肤覆盖。头部两侧各有三个粉红色的外鳃。半透明的皮肤还显示了身体腹部器官的轮廓,这使得确定成年洞螈的性别变得容易。未成年洞螈有时会出现褪色的斑点。暴露在光线下会导致深色色素沉着。这表明这些动物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表现出白化病,因为它们仍然具有产生黑色素的能力。



洞螈平均总长度在23-25厘米之间。它们可以长到30厘米,但很少超过30厘米。黑色多变的洞螈亚种可以长到40厘米或更长。雄性比雌性略小。其他的两性特征包括在繁殖活动中泄殖腔的形状和大小,雄性泄殖腔比雌性泄殖腔更大、更长。 洞螈分布在法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克罗地亚、意大利、斯洛文尼亚。 洞螈生活在地下喀斯特的淡水中,从意大利威尼斯东南部的伊索-索卡河,穿过斯洛文尼亚的南半部、克罗地亚南部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部分地区,到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东部的特雷比桑吉卡河。


洞螈更喜欢岩溶地层中的地下水里,有平静通常是充分氧化的水和在冬季8~11℃之间和夏季不超过14℃的恒定低水温。洞螈存在于洞穴中,也可能在废弃的矿井中发现,从接近地表到地下300米的深度,取决于岩溶地层的厚度。在高降雨量和洪水期间,它可能会出现在洞穴入口。黑色洞螈可以在更温暖的地表水中找到。 洞螈生活在地下水中,因此是野外观察的一个难题。它确实发生在人类可以接近的洞穴中,但是由于这些洞穴几乎不包含任何成年洞螈,这些洞穴的可接近部分必须被视为洞螈分布区的边缘部分。


对这种洞螈生活史的大多数观察都是在圈养条件下进行的。自1955年以来,它们已经在法国比利牛斯山脉的CNRS地下实验室(法国穆利斯的CNRS生态实验站)培育了50多年。 洞螈被认为是寿命最长的两栖动物之一。根据法国穆利斯CNRS生态实验站的一个400只洞螈圈养繁殖群体50多年的数据,预计最长寿命超过一个世纪,成年洞螈平均寿命为68.5岁。如果预测的最长寿命是准确的,它仅次于寿命最长的两栖动物娃娃鱼。洞螈在15.6年达到性成熟,平均每12年产卵35枚。

洞螈食物由昆虫幼虫组成,主要是毛翅目、蜉蝣目、丛翅目和双翅目幼虫,软体动物。在圈养条件下,蚯蚓也很容易被吃掉。 地下生物区不是封闭的。洞螈的生存依赖于大型水生洞穴系统和上面的森林和牧场的保护,以及干净的水。旅游业和工业污染是主要威胁。对洞螈的其他威胁可能包括取水和水电建设。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洞螈是所有生物中长相最接近龙的生物,与传说中庞然大物—龙比较,洞螈更像是袖珍版的小龙。

话不多说,先张图片。(上层图被p成真龙,下层图为真实样貌)

曾在2006年,发生一起浩浩荡荡昆仑山寻找真龙事件,最后眼尖的网友发现图片有ps的痕迹,谣言不攻自破,洞螈这种神奇的生物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中。

人们总是喜欢放飞想象力,昆仑山真龙、上海修真者渡劫,每当有灵异事件总是不免多想,不过也是因此激发了人们探索世界真相的欲望。(虽然都是假的)

洞螈简介

洞螈学名:Proteus anguinus,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又名“人鱼”,有洞穴之王的赞誉,如其名,它生活在洞穴里,粉嫩的皮肤,纤细的四肢,外表看来像个小小的人鱼。

它属于洞螈科,变温动物,不像蝾螈成熟后外腮脱落,终生幼体态。长期生活在不见阳光的洞穴,视力为零。

至于题主所提出的问题,太小看了洞螈的生存能力,据科学研究发现,洞螈可以七年不吃不喝,平均寿命高达70年,更有生物学家推测洞螈的寿命能达到100年。算是两栖动物中的老寿星了。

