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三百年,科名第一人」堪稱史上最傳奇「狀元宰相」

「明朝三百年,科名第一人」堪稱史上最傳奇「狀元宰相」

起落人生成就「明朝第一賢佐」(圖片 :希望之聲合成)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朝朝代代,演繹著君君臣臣的故事。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出現過一位傳奇內閣首輔,出生時即現祥瑞,有貴人相助;學成後是「明朝三百年,科名第一人」;為官後以坦蕩為人輔佐幾代君主。起落人生盡顯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人為官的高潔品質和責任感。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朝朝代代,演繹著君君臣臣的故事。在明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中,出現過一位傳奇內閣首輔,出生時即現祥瑞,有貴人相助;學成後是「明朝三百年,科名第一人」;為官後以坦蕩為人輔佐幾代君主,曾讓點他為狀元的英宗皇帝常自言自語感嘆「朕所取士,嘗與姚夔侍東宮」,不忍棄之,但因忌恨者多,竟不敢複用。然而在他起起落落的人生中,始終不忘入仕為國為民的根本,盡顯中國傳統文化中文人為官的高潔品質和責任感,令人感佩——他就是明代首輔商輅。

商輅(1414〜1486),字弘載,號素庵,一作素庵,諡文毅,浙江淳安人,官至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為內閣首輔,是明朝一代重臣。

「明朝三百年,科名第一人」堪稱史上最傳奇「狀元宰相」

商輅(圖片:wikimedia commons)

生現祥瑞貴人助

商輅的家族,原是淳安一帶大姓,但傳到他祖父,已經徹底敗落,以致他祖父只能靠砍柴打獵為生,三餐溫飽都成問題。很長時間,他祖父只能呆在深山裡,倚著一塊大石頭搭個草棚藏身。

商輅的父親叫商霖,曾在嚴州府(今浙江建德縣)任府吏數年。商霖秉公執法,平冤獄,行善事,累積陰德。商輅出生時,很多人遠遠就看見他家中有光亮閃爍。那天,嚴州太守半夜聽到一陣美妙無比的音樂演奏聲,好像從空中降到府衙院內那些小吏們的住所裡。第二天一早,太守就把小吏們都召集起來,問他們昨夜誰家飲酒作樂,但小吏們都說沒有。他又問有無異常情況,有人回答,只有商霖家有點變化,昨夜生了個兒子。太守很信天道,認為美妙的樂聲正是伴隨商家孩子降生而來,這孩子將來必定非同小可。太守對他父親說:「爾子上應天象,必非塵凡之器,他日必為朝廷大瑞,與國家增光者也!」太守知道商家窮困,就從自己的俸祿中拿出錢來哺養這個孩子。

苦學成器

小商輅漸漸長大,果然聰慧異常,讀書識字,便出口成章。

明宣宗宣德十年(1435)秋天,商輅走水路到省城參加鄉試,與姚夔的船在富陽(今浙江富陽縣)相會。兩人相伴而行,商輅夜間夢見有神人在喊「解元」,就上前打聽解元是誰。神人將一片竹簡遞給他看,上面有「姚夔」二字。他問自己的功名如何,神人伸出那片竹簡,這回他的名字也在上頭了。果然,商輅以第一名中舉。到下一科,即正統戊午(1438)年,姚夔也真的中解元。

後來商輅又在太學潛心讀書十年,深受國子監祭酒李時勉賞識,於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舉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狀元),三元及第,成為「明朝三百年,科名第一人」。

忠心保國

明英宗時發生了震驚全國的「土木堡事變」,英宗誤聽宦官王振之言,失陷於土木堡地區,蒙古軍長驅直入,一直打到北京城下。敗報到來,朝廷一片混亂,一些大臣紛紛建議往南遷都,此時商輅剛剛進入內閣參與朝廷大事的決策,他堅決支持主戰的兵部侍郎于謙,與他齊力使監國的郕王定下了固守京師、抵抗入侵的決心,二人上疏說:「京師為天下根本,若一動,宋南渡之事可鑑也。一步不得離此!」郕王即位為代宗皇帝,商輅輔佐于謙,帶領軍民抗擊蒙古軍隊入侵,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使國家轉危為安。

「明朝三百年,科名第一人」堪稱史上最傳奇「狀元宰相」

明英宗(圖片:Wikimedia Commons)

造福百姓

明英宗復位後,商輅因不媚權臣,被奸臣誣陷而罷官。商輅在罷官居家的十年中,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他看到從村裡到縣城,山道險峻,峽谷水流湍急,行人困難,於是拿出代宗賜給他的百兩黃金全部用於修路。邑人立碑以盛讚其功德。他還創辦了「仙居書院」,教書育人,講授儒家經典,帶動了淳安興學之風,使民風淳厚。他還經常被邀赴廬山白鹿洞書院,鉛山鵝湖書院講學論道。

