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邢台概況

邢臺市,簡稱“邢”,古稱邢州、順德府,位於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山與山西省毗鄰,東鄰京杭大運河與山東省相望,北連石家莊、衡水,南接邯鄲,是中原城市群的北部門戶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節點城市。[1][2]邢臺市轄2區2市15縣,總面積1.25萬平方公里。[2]2017年,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789.92萬人,常住人口735.16萬人。[3]境內京廣鐵路、京九鐵路、京廣高鐵、京九高鐵、京港澳高速、大廣高速、太行山高速公路縱貫南北,邢和鐵路、邢黃鐵路、邢衡高速、邢汾高速、邢臨高速公路、青銀高速橫貫東西,與邢臺國際內陸港、邢臺機場構成了“東出西聯、南承北接”的重要交通樞紐。[2]邢臺市有3500餘年建城史,距今五萬至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2],是華北歷史上第一座城市[4],中國最古老的十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區之一。[5]2018年9月,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對2018年7月份全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排名情況進行通報,邢臺在8個大氣汙染傳輸通道城市空氣質量考核排名綜合得分排第2名,獎勵80萬元。

中國邢臺概況

歷史沿革

市名由來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說:“穴地出水曰井。”古邢臺百泉競流,故稱井方,《易經》曰“井,德之地也”,上古時期黃帝曾在邢臺幹言岡一帶耕作,《詩經·國風》曰:“出宿於幹,飲餞於言”。黃帝教民開發利用井水,築邑而居,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後世為了紀念黃帝的鑿井築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為一字,即為“邢”,此為邢得名由來。

臺,積土四方高丈曰臺,邢臺最早的臺為邢侯所築之臺,趙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趙在邢臺建檀臺、信宮,並立為信都,《史記·趙世家》:“二十年,魏獻榮椽,因以為檀臺。”《太平寰宇記》記載:“趙成侯造檀臺,有信宮,為趙別都,以朝諸侯,故曰信都“。趙武靈王十九年正月,趙國在邢臺信宮大朝五日,乃發佈胡服騎射的國策。《順德府志》記載:“土築臺丘,花木點綴,歷為盛遊之地!”檀臺煙雨自古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龍岡縣為邢臺縣,此為邢臺二字正式成為政區建置名稱。1945年9月25日設立邢臺市,邢臺之名沿用至今。

建置沿革

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曾躬耕於邢臺幹言崗,《詩經·國風》記曰:“出宿於幹,飲餞於言”。

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曾九戰於邢臺大陸澤,邢臺成為華夏族融合的重要地域。[6]

堯帝晚年建都邢臺柏人城,並於大麓禪位於舜帝,此為中國禪讓制的根源。[6]

大禹治水於邢臺大陸澤。[6]《史記》記曰:“北過逄水,至於大陸(大陸澤)”。[6]

夏代《禹貢》定九州,邢屬冀州,冀字下部的“共”字原為古邢字,代表邢地。

鯀堤、丹朱墓、堯山、堯臺、象城、柏人城、幹言崗等華夏先祖的遺蹟,至今猶存。[6]

商代邢都

商代祖乙九年遷都於邢,歷五王為商都138年之久,被國家定名為商代邢墟遺址。[6]

自南庚遷奄,邢地為邢國(方國),是商朝的肘腋之國。

邢國之女婦妌為武丁皇后,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即為其所鑄。

商朝末期邢侯為商朝三公之一,帝辛(即商紂王)於邢臺築沙丘行宮。

周代邢國

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於邢國,是周朝53個姬姓封國之一。

周穆王時期,邢侯井利兼任周朝太宰,為三公之一,掌管周朝六軍。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 衛國以反間計滅邢,漢簡《孫子兵法》記曰:“衛之興也,衛師比在邢"。

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年)晉文公伐衛,邢國歸晉。

晉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申公巫臣(子靈)奔晉,被封於邢國。

趙國信都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三家分晉,邢臺為趙襄子封邑。

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為趙國別都。

趙武靈王二十年(前307年)趙國大朝信宮五日,發佈胡服騎射的國策。

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發生沙丘宮變,趙武靈王去世於邢臺沙丘宮。

秦鉅鹿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設鉅鹿郡(治平鄉西),為全國36郡之一。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於邢臺沙丘宮,胡亥於此矯詔篡位。

