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工幹部當如「絨花」美麗綻放

近日大熱的清宮劇《延禧攻略》中,嬪妃們精美的配飾和髮簪吸人眼球,其實這些配飾是江蘇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絨花。絨花的製作是慢工出細活兒的工藝,前後需要經過染色、軟化黃銅絲、勾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序。而我們組工幹部的成長和培養,與絨花的製作和打磨如出一轍,都需要有足夠的細心、耐心和創新力,才能絢麗綻放。

“初心”堅守,幹一行愛一行。絨花的製作耗時長、收益少,任何一道工序可能需要一天甚至幾天才能完成。省級非遺傳人趙樹憲收了幾位徒弟,讓南京絨花的手藝不至於在他手裡失傳。趙樹憲不收學費,還免費提供材料。但他要求徒弟全職學習絨花製作,這讓無數想拜師學藝的人卻步,所以很多人都只是詢問,有的學了一段時間便退出了,真正堅持下來的並不多。身為組工人,我們需要幹一行愛一行,日日的堅持需要源於心底的熱愛。找到工作任務的意義,發現工作成長中的成就感,體會與群眾交流的收穫,一點一滴的積累可以讓我們更堅定自己最初的選擇,堅定自己日後的堅守。

“勾條”梳理,練就精細功夫。絨花裡用到的絨條是由煮熟的蠶絲製成的,要想保證後續絨花製作的精細度,就必須先把絨條製作好,固定在架子上,然後用刷子仔細梳理整齊,這道程序叫做“勾條”。這小小一步很容易被很多人忽視,但是刷與不刷絨花的最終呈現效果卻大相徑庭,刷過的絨毛會明顯看起來更為精緻且有質感。組工幹部負責的日常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組織的各項任務事無鉅細,但是工作之中無小事,每一個表格的填寫上報、材料的撰寫,都需要我們將數據和文字進行多次校對和審核,保證工作經手無錯。很多日常的流程性和細節性問題也需要我們提前謀劃,及時梳理,認真總結,只有這樣才能在工作執行時,準確地為他人解疑答惑,保證工作落準落實。

“打尖”修剪,磨礪過硬本領。“打尖”指的是拿剪刀,一面旋轉著絨條,一面把絨條的兩端剪得尖細,這可是考驗手藝人基本功的最好方式。“打尖”需要師傅手眼巧妙配合,只有熟能生巧,日日堅持,才能練成細緻的手上功夫。而我們想要練就好的組工本領,需要我們既要有“初生牛犢不拍虎”的闖勁,還要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還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我們應該善於把握和珍惜每一次鍛鍊的機會,大事小事搶著幹,做到遇事不躲、遇難不懼、擔責不推,在實幹中磨礪自己的本領,在挫折中錘鍊自己的意志,只有這樣才能練就在關鍵時刻撐得住、頂得上的“真本領”。

“傳花”塑形,務求工作實效。絨花製作的最後需要製作者用鑷子,對打過尖的絨條進行造型組合,配合鉛絲、皮紙、料珠等輔助材料製作出所需作品。“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組織工作的重心在基層,根基在基層。想要組織工作取得實效,我們必須清晰把握上級領導對組織工作的期盼和要求,深入瞭解群眾的需求、看法和建議。善於從群眾的喜怒哀樂中看到真實期盼,從群眾的言辭細語裡聽出真實訴求,把各項任務做細、做實、做到位,不斷提高組織工作的針對性和契合度,提高組織工作的實效性和滿意度。

絨花的美麗綻放,是工匠師傅們傾注了十年如一日的汗水和心血。而作為一名組工人,只有堅守初心、認真磨礪、求實求真,才能如“絨花”般美麗綻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