而且洞螈的“懒”不同于树懒的“懒”,它的懒体现在内在,能不动就不动、间隔十年才会繁衍,总之就是懒的有内涵。

可不要因为它懒,忽视它,正是凭借这个本事轻易做到不吃不喝长达七年之久。

生物界的小bug

生物经历百万年的进化, 诞生了一批“抗饿”能力极强的生物,如蜗牛、乌龟、鳄鱼在环境恶劣的情况下,进入休眠,不吃不喝可达数年。(没超过洞螈)

青蛙、熊、刺猬虽然没有蜗牛等抗饿能力强,但是坚持几个月还是不成问题。

问题也随之而来,它们的“本领”因何而来?

一是得益于环境因素创造的客观条件。

二是得益于自身机体的新陈代谢慢。

首先洞螈生存在阴暗湿冷、温度低的环境,自身是没有调节温度功能,只能随着周围温度变化而变化。为了适应冰冷的环境,不得不降低自身的新陈代谢。

我们知道新陈代谢的快慢决定着消耗能量的快慢。

洞螈通过降低了新陈代谢,凭着极小的能量维持生命运转。

恒温动物在为了生命的正常运转,通常需要摄取大量的食物,熊在冬眠的期一旦过早的醒来对它而言,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情了,为了维持体内恒温,拼命的燃烧卡路里,如果没有食物,意味着死亡。

长寿之谜

关于洞螈长寿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合理的解释,暂且知道它生活的环境没有天敌。(心情好寿命长,开玩笑的)

关于长寿之谜,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是端粒和染色体的原因,有的人认为与新陈代谢

有关,总之还没有确切的答案,随着科学不断深入了解,我相信最终会解开长寿的秘密!

在此之前,不如大胆的说出你的想法,万一成真了呢!

我是一个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的外星人,欢迎关注!


会讲故事的外星人


洞螈能够半年不进食,它靠什么维持能量?又怎么能有50年的寿命?

蛇经常被比喻为龙,因为在日常能见到的生物中,蛇是最接近龙的生物!但地球上还有一种比蛇更接近龙,而且它那独特的王者风范,一度让世人怀疑这难道真是传说中龙还在凡间修炼时候的模样?

最像龙的生物:欧洲洞螈

这种中最像中国龙的生物却生活在欧洲喀尔巴阡山脉,1768年奥地利医生和自然科学家洛朗发现了洞螈,当时起名叫做“普罗透斯”,希腊神话中一个海神的名字。它们身长大约30厘米左右,有肺呼吸和鳃呼吸两种方式,是一种两栖动物,鳃位于两侧呈鲜红色。

十九世纪开始欧洲生物学家才开始研究这种生物,但一些熟悉中国文化的生物学家发现,这种被称为“普罗透斯”的生物,根本不具备“普罗透斯”那种变换外形的能力,甚至它就一动不动,不吃不喝,这能力和它的外形,根本就是中国历史上传说的龙嘛!

当然它还没有那种龙腾虎跃中的腾飞能力,也许这就是它在凡间的幼崽,后来“中国龙的幼崽”这个非专业名词就不胫而走,搞到听到这个传闻的人一时间趋之若鹜,都想来瞻仰下“中国龙幼崽”的模样!

龙的幼崽?怎么会有如此能力?

洞螈生活在黑暗洞穴深处的水中,所以它们的眼睛已经退化了,浑身透着白的粉色,在水中一动不动,有一种特有的王者之气!它们还有一个亚种,但皮肤中有色素沉淀,看上去灰不溜秋的,在二十一世纪这个看脸的时代,就没人关心了!

黑洞螈

一动不动七年

世间没有动物能一直不动,但洞螈能,这种两栖类动物这种能力犹如BUG一般的存在,它一次进食后可以数年在一动不动呆上数年,英国和匈牙利的科学家在波斯尼亚与赫塞哥维纳境内的洞穴中发现,时间对洞螈似乎停滞了,甚至在数次研究中都以为穿越到了同一时刻!

