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我們都是華夏子孫,龍的傳人。我們遙遠的祖先有炎帝、皇帝,但是我們的思想、文化,最主要的是儒家文化。而孔子的故鄉山東省,則被稱為禮儀之邦。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山東是齊魯文化的發源地,地理位置優越,東臨渤海,中有泰山,黃河北上,運河南下。良好的人類生存環境,自然孕育出博大的文化。至今,到山東仍然能感受到濃濃的儒家文化。山東人民淳樸、樂觀又略帶保守,但骨子裡有種有種克己復禮的文化驕傲。所以,講究禮儀的山東酒桌文化是中國酒文化的代表與典型。

山東的酒桌文化帶有孔子的禮、李白的量,推杯換盞間還有著劉邦的詐。成為廣泛流傳於官方場合與較為正式的民間接待場合禮儀。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周公制禮樂制度,孔子講究克己復禮,主張恢復禮樂,恢復社會安定。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屬於東漢的前一個階段,那時候禮樂制度已經開始被諸侯王破壞了。簡單說來,什麼是禮呢?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儀式,儀式感。舉個例子,周天子叫駕崩,諸侯諸侯叫薨,卿大夫叫卒,士人叫不祿,而平民、奴隸只能稱呼為去世。就是這樣把天子、諸侯其他人等等區分開了。社會就有了高低貴賤的區分,也就有了秩序。孔子是聰明人,知道一個有秩序的社會才更有利於人類的發展。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禮,就是儀式感。喝酒是大事,也要講究禮。子曰: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這段話是孔子講飲食方法的,特別是酒,用了“酒無量”,酒可以多喝一些,不大醉亂了心性就行。並且說剛造出來的酒不如陳釀好喝。明人袁宏道說:凡飲必祭所始,禮也。今祀宣父曰酒聖,夫無量不及亂,觴之祖也,是為飲宗。概括說到孔子是酒聖、觴祖、飲宗。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袁宏道的話絕對不是空穴來風,孔子飲酒,不僅海量,更多的是隱藏在酒中的禮儀文化,飲酒的內涵。《論語》中記載了許多孔子與酒的言辭語錄。尤其是以酒為禮設的教人之道貫穿全書。

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孔子的酒量真不是蓋的,幾百杯沒問題。孔融(沒錯,讓梨的那位,不讓酒了),更是誇讚:堯不千鍾,無以建太平;孔非百觚,無以堪上聖。我滴乖乖,孔子要是不喝上二斤,都成不了聖人。在前面我的文章《劉伶:半瘋半傻半痴顛,貪嗔痴顛酒中仙》裡就講到,“劉伶好酒世稱賢,李白騎鯨飛上天”。想來後來人,都是在向孔子學習吧?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聖人要求喝酒要講究“禮”。《禮記·禮運》中記錄,子曰:酒品器具擺放要講究禮制規範,要有莊嚴神聖的感覺。《禮記·禮運》中還有,子曰:“盞斝及屍君,非禮也,是謂僭君。 ”是孔子斥責別人不懂禮,違反了飲酒祭祀的規矩。夏盞和殷斝都是前朝君主用的酒器,現在只有周天子和魯國國君祭天時才能用,其他諸侯都用了,是謀朝殺君的行為。《論雲·為政第二》中記載,子曰:“因為酒為禮設置的,所以酒肉要先讓長者享用。喝酒先敬長輩。”這個規矩一直流傳至今,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孔子他老人家早就為我們規定好了的!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孔子為我們定下了許多禮儀制度,一直影響深刻。雖然經過千百年的演變,但是就桌文化一直不減。在孔子故鄉山東,可是有很多講究,也讓人佩服桌上的智慧。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 從進入屋門開始,就要考驗你的智慧與禮貌了。進入要喝酒的屋子,首先要跟長者(位高者)打招呼,然後要一一照顧到。

  • 重頭戲,大智慧在這裡。——落座

    圍著圓桌吃飯,座次非常有講究。首先,要明白自己的角色。落座的座次關係到在場各位的主次輕重,同時也代表相互之間的關係,千萬不能出錯。如果有人做錯,就會顯得非常尷尬。脾氣大的人,可能直接甩手走人。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主要角色落座

我們需要搞清各個位置的角色是怎樣區分的。

1、主陪:是請客一方的第一順位,即是請客的最高職位者,主人(請客方、莊主),或陪酒的最尊貴的人。位置在正衝門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就是把握本次宴請的時間,喝酒程度等。簡單理解就是主人,全局掌控者。這個位置區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主要可以憑藉人的感覺,也就是說,你進入一間屋子,早上上朝見皇帝的感覺,你覺得皇帝做的位置,就是那個主陪位置。

