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來看看杭州交通的發展
改革開放40週年杭州交通成就展已經開展
不少小夥伴和杭小通說
沒有時間過去怎麼辦?
給大家送福利來啦
今天
帶你【走過40年】
四十年先行擔當
交通的每一次歷史性跨越
都成就城市發展的加速度
每一波的建設高潮
都指向“交通讓生活更美好”
40年
從相對滯後到適度超前
杭州交通經歷了什麼?
我們來看看杭州交通的發展
相對滯後期
改革開放初年,杭州的交通環境十分滯後,可謂百廢待興。汽車可以乘渡輪還是新鮮事,杭州到紹興得十幾個小時之類更是常態。當時的交通狀況不僅與人間天堂的美譽極不相稱,也嚴重製約了杭州經濟社會的發展。不過當時的一些站點,承載了人們不少的記憶。
經典記憶
01
武林門車站
——幾代人的集體回憶
建於1958年的杭州武林門汽車站,佔地僅16畝,1960年正式啟用,為改革開放初期全省最大的客運站。
當時客車大部分都是一汽生產的40座解放牌汽車,一天發車200個左右班次。車票均為事先印好,類似火柴盒大小,正面蓋時間章,反面蓋班次章,座位號由乘務員手寫在車票上,再由售票員手工記在工作本上。因為當時班次少,一般需要提前3天買票。
經典記憶
2
浙江第一碼頭
——源於1864年的守望
千百年來,一條錢塘江,阻隔了杭州南北地區的緊密來往。早在1864年,胡雪巖捐資建造了“義渡”南星橋三廊廟船渡碼頭。
1928 年,碼頭改建後被命名為“浙江第一碼頭”。
1986年3月20日,錢塘江汽車輪渡正式通渡,用以分流錢塘江大橋車流。那個時候,杭城是從輪渡的汽笛聲中悄然甦醒的。天還沒亮,就有一大波人在碼頭排隊等待著第一班輪渡,有推著自行車趕路的,也有挑著擔子賣菜的。到點後,乘客們井然有序地登船,在木板凳上互相聊著家常,不時還有兜賣零食的商販吆喝著經過。
直到1997年1月28日,西興大橋(錢江三橋)通車,錢塘江汽車輪渡被廢棄。
1998年4月, “浙江第一碼頭”因為江堤防洪加固和之江路的建設等原因被拆除。
總體緩解期
杭州交通抓住優先發展、擴大內需等機遇,特別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四自工程建設模式的引入,突破了交通項目資金不足這個最大的“攔路虎”,高速公路等進入人們的視野,杭州交通掀起了第一次建設高潮。來瞅瞅“浙江省第一條高速公路 ”、“高等級公路的‘浙江第一路’”等。
經典記憶
3
高速公路
——在爭論中啟動的“加速度”
1996年12月6日,我省第一條高速公路 — —杭甬高速公路全線建成通車。
剛開始時,很多人都反對建高速公路:有的說,浙江地少人多不應該建;有的說,浙江汽車車況差,速度跑不快,不需要建;也有的算賬,造一條高速公路的錢足夠造好幾條普通公路……經過長時間的論證和大量數據比對,高速公路“提高車速、節約用地、節省投資”等各種常識性和“反常識”的好處才越來越被大家接受,最終建設成行。
事實證明,杭甬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車對浙江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貫穿浙江省最為活躍的經濟區域,為長三角南翼地區各城市間開闢了一條快速通道,大大緩解了杭甬之間公路交通擁擠狀況,改善了沿線的投資環境,有力地促進和帶動了沿線經濟的快速發展。
經典記憶
4
320國道
——代言高等級公路的“浙江第一路”
很長一段時間內, “汽車跳、杭州到”一直是對杭州市道路條件的謔稱,沙石路面覆蓋了大部分國省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老百姓出行苦不堪言。320國道是杭州輻射西部縣市的大動脈。1994年10月25日,320國道杭州市珊瑚沙至富陽金家嶺段改建工程竣工,按一級公路技術標準建設。從此,杭州市告別了無高等級公路的歷史。同時,該路段也是浙江省第一條高等級公路,被時任浙江省省長萬學遠譽為“浙江第一路”。
經典記憶
5
繞城高速
——太陽工程
作為中國交通主樞紐城市的杭州一直沒有完整的過境( 環城)道路系統。相鄰省市的汽車經過杭州以及本省、本市進出杭城的車輛,都必須穿越杭城市區道路,龐大的車流量使城市各條道路不堪重負,嚴重阻礙了杭州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繞城高速公路與滬杭高速、杭甬高速、杭寧高速等10條進出杭州的高速公路相連,呈現出放射形狀,構築起杭州高速骨架,的被譽為杭州交通的“太陽工程”。其建成通車還提高了各種生產要素流動的速度,有利於杭州中心城市與經濟次中心的組合,在可預計的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人從擁擠的市區搬到繞城兩側,這將進一步推動杭州郊區的城市化進程 。
基本適應期
這一時期,杭州以交通西進、東網加密等的實施為標誌,杭州交通堅持大項目帶動戰略,基礎設施建設迎來了第二個高潮,實現杭州市域一小時半交通圈和縣縣通高速目標,杭州交通也實現由相對滯後到基本適應的第一個歷史跨越,進而開啟適度超前的第二個歷史跨越進程 。電車、火車站、機場的故事,不知你是否知道......