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中,有一只洞螈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一直保持了七年,这是什么概念?2500多天里一动都不动,尽管不移动位置也可以吃送上门的猎物,但这种概率极低,所以这只洞螈辟谷了7年,是不是快成仙要变成了龙了?

最活跃的洞螈也不过在大半年时间(230)里移动了38米而已,大多数洞螈每年不过移动5米不到,所以很难界定这种生物到底是懒还是因为时间对它们来说不存在,因为它们还有一种你很想拥有的能力!

  • 寿命超过一百年?

一般体型和生命大都城正比,当然也有很多反常案例,比如蝙蝠就能过30年,鸟类普遍长寿,但这是它们生存方式带来的副产品,龟类也长寿,而洞螈这种身长只有30厘米的两栖动物号称可以活上100年,但据说这个时间只是暂定而已!

洞螈的卵,被称为龙蛋

因为没有人独立观察过一个群体中的洞螈生老病死过程,所以这100年不过是人类强加给它们的寿命,而实际可能远超百年,相信各位已经垂涎三尺了吧!但请不要羡慕,因为另一个生存方式可能会让各位度日如年!

  • 十二年交配一次?

据G. Balázs和B. Lewarne以及G. Herczeg动物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中显示,洞螈的繁殖交配周期大约为12.5年,也就是说它们每隔12.5年才繁殖一次(古代十二年,称为“一纪”),估计看到这里各位就对洞螈的生存方式没有兴趣了吧,这间隔也太久了!当然对于洞螈这种不太爱动的动物来说,进食和交配是它们为数不多的行动意愿之一!

洞螈的食物大都是小虾和蜗牛,由于视力退化,它们的嗅觉和听觉非常敏锐,而且低温环境下耗氧量很低,抗饿能力实在太强!它们在地球上生存已经超过上千万年,相信只要这样的环境一直保持下去,它们会延续很久,因为它们无欲无求,时间与他们无关,除了生存必须的两项基本需求外,其它没有任何要求。

所以很多人对于这种生物有一种不真实感,似乎它们在地球上度过的只是它们漫长生涯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将在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中翱翔天际,叱诧风云!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种说法不仅在人类上有体现,动物亦是如此,可以说世间万物都必须依靠补充食物来获取能量。

但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科学家们发现有一种动物,竟然能够长达半年不进食,还依然能有50年的寿命,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毕竟就算是植物也要靠每天来吸取土壤中的养分才能获取能量生长发育

那么这种奇特的生物到底是什么呢?

在17 世纪的某一天,在斯诺文尼亚波斯托伊纳岩洞附近,由于连日的大雨冲出来了一只长相奇特的生物,可是人们却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生物,于是接下来的几百年间,人们一直热衷于这种奇特的生物,生物学家给它命名洞螈(亦称盲螈)。

洞螈是一种两栖类的动物,也是欧洲唯一一种穴居的脊索动物,但是由于它的身体肤色呈现出粉红色,当地人又称它们为“人鱼”,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洞螈漆黑的洞穴中是没有眼睛,但是如果是在有光线的地方,它们就会拥有眼睛和褐色的皮肤,但是眼睛仍然看不见任何东西,而且科学家们调查发现,洞螈能够半年不进食,并且洞螈还能活到100年以上,虽然并没有得到证实,但是仍然更进一步神话了人类对洞螈的传说。

那么洞螈靠什么维持能量呢?又怎么能有长达50年的寿命呢?

由于洞螈经常生活在漆黑的岩洞之中,在那样缺少光照以及食物的条件下,如果它们和其他动物一样大吃大喝的话,它们又怎么可能会有活路呢?

因此洞螈为了种族的延续,通过自然选择来减慢新陈代谢并限制运动,从而能够有效地节省能量。

曾经有科学家们在一处水中洞穴中,对洞螈进行了长期的观察研究,他们发现一只洞螈能够在完全静止的状态下度过7年,这个研究团队一共观察标记19个洞螈,并且发现在这19个洞螈中最活跃也只是在230天内移动了38米,其余的大多数每年也就移动了4.8米,而且其中的一只表现就好像是静物一样,竟然长达7年都没有丝毫移动.

