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舉國節度使換防波瀾不興,郭威一人出京卻引發軒然大波

本文是契丹往事番外篇系列第113篇

續:《 》

後漢乾祐三年(公元950年)初,各鎮節度使相繼入京朝覲。隱帝劉承祐趁此良機,將各大戰區首腦對調,以防節度使長期屯駐,同地方勢力相結合,尾大不掉。

五代間藩鎮換防,自來兇險無比。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後唐閔帝改鳳翔節度使李從珂為河東節度使,李從珂舉兵向闕,閔帝慘遭鴆殺;天福元年(公元936年),後唐末帝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轉任天平軍節度使,石敬瑭借兵契丹,末帝自焚殉國。

剛過完20歲生日的劉承祐一口氣調動了十多位節度使,除了守衛邊疆的幾位沒動,其餘各鎮都換了新面孔,居然沒有掀起一絲波瀾。

後漢舉國節度使換防波瀾不興,郭威一人出京卻引發軒然大波

唐末紛擾至今,已近百年。兵安在?膏鋒鍔。民安在?填溝壑。分久必合,人心厭亂。

加上三年前異族入主中原,逼得一向跋扈自雄的武將們大多摒棄了割據執念,而杜重威、李守貞等真正桀驁難馴的主兒都被清除。因此,調動完畢,河清海晏,君臣和樂!

講真,亂世至此,完全可能劃上句號。“五代”稱 “三代”即可,若“後漢”國祚綿長,也不用冠以“後”字。為了區別劉邦建都於長安的西漢和劉秀建都於洛陽的東漢,首都定於神州中部汴梁的“後漢”理應被命名為“中漢”。

三藩漸平,契丹已撤,內亂外患齊齊消解後,必是盛世!?可惜,危機一過,後漢也和契丹一樣,鬧起了“家務事”。

上年契丹入寇,橫行河北,各大戰區無暇他顧,只能嬰城自保。為了整飭邊備,增強國防,劉承祐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對策。

有大臣倡言,請新加冕的“戰神”郭威出京,坐鎮鄴都(河北大名),統籌沿邊諸鎮防務。

這一條,君臣均無異議。後晉抵禦契丹入侵,前期靠少帝石重貴御駕親征,後期組建北面行營應戰,都是為統一事權,避免各自為戰。郭威前出到鄴都,也便於及時響應邊境警情,臨機處置。

後漢舉國節度使換防波瀾不興,郭威一人出京卻引發軒然大波

和前兩次率軍出征不同,郭威這次要長期在外留滯。司空(三公之一)蘇逢吉指出,郭威的樞密使(副宰相兼國防部長)一職必須解除。因為自創制樞密使職務以來,從未有官員出鎮地方後繼續兼任樞密使的。例如,後唐明宗朝的樞密使安重誨和後晉高祖朝的樞密使桑維翰調任外藩後都罷去了樞密使銜。

侍中、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宰相、近衛軍總司令)史宏肇卻認為,前事不同今日,郭威並非調職,而是以樞密之重出京督師。假如不帶使銜,只不過朝廷在鄴都增添了一名防守將領而已。怎能使各節度使畏服,號令如何統一,遇到緊急軍情豈可便宜行事?

蘇逢吉分辨說:“天子設官,以內製外為順!樞密使遠赴鄴都,以外製內,恐怕行不通吧!”

雙方各執一詞,激辯不休。劉承祐權衡再三,還是採納了史宏肇的意見,任命郭威以樞密使兼任鄴都留守(行政長官兼衛戍司令)、天雄軍節度使。黃河以北所有的軍事調動、人事任免、物資供應都由郭威先行處理,事後再申報朝廷。

第二天下朝後,朝廷貴官齊聚司徒(三公之一)竇貞固的府邸,為郭威餞行。

後漢舉國節度使換防波瀾不興,郭威一人出京卻引發軒然大波

大家正在歡飲,史宏肇舉著個特大號酒杯走到郭威席前,大聲說:“昨個早上,有人同我爭得不知道多厲害了!今天老弟一定要和我乾了這杯!”

意思很明顯,蘇逢吉不是好人。郭老弟,你要不是得虧我,樞密使這個位子就保不住了!

一旁的右僕射兼樞密使楊邠(楊邠任相後,保留樞密使職務,郭威由樞密副使升任樞密使)瞧出史宏肇已有了幾分酒意,怕影響班子團結,趕緊拉著蘇逢吉一起端起酒杯,分說道:“咱們都是一心為公,觀點有別,不影響兄弟感情,老史你不要介意!”

史宏肇見同是武人出身的楊邠打圓場,不便拂他的面子,郭威自然是“好酒啊好酒哈哈哈”。於是,四位帝國要員各懷心思,同飲了一杯。(待續)

延伸閱讀:《 》

參考書目: 葉隆禮《契丹國志》 司馬光等《資治通鑑》 薛居正等《舊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