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邢台概况

邢台市,简称“邢”,古称邢州、顺德府,位于河北省南部。西依太行山与山西省毗邻,东邻京杭大运河与山东省相望,北连石家庄、衡水,南接邯郸,是中原城市群的北部门户城市、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1][2]邢台市辖2区2市15县,总面积1.25万平方公里。[2]2017年,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89.92万人,常住人口735.16万人。[3]境内京广铁路、京九铁路、京广高铁、京九高铁、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太行山高速公路纵贯南北,邢和铁路、邢黄铁路、邢衡高速、邢汾高速、邢临高速公路、青银高速横贯东西,与邢台国际内陆港、邢台机场构成了“东出西联、南承北接”的重要交通枢纽。[2]邢台市有3500余年建城史,距今五万至十万年以前就有人类栖息繁衍[2],是华北历史上第一座城市[4],中国最古老的十大城市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区之一。[5]2018年9月,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2018年7月份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考核排名情况进行通报,邢台在8个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空气质量考核排名综合得分排第2名,奖励80万元。

中国邢台概况

历史沿革

市名由来

邢字古通“井”,《康熙字典》说:“穴地出水曰井。”古邢台百泉竞流,故称井方,《易经》曰“井,德之地也”,上古时期黄帝曾在邢台干言冈一带耕作,《诗经·国风》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黄帝教民开发利用井水,筑邑而居,史称“黄帝凿井,聚民为邑”,后世为了纪念黄帝的凿井筑邑之德,乃合井、邑二字为一字,即为“邢”,此为邢得名由来。

台,积土四方高丈曰台,邢台最早的台为邢侯所筑之台,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赵在邢台建檀台、信宫,并立为信都,《史记·赵世家》:“二十年,魏献荣椽,因以为檀台。”《太平寰宇记》记载:“赵成侯造檀台,有信宫,为赵别都,以朝诸侯,故曰信都“。赵武灵王十九年正月,赵国在邢台信宫大朝五日,乃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顺德府志》记载:“土筑台丘,花木点缀,历为盛游之地!”檀台烟雨自古为顺德府十二景之一。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冈县为邢台县,此为邢台二字正式成为政区建置名称。1945年9月25日设立邢台市,邢台之名沿用至今。

建置沿革

上古时期轩辕黄帝曾躬耕于邢台干言岗,《诗经·国风》记曰:“出宿于干,饮饯于言”。

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曾九战于邢台大陆泽,邢台成为华夏族融合的重要地域。[6]

尧帝晚年建都邢台柏人城,并于大麓禅位于舜帝,此为中国禅让制的根源。[6]

大禹治水于邢台大陆泽。[6]《史记》记曰:“北过逄水,至于大陆(大陆泽)”。[6]

夏代《禹贡》定九州,邢属冀州,冀字下部的“共”字原为古邢字,代表邢地。

鲧堤、丹朱墓、尧山、尧台、象城、柏人城、干言岗等华夏先祖的遗迹,至今犹存。[6]

商代邢都

商代祖乙九年迁都于邢,历五王为商都138年之久,被国家定名为商代邢墟遗址。[6]

自南庚迁奄,邢地为邢国(方国),是商朝的肘腋之国。

邢国之女妇妌为武丁皇后,举世闻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即为其所铸。

商朝末期邢侯为商朝三公之一,帝辛(即商纣王)于邢台筑沙丘行宫。

周代邢国

周成王四年(前1060年)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于邢国,是周朝53个姬姓封国之一。

周穆王时期,邢侯井利兼任周朝太宰,为三公之一,掌管周朝六军。

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 卫国以反间计灭邢,汉简《孙子兵法》记曰:“卫之兴也,卫师比在邢"。

周襄王二十一年(前631年)晋文公伐卫,邢国归晋。

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申公巫臣(子灵)奔晋,被封于邢国。

赵国信都

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三家分晋,邢台为赵襄子封邑。

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赵成侯立邢为信都,为赵国别都。

赵武灵王二十年(前307年)赵国大朝信宫五日,发布胡服骑射的国策。

赵惠文王四年(前295年)发生沙丘宫变,赵武灵王去世于邢台沙丘宫。

秦钜鹿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钜鹿郡(治平乡西),为全国36郡之一。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于邢台沙丘宫,胡亥于此矫诏篡位。

秦朝钜鹿郡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张耳、陈余据信都拥立赵歇为赵王。

汉代冀州(巨鹿郡、清河郡)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今邢台市)。

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封张耳为赵王,都襄国(今邢台市)。

高祖九年(前198年)废赵,邢属巨鹿郡,治所廮陶(今平乡)。

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今柏乡)称帝,建立东汉。

东汉属冀州,治所鄗(今柏乡),辖钜鹿、清河等九郡(国)。

中平元年(184年)巨鹿郡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最终导致三国局面的形成。

晋代后赵/襄国

永嘉六年(312年)七月,石勒进驻襄国(今邢台市),建立后赵。

光初二年(319年)石勒正式称帝,后赵以襄国(今邢台市)为京都,辖15州96郡。

建武元年(335年)石虎迁都于邺,襄都置为襄国郡,为陪都。

南北朝殷州(赵州)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设殷州,治所广阿(今隆尧),辖赵郡、南巨鹿郡(南赵郡)、巨鹿郡、北广平郡。

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讳,殷州改名赵州,治所仍在广阿(今隆尧)。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静帝诏以襄国为赵国,宇文招出就赵王。