秦朝鉅鹿郡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張耳、陳餘據信都擁立趙歇為趙王。

漢代冀州(鉅鹿郡、清河郡)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項羽封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今邢臺市)。

高祖四年(前203年)劉邦封張耳為趙王,都襄國(今邢臺市)。

高祖九年(前198年)廢趙,邢屬鉅鹿郡,治所廮陶(今平鄉)。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劉秀在鄗城(今柏鄉)稱帝,建立東漢。

東漢屬冀州,治所鄗(今柏鄉),轄鉅鹿、清河等九郡(國)。

中平元年(184年)鉅鹿郡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晉代後趙/襄國

永嘉六年(312年)七月,石勒進駐襄國(今邢臺市),建立後趙。

光初二年(319年)石勒正式稱帝,後趙以襄國(今邢臺市)為京都,轄15州96郡。

建武元年(335年)石虎遷都於鄴,襄都置為襄國郡,為陪都。

南北朝殷州(趙州)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設殷州,治所廣阿(今隆堯),轄趙郡、南鉅鹿郡(南趙郡)、鉅鹿郡、北廣平郡。

北齊天保二年(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諱,殷州改名趙州,治所仍在廣阿(今隆堯)。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靜帝詔以襄國為趙國,宇文招出就趙王。

隋唐宋金:邢州

古邢臺順德府

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設邢州,治所龍岡(邢臺),轄內丘、龍岡、鉅鹿、柏仁、南和、任縣、平鄉、青山、沙河等九縣。

隋開皇十六年廢襄國郡置邢州,大業二年改為襄國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邢州總管府,轄邢、和、溫、起、封、蓬、東龍等七州。武德四年復邢州,同年趙州治所遷平棘,清河郡複名貝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到至德二年(757年)邢州、貝州一度更名為鉅鹿郡和清河郡,至德二年復邢州。

中和元年(881年)孟方立遷昭義軍於邢州,轄邢、洺、磁三州十八縣。

唐末及五代時期邢州先後設昭義軍、保義軍、安國軍。

北宋邢州屬河北西路,置安國軍。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邢州升為信德府。宣和二年(1120年)改龍岡縣為邢臺縣,始有“邢臺”之名。

金天會六年(1128年)信德府復為邢州,轄域沿襲北宋建置,仍設安國軍,轄八縣四鎮。

元明清:順德府

元初設邢州萬戶府,立安撫司。

公元1238,在劉秉忠、張文謙等邢州大臣的倡導下,忽必烈試治於邢。在選拔真定張耕、洺水劉肅為正副安撫使之後,通過選賢任能、興利除弊、勸課農桑等一系列政策,邢臺很快“老幼熙熙,遽為樂郡”,史稱“邢州大治”。[7]

中統三年(1262年)八月八日,忽必烈特取《易經·坤卦》“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之意,詔升邢州為順德府,直接隸屬中書省,[7]轄九縣及磁、洺、威三州。

至元元年(1264年)改為順德路,轄內丘、任縣、唐山、平鄉、鉅鹿、邢臺、廣宗、南和、沙河九縣。

明洪武元年(1368年)順德路複名順德府,隸屬北平行省。

永樂元年(1403年)順德府直隸於京師(北直隸)。

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順德府屬清直隸省。

中華民國

民國初期廢順德府留邢臺縣,屬直隸省。

1914年,設大名道,邢臺轄區屬之。[8]

順德道

1925年,經北洋政府批准設立順德市,是直隸省5個自治市之一。

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各縣屬河北省。[8]

1936年,設堯山區、南宮區、大名區,次年3月廢,在全省設17個督察區,邢臺轄區分屬十三、十四、十五區。[8]

1937年“七七事變”,10月15號日本軍佔領順德(邢臺),成立偽冀南道,轄32縣。 1940年析置偽順德道,轄15縣,道尹均駐邢臺。[9]

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深入華北敵後開拓抗日根據地,1938年分屬冀南第一專區(駐邢臺)、冀南第四專區(駐南宮)。[8]

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邢臺轄區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臺解放,次日廢順德道,建立邢臺市,為太行區直轄市。[8]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8月1日,中共恢復河北省建置,成立邢臺專區,轄邢臺、沙河、臨城、內丘、威縣、南宮、任縣、隆堯、柏鄉、寧晉等15縣,行署駐邢臺市並與邢臺市分管。[8]

