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何處?用當代人的理解,做何解釋?

A金銘888


這幾句話出自玄狀法師翻譯的佛教經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文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別看簡單的幾句話,裡面卻包含了宇宙人生的真像。也可以說這部心經道出了一切佛理。一切諸佛無不是依此理成就的。那麼這部經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如何通過簡單而現代的詞彙和語句使人們一下子就明白呢!?這個問題很不容易解答,因為我們不是佛,沒有完全能夠通過簡單而現代的詞彙解釋清楚。如果說一定要說一說的話,那麼後學只能說說自己通過學習所得的一些感悟了。不過,這也只是後學的己知己見,不一定對,互相學習。

後學文化不高,科學理論也不是很明白,希望各位多多指點。後學覺得這部心經所要表達的其實也可以很簡單。色指的是一切物質,而空就不那麼簡單了,很多人以為是沒有,其實不是。空指的是空性和空相。什麼叫空性,什麼又叫空相呢?我理解啊!這個空性就是沒有性格,沒有固定的性格,沒有固定的性情。如同老子道德經裡面所說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樣。這個叫空性。而空相就是沒有固定的形象,例如融化了的鐵水或者泥巴,它們沒有固定的形象,我們需要什麼想象就把它們造成什麼形象。如果這樣理解的話,那麼我再解釋什麼叫(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容易多了。一切物質的本身是沒有固定性格特點和固定形象的,正因為它們原本沒有固定性格特點和固定形象,才能夠造出各種物質形象。

這次後學暫且將這部經中的(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講到這裡。以後有機會再見。

最後祈願各位身體健康,闔家歡樂。阿彌陀佛。





仁道居


這句話本身出自玄奘翻譯的《心經》,這裡重點是玄奘翻譯的,因為《心經》的版本有很多,很多人都翻譯過《心經》,但現在最流行的版本就是玄奘翻譯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成了佛經裡最為人熟悉的一句話。

當代人如何理解這句話,至少你的明白這句話在說什麼,才能有自己理解。《心經》是般若智慧,也就是大智慧到彼岸的智慧,所以說的是最高真理。色指的是一切物質形式,包括人,動物,山河大地等等一切,你能看到的一切都叫色。但這些在佛教看來都是空,不僅這些是空,連五蘊全都是空,什麼是五蘊,色受想行識這叫五蘊,所以說五蘊皆空。這裡就不展開說了,五蘊皆空簡單說就是佛教諸行無常這條根本原則下推倒出來的結果。


現代人理解這句話,大多數理解為美色,這樣雖然不對,但也不能算全錯,也算是對美色的另一種看法,如果不是佛教徒唸誦一下心經裡的這句話,至少會在智慧上多一點開悟,對於普通人也不能要求太高。


昭烈名臣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唐玄奘(就是《西遊記》的唐僧)翻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部經文才260字,概括了大般若經的主旨,最要緊的就是“觀自在”。自在是不可說的,可以粗解為自然而然的本來面目。如何以般若智慧達到解脫的彼岸?佛陀教導我們透過現象看本質,即知道“色”(現象)的本質是“空”,萬事萬物都是“緣起性空”的,皆因緣和合而成,緣聚緣散皆是虛妄。如果按照科學術語來說,一切物質都是由基本粒子組成,而且可以無限地分割下去,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到達量子級別,哪裡還有具體的物象。但是,現象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我們要看到一切現象包括受想行識,三千大千世界最終都是虛幻無實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空”並非什麼都沒有,也表現為夢幻泡影,正如浪花浮雲、霓虹白露,儘管異彩紛呈,歸根究底都是水的各種形態(色)而已。只有這樣觀察世界,考量人生,修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二法門圓融的菩提智慧,才能夠“因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心無掛礙”,才能“自在”,解脫苦海到達彼岸。《心經》告訴我們,菩薩是因此究竟涅槃的,三世諸佛也是因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悟正等正覺)的。依法修行可以“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這是“真實不虛”的。