这就意味着这只洞螈已经连续了7年不吃不喝不动!而且据了解,洞螈也只有在进食或交配时会活动,而交配虽然能够让洞螈活动,但周期也仅仅是大约12.5年一次。


星球上的科学


洞螈是一种视觉已经退化的穴居蝾螈,由于它独特的体型和外表被人们所熟知,因为它们是地球上已知比蛇这种生物,更像中国龙的生物。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听别人把蛇比喻为龙,甚至称蛇为小龙,而且也听说过蛇经过修炼变为龙并且长出角的故事。但是你看了洞螈以后,才会知道什么是“小龙”,它们一度被认为是中国龙在凡间修炼时候的样子。

上图中的下半部分就是洞螈,上部分就是网友稍加修改后变为的真龙,他俩真的很相似,不过洞螈就是缺少一些威严和王者风范。不过这种生物还真不是什么龙,因为它们根本就不在中国。

这种生物是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洞穴里发现的,是一种两栖动物,在空气中可以用肺呼吸,在水中可以用鳃呼吸,被称为“普罗透斯”(proteus)或“人鱼”,有洞穴之王的赞誉,其实它就是蝾螈的一种,只不过长期生活在黑暗、食物匮乏的环境中,身材变的更加纤细,皮肤白而粉嫩,所以看起来像一条“龙”。

在人们初次发现这种生物的时候,还对它不甚了解,只发现这种生物长时间一动不动,也不进食,总是保持着一个姿势。再加之这种生物的外形跟中国龙相似,更是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兴趣,因此这种生物一时间被冠以“袖珍龙”的美称。据研究发现,这种生物在一次进食以后可以长达7年左右的时间不再进食,而且其寿命平均达到70年,更甚者可以活到100岁,算得上是两栖动物界的寿星。

洞螈在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一动不动完全是生存环境逼出来的,这种生物在洞穴里已经进化了数千万年,洞穴系统是自然界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洞穴水系的食物不交匮乏,堪比沙漠,生态链也比较单一、脆弱,供应生态链最基础的营养物质也是来自被雨水冲刷进来的有机物和一些蝙蝠粪便,洞穴里的一些昆虫和小型节肢动物就靠这些物质生存。

而洞螈就依靠这些小生物为食,由于黑暗洞穴内生物密度实在是太低了,所以一年时间内吃不上饭就成为常态,所以洞螈就要往一种非常节能的方式演化,所以洞螈就会常年的一动不动来保证最低的能量消耗,而且是一种变温动物,可以根据环境的温度来调节体温,把能量全部用在有机体的运转上,而不是用来发热保持恒温。这在自然界十分罕见。因为大多数动物为了应对食物匮乏会选择休眠,而洞螈是一种少见的长时间醒着挨饿的生物。

随着洞螈的成长,它的眼睛就会停止发育,最终被一层皮肤覆盖。因此它基本上没有视觉,但它隐藏的眼睛和部分皮肤仍然可以探测到光的存在,而且它还拥有一系列超感官,包括灵敏的嗅觉和听觉,甚至可能有感知电场和磁场的能力。

洞螈不仅在自己的生活上十分节能,而且这种生物每隔12.5年才会交配繁殖一次,真正做到了一生都是佛系生活,它的一生的终极目标就是减小消耗,唯一愿意动的时候就是进食和繁殖。

洞螈长的寿命为何那么长

在脊椎动物中,一半来说体型越大,寿命越长,但也有例外,例如人类和蝙蝠。鲸鱼、大象和巨龟都在长寿记录中名列前茅,但不起眼的洞螈却能活到一个世纪,而体重只有区区20克。另一种长寿命的两栖动物是巨型蝾螈,但它的体重是普通蝾螈的一千倍。

那么洞螈是如何达到如此长的寿命的。标准的解释是,衰老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能量的化学反应的结果。这些化学反应为我们提供了能量,但却产生了一种叫做自由基的高活性分子,这种分子会破坏它们接触到的任何DNA或蛋白质。年复一年,这种持续的轰击对我们的身体就造成了伤害,结果就会导致衰老。因此,可以通过阻止自由基的攻击来延长寿命。

