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干部当如“绒花”美丽绽放

近日大热的清宫剧《延禧攻略》中,嫔妃们精美的配饰和发簪吸人眼球,其实这些配饰是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绒花的制作是慢工出细活儿的工艺,前后需要经过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而我们组工干部的成长和培养,与绒花的制作和打磨如出一辙,都需要有足够的细心、耐心和创新力,才能绚丽绽放。

“初心”坚守,干一行爱一行。绒花的制作耗时长、收益少,任何一道工序可能需要一天甚至几天才能完成。省级非遗传人赵树宪收了几位徒弟,让南京绒花的手艺不至于在他手里失传。赵树宪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材料。但他要求徒弟全职学习绒花制作,这让无数想拜师学艺的人却步,所以很多人都只是询问,有的学了一段时间便退出了,真正坚持下来的并不多。身为组工人,我们需要干一行爱一行,日日的坚持需要源于心底的热爱。找到工作任务的意义,发现工作成长中的成就感,体会与群众交流的收获,一点一滴的积累可以让我们更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坚定自己日后的坚守。

“勾条”梳理,练就精细功夫。绒花里用到的绒条是由煮熟的蚕丝制成的,要想保证后续绒花制作的精细度,就必须先把绒条制作好,固定在架子上,然后用刷子仔细梳理整齐,这道程序叫做“勾条”。这小小一步很容易被很多人忽视,但是刷与不刷绒花的最终呈现效果却大相径庭,刷过的绒毛会明显看起来更为精致且有质感。组工干部负责的日常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组织的各项任务事无巨细,但是工作之中无小事,每一个表格的填写上报、材料的撰写,都需要我们将数据和文字进行多次校对和审核,保证工作经手无错。很多日常的流程性和细节性问题也需要我们提前谋划,及时梳理,认真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执行时,准确地为他人解疑答惑,保证工作落准落实。

“打尖”修剪,磨砺过硬本领。“打尖”指的是拿剪刀,一面旋转着绒条,一面把绒条的两端剪得尖细,这可是考验手艺人基本功的最好方式。“打尖”需要师傅手眼巧妙配合,只有熟能生巧,日日坚持,才能练成细致的手上功夫。而我们想要练就好的组工本领,需要我们既要有“初生牛犊不拍虎”的闯劲,还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还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我们应该善于把握和珍惜每一次锻炼的机会,大事小事抢着干,做到遇事不躲、遇难不惧、担责不推,在实干中磨砺自己的本领,在挫折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在关键时刻撑得住、顶得上的“真本领”。

“传花”塑形,务求工作实效。绒花制作的最后需要制作者用镊子,对打过尖的绒条进行造型组合,配合铅丝、皮纸、料珠等辅助材料制作出所需作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组织工作的重心在基层,根基在基层。想要组织工作取得实效,我们必须清晰把握上级领导对组织工作的期盼和要求,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看法和建议。善于从群众的喜怒哀乐中看到真实期盼,从群众的言辞细语里听出真实诉求,把各项任务做细、做实、做到位,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针对性和契合度,提高组织工作的实效性和满意度。

绒花的美丽绽放,是工匠师傅们倾注了十年如一日的汗水和心血。而作为一名组工人,只有坚守初心、认真磨砺、求实求真,才能如“绒花”般美丽绽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