2、副陪:是請客一方的第二順位,是陪客者裡面第二位尊貴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對面,即背對門口。傳統意義上,這個位置應該坐請客買單的人。但隨著近幾年請客之風的盛行,一般情況下,陪客者是傾巢出動,因此實際上,掏錢這樣的小事是用不到第二順位的請客者親自出馬的,所以,這個位置更多的是帶動客人喝酒。

3、三陪: 是請客一方的第三順位,乍一聽這個名字不好,其實這個位置上的人也需要較好的“口才”,即會勸酒,讓客人高興。在山東省內各個地方規矩並不一樣,有些地方是沒有這個位置的,但在魯中地區好像比較流行,位置在主陪的右手邊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賓夾在中間,便於“照顧”主賓喝酒。

4、主賓: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順位,是客人裡面職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貴者,位置在主陪的右手邊。由於許多外地人對山東喝酒的勸酒習俗不是十分了解,所以對山東規矩略知一二的,有時會選擇讓酒量大的人來這個位置,這種不對的請客規矩更多的時候實際是一種禮儀,也是一個尊重。如果出現上述的情況,實際上真正的主賓不會少喝多少,名譽的主賓一般會被灌倒(因為你不是最尊貴的客人卻坐在主賓位置,只是因為你能喝酒,陪客的肯定要把你陪好)。對於山東人自己來說這個位置的必是今天酒席上最為尊貴的人。

5、副賓: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順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邊。

6、三賓:是客人一方的第三順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邊。

7、四賓:是客人一方的第四順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

其餘的位置賓主可以隨便坐,酒桌上戲稱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一般沒有“三賓”、“四陪”的叫法。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 上面只是單單落座,在喝酒進行時,一般要主陪首先帶酒,也就是說確定今天的酒要怎麼喝。主要模式有:a、大家一起碰杯,分為三杯。第一杯喝要講究是為了歡迎客人,第二杯要請客人講話,第三杯說點想說的、喝酒目的等等。接下來大家自由相互敬酒,按照逆時針或順時針一次每人都要敬一杯。b、全場一起和很多詞,然後大家再自由發揮。模式非常多,在此不一一列舉。不知道現在這麼多規矩,有沒有孔子他老人家的禮儀制度講究。

  • 為了能讓大家喝好,帶動氣氛。根據菜譜等等也有許多講究。以吃魚為例,有的地方還講究,上菜魚頭要指東南。菜上了以後,“頭三尾四,背七腹八”。什麼意思呢?魚頭朝向誰,誰要喝三杯。魚尾朝向誰,誰要喝四杯。魚被朝向誰,誰要喝七杯。最後,魚腹朝向誰,誰酒量最大,要喝八杯。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 吃“大菜”也是有講究的,完整的動物菜,或者較大的肉食主菜。要長者帶領大家去動第一筷子的,這表示對長者的尊重。這個就是孔子老人家定下的規矩。小輩者不能太貪吃著急動筷子。小孩子(與婦女)在非常重要的場合是不能與長者一起吃飯的(現在時代變化,這個規矩漸漸沒有了)。而年長者,一般會把雞腿或者最好吃的一塊肉夾給小輩或孩子(可以是沒在桌子上吃飯、只是站在旁邊主人家的小孩),一來表示“愛幼”,尊老也要愛幼,小孩貪吃且在長身體的時候,理應吃些好的。二來,在座的都是嚴肅的成年人,只有一兩個手快的搶到了雞腿手拿著吃,十分不雅觀,不如給孩子了。(時代在變化,大家雖然都不以雞腿為貴了,在此只是舉例。在你家也許是四斤龍蝦身上的一塊好肉,但是尊老愛幼的表現一直都在)。

  • 還有一種智慧,可能在過去非常明顯。魚眼給領導,叫高看一眼。魚梁給貴客,叫中流砥柱。魚嘴給好友,叫唇齒相依。魚尾給下屬,叫委以重任。魚鰭給後輩,叫展翅高飛。。魚肚給新識,叫推心置腹。魚臀給失意者,叫定有後福。哈哈,看出來沒有,最好的魚被上的肉,留給了自己~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孔子百觚,齊魯萬年。源遠流長的中華酒文化,讓我們可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豪邁;也可以的今宵酒醒何處的悵惘;更有寄託送別之情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相關無故人的思念之情。

孔子百觚,喝出了一個齊魯文化,喝出了一個千年中華

有朋自遠方來,當然喝幾杯啦。孔子的思想千秋萬丈長,山東的酒文化也成為孔子思想的一點映射。也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