有两种主要的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两种方法貌似都不适用于洞螈。

  • 降低新陈代谢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由于自由基是产生能量的化学反应的副产品,那么洞螈较低的新陈代谢就可以产生更少的自由基。

  • 另一种选择是用抗氧化剂中和自由基的稳定流动。但洞螈体内的抗氧化剂并不是很高。

以上的两种情况,目前只是猜测,这个奇怪的生物一定有其他长寿的秘诀,但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未解之谜。研究人员猜测,洞螈的长寿命可能以洞穴中不存在天敌有关,奇特的生存环境让其进化出了一个极端的寿命。总之洞螈的一生无欲无求,在黑暗的环境下一个姿势就是几年,一生的活动范围也就是那么几百米。


量子科学论


洞螈又被称为幼龙,因为它的外表很像龙的幼崽,因此而得名。洞螈是一种两栖类动物,它们常年栖息于第拿里阿尔卑斯山脉石灰岩溶洞的地下水脉中,是两栖纲,滑体亚纲,有尾目,洞螈科,洞螈属,洞螈种。洞螈行动速度非常慢,据科学家统计,最活跃的洞螈在230天内,也仅仅移动了38公尺,大多数洞螈常年保持一动不动的姿势,有时甚至长达7年。

洞螈为什么一动不动?

洞螈之所以一动不动,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洞螈的栖息地非常有限,它们喜欢生活在洞穴之中,属于两栖生物,但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底。

洞穴之中光照有限,而它们又在此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因此它们的眼睛已经退化,皮肤中也不包含任何保护色素,呈现出苍白的皮肤,皮肤下的血管也隐隐可见,因此洞螈的皮肤呈粉红色。所以当地人也把它们称之为人鱼。

洞螈虽然是两栖生物,但它们的肺部功能有限,所以它们经常在水中生活,而且常年保持固定的姿势,不吃也不喝。

科学家猜测,洞螈之所以行动缓慢,是因为这里没有天敌,而且能量来源稀少。

我们知道,地球上大多数能量来自于太阳光,植物可以接受太阳光子,并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能量,供自己使用。

其他的生物也能通过直接吃草或者间接从草中获得能量,洞螈也是如此,但是洞螈生活的地区缺乏太阳光子,导致水中的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只能依靠与外界水源交换才能获得能量。

而洞穴中的水流一般比较平稳,流速不快,因此水源交换速度较慢,导致洞螈可以利用的能量有限,为了节约能量,喜欢安静的洞螈被自然选择了出来,就这样经过一代代的演化之后,洞螈变得越来越不活跃,常年趴在洞穴中水底。

再加上洞螈没有天敌,不需要像小鹿一样为了躲避天敌,不得不提高自己的敏捷度。对于洞螈来说,这里的环境平静,有恒定的水温,以及没有天敌,所以它们变得越来越不活跃。就连繁衍也很不活跃,平均每12.5年才繁衍一次。

洞螈的长寿

洞螈是非常长寿的生物,科学家曾经研究了一只洞螈,研究结果发现,这只洞螈已经40多岁的高龄,但它却丝毫没有衰老的表现。据说洞螈能够活100年左右,但未得到证实。

刚开始,科学家认为洞螈的新陈代谢慢,才导致它们拥有如此长的寿命。但是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新陈代谢与其他两栖类生物的类似,但是其他两栖类则没有它这么长的寿命。比如:欧洲蟾蜍只能活40年。科学家又猜测,认为是洞螈在独立演化中,基因突变导致它们拥有了可以清理细胞中的氧自由基的基因,我们知道,氧自由基可以导致人体衰老,因为它最外层少两个电子,为了获得电子它们会捕捉其他正常细胞的电子,导致其他细胞外部缺乏电子,也去掠夺正常细胞的电子,从而引发衰老。

大多数生物体内都有清除自由基的机制,但是该机制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衰退,所以生物最终会衰老。然而一些生物在演化中,拥有了较强的清理自由基基因,比如:蝙蝠,所以它们的寿命就比其他生物要长寿。