羲皇后人


出自般若心經。般若心經,全稱叫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心經是般若經系列的總綱,是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我曾經按照我的理解,對它進行了全部的翻譯。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既是色。這裡面涉及到兩個概念一個是空一個是色。很多人把這個事理解成好色的色。理解這句話的話,先把什麼叫空,什麼叫色講清楚,那麼就很簡單了。

空就是你看破色相,解脫了皮囊,眼耳舌鼻等對你的束縛,看到的那個真相,就像濟公大師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在心中。到了濟公大師那種境界,酒肉不是酒肉了。簡單的一句話就是,空就是指的是真實的世界。

色就是你目前看到的,感知到的這個世界。

確定好這兩個概念之後這句話就可以進行翻譯了。

色不異空,你現在看到的世界和我跟你講的那個世界是不一樣的,因為這是跟舍利佛的對話。

空不異色,就是我說的那個真實的世界,你現在在色界是感受不到的。


色即是空 其實你感受到的這個世界,是真正的世界的一部分。

空即是色,等你真正參悟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真實的世界,也就是你現在的世界

這是我個人的理解,歡迎批評和指教。不過受垂直度的限制,全文的翻譯沒有發表在今日頭條 知常容 號上


知常容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出自於《心經》,說的是我們心的訓練,要能夠在色與空之間如去如來。這裡,分享一期萃辰天心書院印竹、印安老師《如是我說》中有關這個話題的探討:

印安說:
人生之路,既要前行,又須迴歸。“前行”是責任,是擔當,是修福;“迴歸”是歸真,是歸心,是修慧。

印竹說:
心之訓練既需要色又需要空。色可以讓我們借相觀心,借假修真,勇猛精進;空可以讓我們從假入空,空一切相,成萬法智!

《心經》中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裡所說的“色”就是相狀,就是我們眼睛能看到的所有人、事、物。從整體上來說,

“色”就是指的所有有形、有相的客觀物質世界。訓練我們這顆心,是要藉助於相的,藉助於我們身邊的人事物來觀照我們內心的起伏。如果遇到一個人、一件物品和一個事情,如果我們的心情還是會出現很大的起伏,說明我們的內心還有執著,而這種執著是會讓我們的心又結了新的心結。我們每一天,如果就這樣一個一個的心結佈滿我們新的周圍,我們就會感到無形的壓力、鬱悶,卻不知為什麼。

所以,借相觀心,就是在訓練心的過程中,隨時隨地覺察我們在遇到一件事情、看到一個人,心的起伏會不會小一些,會不會慢慢訓練到“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如果可以做到這樣,我們的心便如如不動了。

當然,我們的修行有的時候還是要藉助於相的,這便是所謂的借假修真。因為所有的相都不會恆常不變,所以佛家把它稱為假相。但這些假相有的時候對我們的修行是很有幫助的,暫且不說出世間法,就說從世間法的層面,無論是學生還是員工,

我們所制定的學習成績的標準和完成工作業績的標準,雖然是一個假相,也許它只是個數據,它並不具備實際意義,但它卻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和對境。

學生考試把滿分定為一百分,那便是一個相。雖然它只是一個數據,但我們以此為目標,可以衡量我們的學習達到了什麼程度,我們是不是在努力、在精進。我們可以藉由考試成績的高標準這個相,來修習我們的真本領。

工作也是一樣,所有的企業都會給員工制定任務目標、績效考核,這個績效考核的結果雖然只是一個相,但它同樣是我們要藉由這個標準來打造團隊、發展企業的一個修真的過程。這便是借假修真。

借相觀心、借假修真是我們前行和發展的動力,藉由這些相、這些榜樣的力量,能夠讓我們更加勇猛精進,讓我們有了更高的目標,有了前進的動力。但只有這些是不夠的,我們還要隨時從相中抽離出來,這便是從假入空。從假入空,是讓我們不要執著,不要與某種相有過為緊密的粘連。

