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名將——鄭洞國

鄭洞國(1903-1991),字桂庭,漢族,湖南石門人,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參加東征和北伐,是最早參加抗日戰爭的國民黨將領之一,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33年率部參加了長城古北口抗戰,"七七事變"後,相繼率部參加保定保衛戰、臺兒莊大捷、武漢會戰、崑崙關大捷、鄂西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等戰役,屢創敵頑,戰功卓著;1943年調任中國駐印軍新一軍軍長,率部會同盟軍收復緬北,揚威國外;1945年回國,歷任第三方面軍副司令、東北保安副總司令、代總司令等職,1948年於遼瀋戰役的重要時刻,脫離國民黨陣營。建國後,他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參事、國防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三、四屆委員、第五、六屆常委,第五、六、七屆民革中央副主席,黃埔同學會副會長,長期致力於祖國建設與統一事業。1991年1月27日,鄭洞國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去世後受到兩岸共同追悼。

抗日名將——鄭洞國

在黃埔軍校校史上,改名報考者尚有他人,冒名頂替者卻只有鄭氏一人。

1924年1月,正在湖南長沙攻讀商業專門學校的鄭洞國,忽然聞聽孫中山先生要在廣州創辦軍官學校的消息,心潮澎湃。雖說當時他並不知道這所軍官學校就是日後彪炳中華現代史冊的黃埔軍校,也不能預料到這所軍校的初期將會成為中國現代將星的搖籃,但他對孫中山仰慕不已,對已成為革命策源地的廣州心儀神往。他急衝衝去找在長沙工業專科學校附中讀書的王爾琢商議。王是鄭洞國的同鄉兼小學同窗,還有親戚關係。殊不知他已南下廣州了。鄭洞國得知後心更急,想方設法借了60元盤纏,邀上另三位在長讀書的同鄉,輾轉武漢、上海,走海路赴廣州。四月初,當他們滿懷希望尋著先期到達的王爾琢時,才知曉報考軍校的日期已過,鄭洞國頓時急得團團轉。

眼見鄭洞國心急如焚,王爾琢也跟著急。當時在場兩位同鄉,一位叫賀聲洋,也是鄭洞國在石門中學的同學,與王爾琢一道報考了軍校;另一位則是臨澧縣的黃鰲,與鄭洞國算是大同鄉了。他初到廣州時,擔心一次考不上,便報了兩次名,不料他一考便中,落下個名額虛位以待,此刻見鄭洞國急成這般模樣,便建議頂替他的名去考。鄭洞國沉吟半響,決計冒頂黃鰲之名報考軍校。

數日後,兩個黃鰲的名字與王爾琢、賀聲洋一道出現在黃埔一期的錄取榜上。湊巧的是,真假黃鰲都編在第二隊,出操點名時,兩人同應聲出列。

步入軍校的最初幾天,鄭洞國一直是在惴惴不安中生活著,出操點名時的尷尬,不時地困擾著他。經過幾個不眠之夜的煎熬,他終於鼓起勇氣,脹紅著臉向區隊長報告冒名頂替的由來。後來,校方理解並認可了他的冒名頂替之舉,未予追究,只是讓他把名字更改過來。

1991年1月27日,病逝於北京,享年88歲。骨灰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2006年清明時節,根據鄭老將軍生前遺願,鄭氏親屬將其骨灰由北京八寶山遷回原籍石門,安葬於夾山南麓。4月5日,在風景秀麗的夾山國家森林公園,舉行了隆重的鄭洞國骨灰安葬儀式。墓地位於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湘西北考古工作站後山,佔地近1畝,墓室用漢白玉石砌成,通往墓室的石臺階兩旁種有松柏和桃樹,墓地入口處立有"抗日名將鄭洞國墓"大理石碑。石門人民恭迎將軍魂歸故里,墓地上高懸兩幅輓聯:

將軍名垂抗日史;

猛士魂唱大風歌。

乘清風明月 英雄魂兮歸故里;

憶鐵馬金戈 將軍威哉寫春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