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福建的客家人会选择“土楼”做房子?它背后有什么故事和文化?

脑洞人物史


一个地方的建筑,必然会受两个条件制约:第一是受当地环境的制约,第二是当地老百姓的习惯影响。

如陕西住窑洞,牧区住帐篷一样,闽西南地区也有它独特的地理环境。修造土楼,最关键的便是当地的土非一般的土,乃是三合土,粘合性极强,不易散落或是脱落,将生土参上细沙、石灰等材料融合,经过反复揉压、舂倒之后,十分坚固,经久而不损,再加上当地多树木石块,建造这样的建筑物,就地取材便会十分地方便。

其次,土楼大致盛行于明代中期,那时因为匪患倭寇横行,很多人举族内迁,其中最有特点可能就是福建的客家人,他们为了躲避战火内迁至此,远来是客,于是便因此而得名,他们来此之后,也逐渐与当地人发生了不少冲突,这种种的原因造成了当地人抱团排外的性格特点。

为了自己族人的安全,这里的人必然需要一种防御好、能够容纳大量人口物资,最好是能将自己整个家族承载的建筑物。于是,土楼这样的建筑物便在这里诞生。

亦文亦物团队出品,原创不易,关注我看更多有趣、经典、实用的传统文化小知识


亦文亦物



奇怪而神秘的福建客家土楼,曾经让美国中央情报局伤透了脑筋,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在中国福建闽西的崇山峻岭间拍摄到了圆的,方的像核基地或导弹发射架一样的建筑群。为了了解真相,美国居然派间谍深入福建闽西一带进行刺探,后来真相大白,震惊了全世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闻讯派员考察,认为这种结构独特、气势磅礴客家土楼是世界建筑的奇迹,可与埃及金塔媲美,誉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从此土楼明扬天下。





为什么福建的客家人要建造土楼呢?这样从客家人的历史说起,客家人一般指起源于秦朝到宋朝这段时间的客家民系,由于战乱灾荒政权交替等多种原因不断从中原迁徙到闽粤赣交界地带的特殊族群。因为是外来居民来到了新的环境,人生地不熟,客家民众除了避免与当地人接触产生摩擦之外,还常常受到陌生环境里的猛兽山贼以及沿海而来的倭寇海盗等的不断骚扰。而且在清代以前,地处闽粤赣边远山区要比起战乱不断的中原地区安定许多。客家人经过几代的安居繁衍,有了足够的人口和经济积累,因此他们需要来建造大家族聚居的并具有防御功能的巨型土楼。



客家人建造土楼的灵感来自于古代兵寨建筑,原先古代兵寨是由单层房舍围成一圈而成,后来客家人在此基础上加高,变成三层,一层作厨房还有养鸡养猪。二层作为仓库,存放粮食和一些工具。第三层才住人。加厚加固土楼的外墙,使用防火防水性夯土材料,据说这人工调配的类似于混凝土的材料非常坚实,而且墙体内嵌入竹蔑加固,墙体厚度达半米多。墙上设计小而高的窗并预留出枪箭孔等。而且土楼内有水井能提供水源,还有一整套的完整的排水系统。


福建客家土楼,不愧为世界民居建筑的一朵奇葩,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乐乐爱收藏


因为客家人总是想反客为主,霸占原住民的土地财产,一直威胁到其他族群。清朝时,他们就与广府人械斗十四年,双方死伤六十多万人,但他们最后失败了,被广府人赶到粤北山区及福建省,为防广府人追杀,他们只能自建围屋保护自己了。



春色何人送的来


福建客家居住环境在古代是治安死角,地方偏僻,自然有些土著和匪盗对客家人打扰,抢劫财物,客家先祖根据客家围龙屋的特点,发明了圆型土楼,把全村或全家族住进去,这种土楼易守难攻,从而防匪防盗,这种土楼聚集了客家人为家居平安建筑文化





龙卷风舞


福建客家人建土楼从几个方面来说。首先土楼建设不仅是福建客家,整个南方都有内用木结构,外墙用土墙的房子。那是经济不富裕,没有青砖,就地取材,土踪与土砖还不一样。土砖是在田里用踩烂的泥巴往砖模里做成一个个土砖,晾晒干了以后就很结实,可以像砌砖墙一样建房,而土踪墙是做一个较大的木模,用干湿合适的粘性泥巴直接在墙上倒成墙体,并用人工踩打结实,泥巴里还要放一些竹子做墙筋,增加墙体拉力。这两种房子统称为土楼。但是客家土楼说的是围屋。不管是方形还是圆形,都是一个独立封闭的整体。这种房子外墙厚,门窗小,防御外面攻击功能强,包括防水防火防抢击。在围屋里住着一个家族。随着人口的发展,也许四代五代都在里面住。这种围屋是江西广东福建客家人的特色。其中,江西广东转结构围屋多,福建圆形土围屋多。这种房子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祖宗流下来的习俗,而是客家人迁徙到南方生存的需要,是生息繁衍的智慧的结晶。正因为南方山区交通闭塞,经过了几百年朝代更替,还能保留到今天作为旅游景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