比如說,我們一次兩次的成績沒有達到很高,也許因為身體的原因,也許因為臨場發揮的不好,我們心裡要很清楚它並不能代表什麼,它只是一個假相而已,我們不要太執著於這個成績,更不能為了成績而不擇手段去作弊、去想方設法地來提高成績,以為這樣我們就真是好學生,這便是本末倒置了,這便是我們不瞭解成績這個相是用來幫助我們修真的。

如果我們執著在那個相里,而並沒有培養出自己的真本領,那個成績是沒有意義。企業中的員工也是如此,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追逐完成目標而弄虛作假,不擇手段,鑽政策空子,想方設法的就是把那個目標的數據提上去,團隊是一盤散沙,企業也不能因此得到良性的發展,如果是這樣,那個業績目標的數據又有何意義?所以,如果真正懂得了借假修真,我們就能夠做到從假入空。

從假入空,便是做了、過了便放下。無論你曾經有多麼的輝煌,你得到過多麼高的分數、創造過多麼大的業績,那都僅僅代表著過去,其實所留下的是你的成長、是你的開智慧,並不是那些數據。如果我們能非常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總沉迷於過去,總是想當年我怎樣怎樣;我曾經為企業創造了這麼大的價值,我應該怎樣怎樣。如果總這樣想,這便是煩惱的根源。

我們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我們會住在某一個相里不能自拔,這增添了我們很多的怨氣或者是傲慢心。我們只有一點點地把我們人生中經過的所有人、事、物一一的放下,直至空一切相,我們才是真正最有智慧的人。

而這種智慧之所以叫“成萬法智”,是說明這種智慧能生萬法。不要以為我們空了就什麼都沒有了,正因為我們真的空了,我們才能生妙有;我們才能擁有更多,我們才能做到隨時擁有,隨時放下;隨時需要用,我們就借用過來。但要記住,那是借假修真,用過了,便放下它,這樣的人生才能夠得大自在啊!所以,《心經》中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在講我們心的訓練要能夠在色與空之間如去如來。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如是我說》是萃辰天心書院兩位極具智慧的老師的對談,從中能讓我們學習更多人生智慧,豐富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到喜馬拉雅關注“印竹”老師,收聽音頻,也可以關注萃辰天心書院官方訂閱號“萃辰天心國學傳播”(cctxgxcb),收聽完整圖文、音頻哦~


萃辰天心書院


謝謝!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但是想要理解還不是那麼容易。我也就斗膽談談自己的一點點認識,請大家多多指教。

1、這句話出自《心經》,是佛對他的弟子舍利子說的。在這裡順便提一句,佛有10大弟子,舍利子就是其中之一,之所以佛要對舍利子說話,主要是因為舍利子讀這個問題的時候最為精闢,最為深刻。

2、我們來說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什麼?不是今天我們理解的男男女女,如果你這樣理解就太狹隘了,這裡的“色”指的是宇宙中一切的物質,當然包括男男女女。比如在我的桌子上放著一個水杯,水杯就是色,表示它是存在的。

3、為什麼佛說存在就是不存在呢?我們看這個杯子,之所以能裝水,是因為它的密度比水大,它就能把水裝進去,否則就裝不了水。而且這個杯子的主要成分是石英,在一定的溫度條件下,把它做成了杯子,但是這個杯子是沒有自性的,它會被氧化,會被打碎。所以佛在這裡是想告訴我們

世界上一切的東西沒有不被氧化的,沒有一個東西是堅固不壞的,萬事萬物都會壞掉的

4、上面都只是從表面上來講的,比如我要開辦公司,可不可以?可以,但是不能在精神層面執著於它。也就是不要太陷入名和利了,掉進去就無法自拔了,那麼當下你就是煩惱,你就會很痛苦。所以佛通過講這些抽象的道理,就是要告訴我們