經典記憶
6
151路
——杭城最根正苗紅的無軌電車
一輛老電車,穿過現代的建築群,也穿過了半個世紀的歲月……
“1路電車剛開通那天,開通典禮是在延安路上的勝利劇院舉行的。當時杭州市領導都出席了儀式,路上都是看新鮮的群眾。” ——參加當年電車開通典禮的市民回憶。1961年4月26日,杭州市區第一條無軌電車線通車,線路為城站至拱宸橋,編碼是1路,全長12.5公里,車型為西湖牌。1977年末,1路車改為51路,同時新闢武林門至南星橋的52路;1988年,杭州所有線路遵循國標執行,51路改為151路;2002年,10月1日新型鉸接式無軌電車投入151路運營。
經典記憶
7
城戰火車站
——112歲的他容光煥發
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建設的車站,杭州城內的火車站正是1909年建成使用的清泰門站,其於次年遷移至城內,改稱“杭州站”,因是城內之站,所以人們又習慣稱“杭州站”為“城站火車站”。
穿越了自清朝末年至新中國的百多年風雲,城站多次重建,承載了當年“實業救國”的圖存夢想,走過了硝煙瀰漫的戰爭年代,最終改革開放後,見證著車水馬龍背後的的富強繁榮,堪稱一部色彩厚重的文學史書。
1999年12月28日,新杭州城站經歷第三次重建後正式啟用。
此後又於2010年,隨著滬杭高鐵的運營,杭州站再次進行擴建,目前車站擁有候車室11個,站臺9個。
經典記憶
8
橋機場
——杭州從此起飛
本世紀之前,位於杭州城東的筧橋機場才是杭州唯一的機場。這個建於1931年的軍用飛機場,曾是國民黨中央航空學校的所在地,歷來被譽為“中國空軍的搖籃”。
1957年1月1日,第一架民用飛機從這裡起飛,揭開了筧橋機場民航飛行史的第一頁。
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專機降落筧橋,可謂其民航飛行史的又一“高光”時刻。
改革開放以後,杭州至廣州、北京的航班密度增加,伊爾62、三叉戟等當時的大型客機相繼加入航線。在當時,飛機依然顯得“高冷”,坐飛機是需要開證明的,普通人企及不易。及至上世紀90年代末期,坐飛機的商務人士多了起來,但機票依然一票難求,甚至需要提前一個月預訂。
2000年12月29日,因蕭山機場投入使用,筧橋機場完成自己民航飛行的歷史使命,光榮“引退”。
適度超前期
隨著大部制改革的推進,杭州市交通運輸局組建,公交、地鐵等管理職能全面履行,杭州進入了發展綜合 交通、現代交通的新時代,發展階段由適應發展邁向 引 領 發 展,發展方式由高速度增長轉 向高質量發展,由規模速度型轉 向質量效率型,發展空間由國內發展轉向全球拓展。
這些年來,杭州在交通方面獲得了不少的榮譽。
出租車和網約車相融相生、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規範有序、定製公交便民出行,新能源租賃車蓬勃發展……杭州交通不斷深化行業改革,提供多元化的供給方式,新舊交通業態和諧共處、協同發展。
率先啟動出租車行業改革
率先完成巡遊出租車改革、在省會城市中率先出臺網約車政策、現有合規網約車和駕駛員數量全國第一,杭州交通大刀闊斧深化出租車行業改革,創下了三個全國第一,走出了一條巡遊出租車和網約車融合發展之路。
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管理有了“杭州標準”
2017年9月29日,杭州市出臺了《杭州市促進互聯網租賃自行車規範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明確對互聯網租賃自行車實行總量動態監控、運維人員配備標準、專戶資金不得挪作他用等十項內容,為杭州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的管理提供規範。
時光流轉,快速公交站點裡匆忙的人群在與你擦肩而過,地鐵的呼嘯聲伴著生活的快節奏而行,公共自行車承載著人們各自的夢想騎轉,水上巴士替代了漕舫行走運河間……
五位一體
杭州,已建成集軌道交通、地面公交、水上巴士、自行車、出租車等五位一體的大公交體系。而它們,勾畫著同一種圖景 — —既有說走就走的安逸,也有說來就來的便利。2013年11月,杭州入選國家公交都市創建城市。
目前,杭州共有117.6 公里地鐵運營里程、7條BRT、764條公交線路、8847輛公交車輛、9.96萬輛公共自行車、13551輛出租車和4條水上巴士線路。
城市作為經濟相對活躍和發達的地區,是重要的人口、物資集散地,是推動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的重要節點。2014年12月,交通運輸部下發通知,以城市為節點開展綜合運輸服務示範城市建設,旨在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提升綜合運輸服務水平。杭州等16個城市(城市群)為全國第一批綜合運輸服務示範城市。
高速穿境而過
高鐵線路漸多
航班不時起降
還有地鐵、網絡約車、不停車收費……
層出不窮的新詞彙、新事物
讓我們確定
我們真的身處一個可以
“說走就走”的年代
杭州平日裡一幅幅繁忙的交通場景
映射出改革開放以來交通事業的發展和鉅變
長
按
關
注
閱讀更多 江干發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