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波可以用來進行星系間通訊嗎?

中國科研人


1916年,愛因斯坦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是指時空彎曲中的漣漪,通過波的形式從輻射源向外傳播,這種波以引力輻射的形式傳輸能量。

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引力被認為是時空彎曲的一種效應。這種彎曲是因為質量的存在而導致。通常而言,在一個給定的體積內,包含的質量越大,那麼在這個體積邊界處所導致的時空曲率越大。當一個有質量的物體在時空當中運動的時候,曲率變化反應了這些物體的位置變化。在某些特定環境之下,加速物體能夠對這個曲率產生變化,並且能夠以波的形式向外以光速傳播。這種傳播現象被稱之為引力波。

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邁克耳孫干涉儀)合作組宣佈:2015年12月26日,位於美國漢福德區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頓的兩臺引力波探測器同時探測到了一個引力波信號;這是繼 LIGO 2015年9月14日探測到首個引力波信號之後,人類探測到的第二個引力波信號。

2017年10月16日,全球多國科學家同步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人類第一次直接探測到來自雙中子星合併的引力波,並同時“看到”這一壯觀宇宙事件發出的電磁信號。

但不過,這樣的數據讓人很吃驚!

“在4.22光年極大的尺度範圍內,才引起了1個質子直徑的千分之一的變化。”

這樣的變化,LIGO能夠測量出來嗎?

現在,一個質子的大小,都是通過計算得出的數據,都不是直接測量出來的,何況是4.22光年如此大範圍內,引起的一個質子直徑的千分之一的變化。任何隨機擾動都遠不只這點變化,這數據有效嗎?

從而我對引力波產生了疑問!

進而對2016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的正確性產生了疑問!

進而對引力波的存在與否產生了疑問!

不僅如此,對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原理有如下疑問——

考慮地球M地面上的物體m,物體受到地球的引力是F=GMm/r²,其大小是與距離r成平方反比律。慣性實則表現在牛頓第二定律上,因為,要知道一個物體的慣性大小,只有用一個力F去推動或阻止它,才能測試出來,那麼F=ma,它是一個常量,與距離無關。廣義相對論的等效原理將兩者等效起來。

1、慣性(力)和萬有引力,這能等效嗎?

2、廣義相對論的結果是,用時空彎曲來代替引力,那麼,(引)力去哪裡了?

3、三維空間+一維時間怎麼能夠“彎曲”?應該用引力密度分佈更恰當,它表示宇宙空間中各點的合引力。這樣才真正的描述了引力。

4、物體受到地球的引力,這個引力源是地球。而慣性,不包含地球,把這個物體拿到某個孤立的空間中研究它的慣性,此時它不受任何引力,但仍然有慣性,F=ma仍然成立。慣性(力)沒有引力與之等效。

5、把這個物體當作是一個引力源,其質量m很小,其產生的引力效應忽略不計,與F=ma這麼大的慣性效應無法比擬,更無法等效。

對廣義相對論,值得質疑和研究。

廣大科學家、科學工作者、科學愛好者,我想聽聽你們的觀點!

(拒絕除問題本身之外的一切質疑和攻擊!)





袁燦倫


參照於無線電波/電磁波用於地球內的通訊,引力波在宇宙間傳遞,似是可以用於星際間的通訊。不過得先解決幾個問題再說。

一是對引力波的控制,怎麼控制它為人類所用。

二是怎麼產生它。

三是怎麼發射它到指定的星球/星系,怎麼接收對方的信息。

四是怎麼把需要加載的信息融合在引力波中。

五是信息內容的破解。

畢竟各個星系星球之間,屬於不同的智能生物,語言、文字、表達的規律都不一樣。即便傳遞了、接收了,也不能保證就能弄懂其含義。

甲骨文至今三千多年,還有許多字沒有破譯。何況星系間的差異,只會更大,不會更小。

無線電波的運用,各種電磁波的運用,都是人類能夠掌握它的規律之後的操作。引力波呢,人類對它的瞭解有多少?


踏雪無痕5141815


不現實,我們目前的科技還不能飛出太陽系,更不要說銀河系,動輒就是幾萬光年,引力波中微子場也是光速傳播,接受到也是需要幾萬年時間了,沒有時間價值啊😄


雲天32


信息需要載體,就像電波什麼的,但是前提條件是人能夠用設備發射出來引力波,對於目前的科技水平才剛剛發現引力波,人力產生引力波的難度可想而知,當做遠距離傳信只能想想了,至少幾十年內是沒一點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