人類要從物質的利益中把自己解脫出來。

5、我們再來說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色和空是一體兩面,就好像是手心和手背一樣。代表了物質的存在和不存在,空和有是物質的一體兩面,或者說一個是現象,一個是現象的本質,色是現象,空就是現象的本質

6、這句話佛到底想要告訴我們什麼?我們要經常去打理自己的心靈,在社會中,不要被名利迷戀太深了,有人在名利裡頭難以自拔。佛要給我樹立一個正確的名利觀立竿見影,我們就拿做功德,就像是立了一個竿子,它自然就會有一個影子存在,但是影子永遠不會影響到竿子的高度,而且竿子走到哪裡,影子就會跟到哪裡。

7、“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具體如何理解?如果大家學過物理就知道,如果物質無窮地分割下去,就是質子、中子、夸克,還有暗物質,它都有一個東西存在,就算我們繼續分割下去,它永遠有3/4的空間,有1/4是它自己的存在。所以這就是色和空的一體兩面,自古以來物質都是如此。就好像人有生就有死是一樣的道理,永遠不可分割開。佛通過這個是想告訴我們:不要執著於有,執著於有就是凡夫,你就有煩惱,痛苦;也不要執著於無,執著於無就是,或者叫邊見,等於說是否定了人間,那麼人間你就無法生存。我們應該持有第三種態度:空有不二,也就是說在有跟無之間,如果一個人領會了空有不二時,也就領會了佛法的真精神。

8、最後,這句話表面上看是在講一個哲學道理,其實是佛在教眾人如何解脫的方法。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天台教義上講的一心三觀(空觀、有觀、空有不二觀),還有《華嚴經》上提到的體相用,這都是告訴我們具體的方法。

謝謝!


自由小小影


經常有人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其實後面還漏了半句“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才完整

這句話出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



《心經》是般若類經典,雖然只有兩百多個字,但是言簡意賅,意蘊豐富。《心經》是大乘佛教空宗的精髓與核心,所以用“心”給它命名,就好像人的心臟一樣重要。

而《心經》的精髓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一句話二十四個字。可以說這句話是大乘空宗思想的精華中的精華。

這句話有兩個關鍵概念:色和空。

什麼是色?簡單的說,色就是物質,就是人能看到的一切實在之物。

什麼是空?很多人認為空就是空虛、空無、空寂。其實這是錯誤的,把世間一切事物理解成空無的,這是佛教所批判的“斷滅空”。空的意思是虛假。



“色不異空”的意思是,一切有形的物質都是虛假的。大家可能會疑惑,有形的物質是實實在在的,怎麼會是虛假的呢?

比如我面前經過一位黑長直的大美女,人長得漂亮,身材又好,這可是活生生的人啊,我看不出她怎麼就空了。難道佛教高僧都是魔術師,能大變活人,把人變沒嗎?

佛教認為,一切有形的事物都是由因緣產生的,就是由各種條件湊到一塊產生的,條件不存在了這個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比如,這位美女是她父母結合產生的。她能從一個小嬰兒長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是因為飢餓時有父母的餵養,生病了有醫生的治療。她之所以這麼美,是因為父母基因好加上後天保養的好。她身材好則是因為她經常健身。她此刻能活生生的走過我面前,是因為我們周圍的氧氣無處不在。

看來這位美女今天能出現在我面前,是無數因緣湊在一塊的結果。如果任何一個因緣不存在,可能這個美女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這個美女不是永恆的、獨立的存在,她依賴於其他條件而存在,這在佛教叫做“沒有自性”,因此是虛假的。

美女既然能產生,也就會衰老、消亡,她的美貌也如鏡花水月,轉瞬即逝。說不定這位美女轉過街角就遇到車禍而毀容呢。所以這個世界不存在固定不變的東西。這就是“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的意思是,雖然事物都是虛假的,但又確實存在著。