然而科学家又猜测错了,研究发现洞螈抗氧化行为并无异常,也就是说,导致生物衰老的两大机制都没有引起洞螈衰老,所以目前科学家们并不知道洞螈是如何保持长寿的。

但是,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它们身上的长寿之谜,或许能帮助人类对抗衰老。研究人员沃伊特伦介绍说,“如果你能够在产生较少自由基的同时,产生更多的能量,那么你就能够避免老化,增加寿命。”

总结

洞螈之所以半年不进食仍能够活下来,是因为它们常年不动,尽可能地节约能量。洞螈的寿命很长,但遗憾的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们究竟是怎么保持超长寿命,或许等科学家们解开了它们的长寿之谜,就可以为人类找出新的对抗衰老的方法。

洞螈虽然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洞穴之中,但它们的生存现状并不乐观,目前被判定为易危生物,研究发现栖息地环境变化和丧失,以及本地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对它们的影响较大, 而且在早期,洞螈还被作为宠物而过度贸易。

经过科学家多方呼吁,1982年,斯洛文尼亚禁止了洞螈交易,并为它们改善了栖息地。或许随着人类的重视,这些“人鱼们”能摆脱灭绝危机。


钟铭聊科学


洞螈是一种看似龙的形态,但却一生中始终处于幼体状态的生物,是18世纪在欧洲发现的一种洞居脊椎动物。从生物学分类上看,洞螈隶属于有尾目两栖纲洞螈科洞螈属,目前仅发现在欧洲阿尔卑斯山溶洞的地下水系中。

洞螈的体长较小,一般不超过30厘米,但是形态是酷似我国传说中的龙,表现在面部比较宽长、鼻头扁平、身体前后部拥有细小的四肢,四脚的前端有类似脚爪的脚趾,主要用来在水中游动或者进行攀爬。但是洞螈却没有传说龙那样全身覆盖鳞片,只有一层薄薄的淡色皮肤,并且可以随着光线的变化,呈现黄白色、粉红色直至褐色不等。

洞螈非常喜欢阴暗和潮湿的生活环境,全身通体呈现半透明的状态,几乎可以看到身体里面血液的流动。由于长期在黑暗中生活,它的眼睛已经退化,隐藏在皮肤之下,即使再被放到光亮的环境中,眼睛也因没有视觉神经看不到任何东西,仅仅对光线强弱有所反应。在这种环境下,洞螈依靠发达的听觉、嗅觉和皮肤的感应能力,可以在隐蔽黑暗的环境中捕食,它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蜗牛、昆虫和小型的螃蟹,在捕获到猎物以后直接进行吞食。

在长期的进行过程中,洞螈的捕食方式逐渐“佛系”起来,一般情况下不会主动攻击猎物,而是在潜伏状态下,对那些游走到身旁的动物进行抓捕,而当周围没有目标猎物出现时,往往一动不动,有的时候甚至几年都不吃任何东西。洞螈的寿命很长,一般都在70年左右,最长的可以达到上百年。而根据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认为洞螈之所以寿命很长,与它们在潜伏状态下自身新陈代谢速率极低有很大的关系,就像乌龟等其它的一些两栖动物一样,过低的新陈代谢速率可以减缓染色体端粒的消耗以及抑制细胞衰老的进程。

另一方面,洞螈消化食物的方式也很特别,它们吞食猎物之后,不是立即进行消化和吸收,而是把分解形成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储存在肝脏中,在食物短缺之时慢慢地释放出来供身体吸收。

目前科学家们对洞螈的新陈代谢模式和长寿机理仍然在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借此希望可以找到更加有效的人体抗衰老的方法。不过,研究归研究,还是不要太打扰它们的生活环境,毕竟这类的动物对于环境的要求都是非常苛刻的,对于环境的变化也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不要因为研究而破坏了它们原本清静的生活,严重的话也可能产生种群灭绝的危险。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陆地脊椎动物中,除了温血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外,两栖类和爬行类似乎都挺能扛饿的。洞螈就是生活在地下河里,眼睛退化了的蝾螈,它属于两栖动物。其它动物扛饿主要是靠睡,洞螈不是,它们是少有的“醒着生扛”的物种之一(除了它们还有帝企鹅)。一些网文甚至说它们能十年不食,凭什么洞螈就这么能扛呢?
图:没有眼睛的洞螈
,头后红色的是它的外鳃