1949年12月,邢臺市降為邢臺鎮(縣級鎮)。

邢臺市

1952年11月7日,清河縣劃歸邢臺專區。

1953年,邢臺鎮復升格為邢臺市。[8]

1958年4月23日,撤銷邢臺專區,寧晉、新河劃入石家莊專區。其它各縣併入邯鄲專區。[8]

1961年5月23日,復設邢臺專區。[8]

1965年3月27日,新設臨西縣,隸屬於邢臺專區管轄。

1970年,邢臺專區更名邢臺地區,共轄1市17縣。[8]

1978年7月,撤銷邢臺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邢臺地區行政公署。[8]

1983年,邢臺市升為省轄地級市,轄3區。邢臺地區共轄17縣。[8]

1986年,邢臺縣劃歸邢臺市領轄。同年,南宮改為縣級市。1987年沙河改為縣級市,歸邢臺市管轄。[8]

1993年7月,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改稱邢臺市,管轄橋西、橋東2區和內邱、臨城、柏鄉、寧晉、隆堯、平鄉、任縣、南和、廣宗、威縣、臨西、鉅鹿、邢臺縣、新河、清河15個縣,代管南宮、沙河2個縣級市。[8]

建市歷史

1925年8月29日,經北洋政府批准設順德市(邢臺),為民國直隸省五個自治市之一。

1945年9月25日,中共設立邢臺市,為太行區唯一的直轄市。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後,邢臺市屬河北省邢臺專區。

1980年3月6日,經河北省政府批准,邢臺市設立橋東區、橋西區、郊區3個市轄區。

1983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國函字243號】批准,邢臺市升為省轄地級市。

1988年9月17日,經民政部【民行批32號】批准,撤銷邢臺市郊區,邢臺市僅轄橋東、橋西二區。[8]

1993年6月19日,經國務院【國函89號】批准,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併為邢臺市,轄2區2市15縣。

邢臺市區是祖乙之都、邢侯之國、襄子采邑、趙之信都,秦漢時期屬鉅鹿大郡,晉代為後趙石勒之都,隋代為襄國郡、唐代之邢州,宋代之信德府、元代之順德路,明清為順德府,民國為河北第十五督察區,日佔時期為順德道,解放後為邢臺市,歷史源遠流長,國-都-郡-州-府-路-道-市,邢臺從古至今行政建制一脈相承,未有斷絕。

文化藝術

附:《邢臺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7-2030)》

邢臺古城

主內容見:邢臺古城

邢臺古城,又名順德府城,歷史上位於今邢臺市區,是邢臺市城市原點,被稱為“京南第一城”。[24]

文保單位

邢臺市全國重點文物單位(21處)

邢窯遺址普利寺塔長城(邢臺段)東先賢遺址邢國墓地

隆堯唐祖陵扁鵲廟邢臺開元寺京杭大運河宋璟碑

義和拳議事廳舊址補要村遺址柏人城遺址鹿城崗遺址後底閣遺址

臨清古城遺址南賈鄉石塔天寧寺前殿平鄉文廟大成殿彤塔

邢臺道德經幢其中明長城(邢臺段)、京杭大運河(邢臺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5]

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64處):清風樓、隆堯碑刻群、南良舍造像碑、北柴村造像碑、南和造像碑、澧水石橋碑、宋君碑、賈母貞節碑、重修南宮縣學碑、曹演莊遺址、鉅鹿故城遺址、張霍村寺廟遺址、冢子村古墓、吳村古墓、塔底村古墓等。[25]

邢臺市文物保護單位(131處):封巒寺遺址、孔莊聖母宮舊址、綦陽冶鐵遺址、五指靈山媧皇宮舊址、且停寺遺址、青龍寺遺址、天仙觀遺址、堯臺遺址、雲臺寺遺址、臨邑古城遺址、北小霍遺址、桃源洞遺址、小磁窯溝遺址、南磐石遺址、天梯山徘徊洞遺址、象氏城址、聖井、張賓墓等。[25]

名鎮名村

河北省歷史文化名鎮(1個):皇寺鎮;[25]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個):英談村、王硇村;[25]

河北省歷史文化名村(21個):駕遊村、竇馮馬村、神頭村、上申莊村、西溝村、綠水池村、安河村、冊井村、北盆水村、大坪村、漸凹村、樊下曹村、小桃花村、崔路村、李梅花村、東石善村、桃樹坪村、魚林溝村、龍化村、南會村、內陽村。[25]