有人可能會想,既然一切事物都是虛假的,那我是不是做任何事都可以?反正都是虛假的嘛。

比如我看到那位虛假的美女,能不能拿一根虛假的棍子,揍她一頓?如果我真這麼做了,美女一定會拿出一個虛假的手機,打一個虛假的電話,會開來一輛虛假的警車,下來一名虛假的警察,把我抓到虛假的派出所,讓我吃一些虛假的苦頭,可能我虛假的工作也會丟掉。

所以,如果我是一個精神正常的人,哪怕我的佛學造詣再高,哪怕我把這世界看得再空,也不會這麼做的。這就是“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色和空是非一非異。我們既不能說事物是不存在的,又不能說事物是真實存在的。事物是虛假的存在,既虛假,又存在,這是中道。

比如我看到那位美女時,不是先看到她的美,後意識到她是虛假的;也不是先認為她是虛假的,後看到她的美。而是既認為她是虛假的,又能看到她的美貌,而且看到她的時候不會產生對美貌的執著。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意思是,佛教認為人是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組成的,色指物質,也就是人的身體,受想行識則指人的一切感受、思維、行動與認識,也就是人的精神。既然物質是虛假的存在,那麼一切精神現象也都是虛假的存在。


夢露居士



色空關係,說的是開悟後境界。不好用當代人的理解來理解。

色,簡單地是這個時間空間組成的世界,以及世界存在的一切。

空,這是自性之空,本來之空,是佛家的特定意思,不是真空,而是真空妙有。

色和空是統一,一體的,怎麼理解呢?


我們的色身肉體和我們的自性是一體的,自性是永遠存在,自有永有,不生不滅。

我們如果能在當下把色身證入空性,其實不用入,就是明白了自我之本體,打開自性智慧,這個時候就是開悟了。

王陽明四句教,無善無惡和為善去惡,也是表達同類意思和境界。


曾子的《大學》,提出止於至善,至善,這是絕對法,是圓滿學問。也是要求人們,在當下世界,利用這個肉體之色身,色殼子,去修行,去提高,去打坐啊,一步,一步的進入,最後大圓滿。

心經,是濃縮的大智慧,是修行人打開自性之門的鑰匙。不是用來理解,是要用來實證的,借用語文教育的思維,無法明白。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時時刻刻,綿綿密密,養我浩然之氣,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心無所住,而生其心,在當下就得到了圓滿。


豐富多彩談國學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兩句偈出自於心經,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結構與關係。

很多人把色理解為男女的情慾,這是不對的。

佛經中的色指的是所有物質以及物質引起的現象。水是色,波浪也是色。火是色,熱也是色。人是色,思維也是色。色指的就是我們的整個宇宙和人生。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我們的宇宙是大爆炸產生的,這就自然產生一個問題:宇宙產生之前是什麼,宇宙又是在哪裡產生的。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明白宇宙這個概念:時間是宇,空間是宙。時間加上空間就形成了我們的宇宙。

所以,宇宙是在哪裡產生的,有兩種可能:

A:我們這個宇宙是在一個更大一級的宇宙之內產生的,我們這個宇宙也是更大一級宇宙的一部分。因為那個宇宙比我們這個宇宙大,才能裝下我們這個宇宙,對不對?

B:我們的宇宙也可能存在於一個既沒有時間概念,也沒有空間概念的地方。大家閉眼睛體會一下,一個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的地方,它肯定是永恆的也是無限的。

我們的宇宙很大,但它實際上是有限的,有大小限制的。只要有了空間的概念,不管它有多大,它都會有盡頭,就是有限。

然後大家再體會一下,一秒鐘,一年,一億年,一億億年......我們會感覺他們的差距很大,但是跟永恆比呢?跟永恆比,這些時間其實都是無限的接近於0的。

也就是說,只要有時間的概念,它就肯定是短暫的。

我們這個有限而短暫的宇宙,它一定是存在於一個無限而永恆的地方。只有無限才能裝得下有限,也只有永恆才能裝得下短暫。

而佛家管這個無限永恆的地方就叫:空。

我們再回到可能A,就算我們這個宇宙是某個更大一級的宇宙的一部分,但這個更大的宇宙也一定是裝在空裡的。現在我們還有平行宇宙的概念,就是有無數個宇宙,但這些宇宙也一定是裝在空裡的。