規諫君主

明憲宗即位後,對持正公道的商輅印象很深,將他召至京城官復原職,商輅辭謝,憲宗說:「先帝已知你是冤枉的,你不要推辭了啊。」商輅於是根據當時多地區出現的水災,提出了首先要修德消除災禍的八件事,即「修德弭災疏」:學習聖賢之道;允許眾臣直言進諫;平反冤假錯案;停止不急需的修建項目;減省多餘官員;設置義倉;尊崇先聖名號;廣泛制定士法等。憲宗讚許並採納了,使很多因進言而被罷官的人恢復了官職,使忠臣得以保全。後來商輅升任為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他上了"政務疏",詳細的論述了作為君王所必須有的君王之道和職責所在。談到自古聖人明君都修身正心,尊崇道德,表率於民,特別強調君王要「納諫言」,「​​伏望自今以後,凡遇建言之人,乞賜優容所言,可用即可施行,如不可用,亦不加罪」。

「明朝三百年,科名第一人」堪稱史上最傳奇「狀元宰相」

明憲宗(圖片:Wikimedia Commons)

為民請命

周太后家管田莊的內吏與百姓爭奪田地,侵佔民間地產,眾民與內吏發生爭執。太后大怒,憲宗想把百姓遷徙到塞外,「欲盡徙蘇民之邊者,計八十餘家」。商輅奏道:「天子以天下為家,何以莊為」,「只有內吏侵佔民地,未有平民百姓敢侵佔官地者」,替百姓說話,使眾民得以安寧而免徙邊庭。憲宗想在宮殿的北面修建一閣樓,命令宦官經辦,商輅等人上諫取消此事。工部請採木修築幹清門,商輅極力勸阻稍緩。當時有開封、鳳陽諸府流民流徙濟寧、臨清,商輅招墾畿內八府,給糧種,使民有所養。

商輅在任內的一大功績是力諫撤銷特務組織「西廠」,為民除害。宦官汪直掌管西廠,橫恣胡為,越過刑部、都察院任意抓人、殺人,製造冤獄,滿朝文武官員,京城百姓無不切齒痛恨。商輅為民請命,毅然上了著名的「請革西廠疏」,奏說汪直和西廠是國家一大危害,主張撤掉,明憲宗看了大怒說:「朕用一內臣,怎麼就危害天下了?」商輅嚴肅的說:「陛下聽信汪直,而他安插耳目在群臣中,如韋瑛,王英等人,汪直把這類小人當做耳目。他們假傳聖旨或都稱自奉密旨,濫殺無辜,作威作福,欺虐善良,有時一天擅拿十幾人,如此國法安在?害的士大夫不安於職,商賈不安於市,旅行不安於途,士卒不安於伍,庶民不安於業。此輩不罷免,天下怎麼會無危險呢?」這時大臣萬安,劉翊,劉吉等也站出來參劾汪直,商輅向他們道謝說:「諸公都為國家這樣做,我又有什麼擔心的呢。」在商輅等人的力諫下,憲宗當日即下令罷免汪直,廢除西廠。朝野肅清,人心大快,商輅的「請革西廠疏」也成為歷代相傳的不朽之作。

高品留世

商輅為人坦蕩。錢溥曾經因為不能升遷,而作《禿婦傳》以譏諷商輅;高瑤請恢復明景帝位號,黎淳疏駁,極為詆譭商輅,商輅則均不計較,仍然待如平日。萬貴妃重視其名,曾經遺金帛甚厚,商輅均力辭,稱:「非上命,不敢承也。」使者告訴萬貴妃,萬氏不悅,商輅此後歸鄉終不再起用。其回鄉後,劉吉路過其家,見其子孫人丁興旺,嘆道:「我劉吉與您共事多年,未曾見您筆下妄殺一人,現在是上天回報您的寬厚啊。」商輅稱:「我只是不敢讓朝廷妄殺一人而已。」

十年後,成化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商輅卒。贈太傅,諡文毅。

商輅的文章雖存世數量不多,但所留存的每一篇都為人所珍重。他是非分明,愛護忠臣,不趨炎附勢,凡所做的事,都是有益於國家、民生之事。他為人厚道,樂於修德行仁,人們都說與他共事如沐春風,潤物無聲,讓人心悅誠服,「輅為人,平粹簡重,寬厚有容,至臨大事,決大議,毅然莫能奪」(《明史》),民間也有「我朝賢佐,商公第一」的讚譽。

商輅在「詠梅」詩中寫道:「玉骨冰肌不染塵,雪霜深處倍精神。莫言歲晚無生意,南北枝頭總是春」,這正是他一生堅守節操,堅持真理的寫照,也是歷代仁人志士高潔品質的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