变温动物的优势

变温动物无需调节体温,所以它们生来就适合在贫瘠的环境中生存。保持体温对动物的能量消耗相当可观,一个体重50公斤的人类每天需要1200大卡的热量供应,其中至少三分之二,也就是800大卡是用来维持体温的。变温动物没有这个麻烦,它们可以靠寻找凉爽或温暖的地方来调节体温,保持身体活性。它们可以将摄入的所有能量都用于生长和维持身体机能,所以并不需要频繁进食。不过变温动物也为此付出了代价——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远不如恒温动物,难以向高纬度地区扩散。
图:洞螈退化的不止眼睛,还有皮肤色素


极端的生存环境

对洞螈来说,它们将两栖动物的耐饥饿能力又提高了一档,这纯属环境逼的。

洞穴水系是自然界几大生态系统之一,也是最贫瘠的一个,比沙漠还贫瘠。这地方没阳光,没植物,唯一的营养物质来源只有从洞外进入的有机物(洪水冲入物质、蝙蝠等动物的粪便)。这些有机物供养着简单脆弱的生态系统,包括昆虫和小型节肢动物。洞螈靠捕食昆虫和节肢动物为生,但地下河中生物密度实在太低了,一年没收获不是新鲜事。所以它们被迫向着以节能为最高追求的方向演化,事实证明,它们成功了。另外洞螈会吞掉一切比自己小的活物,包括幼年的同类。


图:靠吃蝙蝠粪便为生的
洞穴生物。是洞螈不多的的食物来源之一

洞螈的节能生活

细想一下,洞螈生活中真的没有什么消耗能量的需要,只有心脏不能停。我记录过它们近亲蝾螈的心率,每分钟大概只有20次而已,洞螈只能比这更低。再说呼吸,洞螈长有外鳃,它们根本不用像我们一样用肌肉带动胸腔来呼吸,只需静静的呆在那里把皮肤和外鳃泡在水中就可以了(两栖动物的皮肤是重要的呼吸器官,如果用保鲜膜把它们的身体裹上而露出口鼻,它们照样会憋死)。在缺乏食物时,洞螈可以关闭除神经、循环系统外的所有系统,保持清醒和绝对静止。它们用吻部灵敏的感受器感知水中任何微小的振动,等待,再等待,直到猎物送到嘴边它们才会猛然出击(据我对蝾螈的观察,其实在食物并不匮乏时它们也这模样,懒透了)。


图:洞螈吻部感受器(前端小黑点)和外鳃的特写

最后

没养过洞螈,但我养过它的近亲蝾螈,仔细观察过它们。本文中一些数据是通过观察蝾螈得到的。必须承认我不是个好伺养员,而且蝾螈又不会叫也不爱动,我还把它们的小缸放窗帘后面了,所以经常忘记给它们喂食,饿它们半个月的事儿都有过。但它们一点儿事都没有,断食似乎对它们毫无影响,不食人间烟火也能照活不误。我这都不算啥,跟水族店老板聊天说起这事儿,他一脸惊讶地看着我说:“你还喂它呐?我从来没喂过……”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纯野生科学家



这种盲蝾螈是在黑暗中生活了数百万年后形成的,它的眼睛发育不良,头部两侧各有三个外部鳃。它的皮肤几乎没有任何色素的痕迹;青少年有时会出现褪色的斑点。

在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洞穴里生活着一种动物,这是洞螈,一种盲人穴居蝾螈,因其苍白、略带粉红色的皮肤也被称为普罗透斯和“人类鱼”。它已经花了很长时间来适应洞穴中的生活,以至于它大部分时间都是失明的,而是用各种超能来狩猎,包括感知电的能力。它永远不会长大,即使在它16岁性成熟时,它也保持着幼虫形态的红色羽状鳃。它在漫长的生命中会一直保持这种状态,并且可以活到100岁以上。