中國傳統村落第一批(2012年):神頭村、英談村;[25]

中國傳統村落第二批(2013年):王硇村;[25]

中國傳統村落第三批(2014年):樊下曹村、上申莊村、大坪村、漸凹村;[25]

中國傳統村落第四批(2016年):冊井村、北盆水村、安河村、綠水池村、西溝村、城灣村、彭硇村、石門溝村、後漸寺村、口上村、王茜村。[25]

邢窯白瓷

“邢州白瓷甲天下”,邢窯是河北四大名窯之首,是中國白瓷發祥地。邢州白瓷的發明與製作,打破了自商代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格局。唐代茶聖陸羽記載“邢瓷類銀似雪”;唐代李肇說:“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代詩人皮日休說其“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魂起”。邢窯創燒於北朝晚期,到唐朝達到鼎盛階段,成為中國早期生產白瓷的中心。邢窯在中國古陶瓷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州白瓷窯址先後列入國家重點文物單位、國家重點大遺址保護規劃、十大考古發現。

邢州鐵冶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鐵的國家之一,而邢臺鐵冶業亦為國之最早。早在兩千年前,邢臺人就知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襄國是漢武帝時三大冶鐵基地之一。《隋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沙河有磬山,漢魏舊鐵官也”。北朝時期,邢州冶煉專家綦毋懷文發明灌鋼技術,是17世紀以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鍊鋼方法。唐代邢州宿鐵刀為上等貢品,北宋時期邢州為全國最大的冶煉中心,元豐年間產鐵量全國第一。邢州鐵冶對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與進步起到了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

典故傳說

邢臺在歷史的長河中積澱了很深的文化內涵,約有三百餘條成語、典故源自邢臺。

邢臺部分成語、典故

破釜沉舟鹿死誰手舌燦蓮花頑石點頭民脂民膏鐵石心腸士死知己四通八達陽春白雪

雕蟲小技死有餘辜謙虛謹慎以一當十代人捉刀陽春有腳生吞活剝腹背受敵人之常情

酒池肉林穢言汙語作壁上觀珠圓玉潤大儒縱盜左提右契笑不露齒慷慨悲歌曲徑通幽

雨過天青飽以老拳淡掃蛾眉家常便飯怙惡不悛撥煩之才壺中天地胸有甲兵彷徨四顧

鷸蚌相危抱子弄孫千慮一得長夜之飲出將入相耳濡目染北道主人咄嗟之間耳聞目見

更多

邢臺部分傳說

千手觀音傳說、周公與桃花女、牛郎織女、武松與武大郎、臥牛城的傳說、張果老的傳說、羅竹林的故事、趙雲故里傳說陳三兩爬堂 、李三娘打水、三遂平妖、滕小聖、郭巨埋兒、王莽趕劉秀、曹皇后和曹國舅、和合二仙、九龍大王、桃花庵

非遺名錄

邢臺市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項,[26]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3項。

邢臺市國家級非遺名錄

邢臺梅花拳沙河藤牌陣隆堯秧歌邢臺四股弦梨花大鼓

威縣亂彈廣宗太平道樂廣宗柳編隆堯招子鼓隆堯澤畔抬閣

梅花拳(威縣)邢窯陶瓷燒製技藝威縣土布紡織技藝王其和式太極拳

民風民俗

地薄人眾,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漢書·地理志》)

性多敦厚,務在農桑,好尚儒學,傷於遲重。(《隋書·地理志》)

質厚少文,氣勇尚義。(《宋史·地理志》)

邢州土厚水甘,人物產於其間者多實少浮,民俗淳厚,人心古樸。質厚少文,氣勇尚義。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男勤耕稼,女修織紉,急公後私,尚於周恤,燕趙慷慨之風猶存。(《順德府志》)

古邢州之地,其地沃饒,其俗樸厚,其人尚義。(《平鄉縣誌》)

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禮,物厚而阜安。(《南和縣誌》)

土厚民淳,俗勤而儉。(《堯山縣誌》)

邢俗純厚。(《邢臺縣志》)

三大禮俗:

一,婚禮,定親要經過查“八字”,對屬相,換庚帖,然後下彩禮,擇吉日完婚。

二,喪禮,死了人要舉行喪禮,喪禮分:停靈、入殮、設祭、下葬等程序;

三,祭禮,清明節祭祖掃墓,十月初一送寒衣,春節請祖宗到家進行祭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