那麼這個空到底是什麼?佛家認為這個空才是真正的:我。

這個永恆無限的我才是真正的我。這個真正的我就是心經接下來說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其實就是永恆無限的意思。

而我們所在的宇宙,乃至我們的人生,還有我們自己的這個身體和思維,也就是色,都是這個真我,也就是空,映出來的假相。也就是現在打字的我是假我,短暫而有限。

佛,又是什麼呢?很多人對佛的認識是降妖伏魔,法力無邊,這是不對的。佛是覺悟的意思。信佛修行就是為了覺悟,看破這個假我,找到那個真我,這就叫:悟空!悟到了那個空,就找到了真我,也就是覺悟了,也就是成佛了。

明白了色與空的概念,問題就容易解答了。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思是:短暫有限的假我是離不開永恆無限的真我的,而無限永恆的真我也是離不開有限短暫的假我。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就是:真我就是假我,假我就是真我。

真我和假我,色跟空,是手心手背一體的,誰也離不開誰。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也就能明白了,有些人經常認為信佛是消極避世、看破紅塵甚至混吃等死是完全的誤解,是對佛教的不瞭解。

佛教是不否定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的,佛法當在世間求。佛家經常用顛倒夢想來形容我們現在的人生,但這並不是說我們現在都活在虛假之中,而是說我們這個世界:無常。無常就是不永恆,總會有結束消失的時候。

色即是空,告訴我們的是要珍惜現在,現在就是將來,將來也是現在。

信佛修行是為了幸福快樂,你現在不快樂,未來也不會快樂,你現在不解脫,未來也不會解脫。你要是現在放不下,把希望寄託在未來,這個色實際上就已經離開空了。就變成了色異空。

所以信佛的人,現在不修行,每天燒香磕頭,把希望寄託在未來佛菩薩來幫你,走的不是正道。而金剛經也明確的說了: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見如來。

“是”,是這個的意思。是人行邪道,就是:這個人已經走上了歪路。


銳視覺何老師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出自《心經》。

用當代人的理解,可以說《心經》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顯宗精妙四部境界。以四種抉擇方式來闡述:第一層境界是把萬法抉擇為空性,即色不異空;第二境界是把空性抉擇為雙運,即空不異色;第三境界是把雙運抉擇為離戱,即色即是空;第四最高的境界才是把離戱抉擇為等性,即空即是色

如此深邃的智慧,是佛教提出的萬法本空的理論依據。 對於上根者,通過對心的來自何處、住於何地、去了何方的觀察後,能通達萬法的本性。比如,首先觀察我們的分別心來源於何處?它又住在哪裡?我們的分別心最後又去了何方消失於何處?如此觀察後,我們的分別心了無可得,換句話說,我們的這顆心沒有一個真實有的存在,是虛假之法。因為是空性的,才會有顯現;因為能顯現,才是空性的。如果不空,而真實有,是無法顯現的,因為無法緣取之故。所以,真實之法是不可說,說出來的,無真實性,才有“不可言說”之語。


這裡講了四種抉擇:首先把萬法抉擇為空性,空性抉擇為雙運,雙運抉擇為離戱,離戱抉擇為等性。離戱抉擇為等性,是離言思和八種戱論,此時,僅需安住於覺性中。如此真正的卓越智慧,而非尋思分別的。

《心經》最後的咒語告訴如是大家:去安住去安住吧!安住在智慧的覺性海中,安住於直至菩提現前之前,於菩提之道永不離開。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