洞螈曾经被描述为一条幼龙,因为它的身体很小,像蛇一样。它完全是水生的,蜿蜒游动,同时觅食昆虫、蜗牛和螃蟹。它看不到它的猎物,因为随着它的成长,它的眼睛停止发育,最终被皮肤覆盖。尽管它隐藏的眼睛甚至部分皮肤仍能察觉到光线的存在,但它本质上是盲目的。它也有一系列超感受,包括增强的嗅觉和听觉,甚至可能有感知电场和磁场的能力。

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洞穴为洞螈提供了超过2000万年的安全避难所,但是这些不变的栖息地变化很快。化学污染物渗入洞穴和热切的黑市收藏家的关注严重打击了洞螈,这是现在很容易灭绝。科学家们通过在整个欧洲建立各种“洞穴实验室”来迎接挑战,同时拯救和研究这一标志性物种。

其中一个实验室位于法国的穆利斯。1952年,一群科学家在一个地方洞穴里建立了几个河床状的盆地,以模仿奥尔姆的自然栖息地。动物受到保护并定期喂食。六十年过去了,洞穴里有400多只个体,这使它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成功的olm繁殖项目。自1958年以来,研究人员一直在记录洞螈中的出生和死亡每周一次。多亏了他们艰苦的普查,我们现在对这种奇怪的生物有了独特的一瞥,以及它是如何活得如此长久的。


科学家分析了50年的数据发现洞螈年龄在48-58岁之间。尽管如此,他们没有显示出与年龄相关的体质下降的迹象。计算出该物种的平均寿命为69岁。


在不同的动物群体中平均的寿命可以是最长寿命的10-67%。这意味着,最起码,最古老洞螈应该能够达到大约102岁的令人尊敬的年龄,并且它可能会活得更久。

在背骨动物中,你越大,你活得越久(一般来说——在那里是 例外)。鲸鱼、大象和巨龟都是长寿记录中的佼佼者,但这种不起眼的动物体重只有20克,却能长达一个世纪。唯一接近其寿命的两栖动物是大鲵,它比洞螈重一千倍。

这里更深的秘密是怎么洞螈的寿命如此之长。标准的解释是老化是驱动我们生活的化学反应的结果。这些反应为我们提供了能量,但产生了被称为自由基的高活性分子,自由基会破坏它们接触到的任何DNA或蛋白质。多年来,这种持续不断的攻击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了伤害,结果就是衰老;因此,通过阻止自由基的攻击,可以获得更长的寿命。

有两种主要的方法,但都不适用于洞螈。降低你的新陈代谢可能会奏效。由于自由基是产生能量的化学反应的副产品,选择在慢车道生活的物种产生的自由基会更少。作为一个群体,蝾螈很难成为积极分子,但蝾螈的新陈代谢率并不比寿命短得多的同类低。另一种方法是用抗氧化剂中和自由基来应对自由基的稳定流动。但是,洞螈的抗氧化能力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东西。

在这个奇异的生物身上一定发生了其他的事情,现在,这还是一个未解之谜。这种微小的洞螈将在未来几年为衰老生物学打开一些有希望的大门。


这可能与洞螈生存的洞穴的无捕食者性质有关。能够逃脱早期死亡的物种通常比它们的同类活得更长,包括能够飞到空中的鸟类和蝙蝠,以及能够藏在树枝间的树栖哺乳动物。也许奥尔姆家的安全让它在不牺牲新陈代谢的情况下进化出了极端的寿命。事实上,达尔文自己在他著名的著作中也对洞螈洞穴的安全性进行了评论物种起源:

"有些洞穴动物非常反常,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就像盲人普罗透斯的情况一样……我只是感到惊讶的是,更多的古代生物残骸没有被保存下来,这是因为这些黑暗住所里稀少的居民将面临不那么激烈的竞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