隋唐宋金:邢州

古邢台顺德府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设邢州,治所龙冈(邢台),辖内丘、龙冈、巨鹿、柏仁、南和、任县、平乡、青山、沙河等九县。

隋开皇十六年废襄国郡置邢州,大业二年改为襄国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邢州总管府,辖邢、和、温、起、封、蓬、东龙等七州。武德四年复邢州,同年赵州治所迁平棘,清河郡复名贝州。

唐天宝元年(742年)到至德二年(757年)邢州、贝州一度更名为巨鹿郡和清河郡,至德二年复邢州。

中和元年(881年)孟方立迁昭义军于邢州,辖邢、洺、磁三州十八县。

唐末及五代时期邢州先后设昭义军、保义军、安国军。

北宋邢州属河北西路,置安国军。

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邢州升为信德府。宣和二年(1120年)改龙冈县为邢台县,始有“邢台”之名。

金天会六年(1128年)信德府复为邢州,辖域沿袭北宋建置,仍设安国军,辖八县四镇。

元明清:顺德府

元初设邢州万户府,立安抚司。

公元1238,在刘秉忠、张文谦等邢州大臣的倡导下,忽必烈试治于邢。在选拔真定张耕、洺水刘肃为正副安抚使之后,通过选贤任能、兴利除弊、劝课农桑等一系列政策,邢台很快“老幼熙熙,遽为乐郡”,史称“邢州大治”。[7]

中统三年(1262年)八月八日,忽必烈特取《易经·坤卦》“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之意,诏升邢州为顺德府,直接隶属中书省,[7]辖九县及磁、洺、威三州。

至元元年(1264年)改为顺德路,辖内丘、任县、唐山、平乡、巨鹿、邢台、广宗、南和、沙河九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顺德路复名顺德府,隶属北平行省。

永乐元年(1403年)顺德府直隶于京师(北直隶)。

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顺德府属清直隶省。

中华民国

民国初期废顺德府留邢台县,属直隶省。

1914年,设大名道,邢台辖区属之。[8]

顺德道

1925年,经北洋政府批准设立顺德市,是直隶省5个自治市之一。

1928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各县属河北省。[8]

1936年,设尧山区、南宫区、大名区,次年3月废,在全省设17个督察区,邢台辖区分属十三、十四、十五区。[8]

1937年“七七事变”,10月15号日本军占领顺德(邢台),成立伪冀南道,辖32县。 1940年析置伪顺德道,辖15县,道尹均驻邢台。[9]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深入华北敌后开拓抗日根据地,1938年分属冀南第一专区(驻邢台)、冀南第四专区(驻南宫)。[8]

1941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邢台辖区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次日废顺德道,建立邢台市,为太行区直辖市。[8]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8月1日,中共恢复河北省建置,成立邢台专区,辖邢台、沙河、临城、内丘、威县、南宫、任县、隆尧、柏乡、宁晋等15县,行署驻邢台市并与邢台市分管。[8]

1949年12月,邢台市降为邢台镇(县级镇)。

邢台市

1952年11月7日,清河县划归邢台专区。

1953年,邢台镇复升格为邢台市。[8]

1958年4月23日,撤销邢台专区,宁晋、新河划入石家庄专区。其它各县并入邯郸专区。[8]

1961年5月23日,复设邢台专区。[8]

1965年3月27日,新设临西县,隶属于邢台专区管辖。

1970年,邢台专区更名邢台地区,共辖1市17县。[8]

1978年7月,撤销邢台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邢台地区行政公署。[8]

1983年,邢台市升为省辖地级市,辖3区。邢台地区共辖17县。[8]

1986年,邢台县划归邢台市领辖。同年,南宫改为县级市。1987年沙河改为县级市,归邢台市管辖。[8]

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改称邢台市,管辖桥西、桥东2区和内邱、临城、柏乡、宁晋、隆尧、平乡、任县、南和、广宗、威县、临西、巨鹿、邢台县、新河、清河15个县,代管南宫、沙河2个县级市。[8]

建市历史

1925年8月29日,经北洋政府批准设顺德市(邢台),为民国直隶省五个自治市之一。

1945年9月25日,中共设立邢台市,为太行区唯一的直辖市。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邢台市属河北省邢台专区。

1980年3月6日,经河北省政府批准,邢台市设立桥东区、桥西区、郊区3个市辖区。

1983年11月15日,经国务院【国函字243号】批准,邢台市升为省辖地级市。

1988年9月17日,经民政部【民行批32号】批准,撤销邢台市郊区,邢台市仅辖桥东、桥西二区。[8]

1993年6月19日,经国务院【国函89号】批准,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合并为邢台市,辖2区2市15县。

邢台市区是祖乙之都、邢侯之国、襄子采邑、赵之信都,秦汉时期属巨鹿大郡,晋代为后赵石勒之都,隋代为襄国郡、唐代之邢州,宋代之信德府、元代之顺德路,明清为顺德府,民国为河北第十五督察区,日占时期为顺德道,解放后为邢台市,历史源远流长,国-都-郡-州-府-路-道-市,邢台从古至今行政建制一脉相承,未有断绝。

文化艺术

附:《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7-2030)》

邢台古城

主内容见:邢台古城

邢台古城,又名顺德府城,历史上位于今邢台市区,是邢台市城市原点,被称为“京南第一城”。[24]

文保单位

邢台市全国重点文物单位(21处)

邢窑遗址普利寺塔长城(邢台段)东先贤遗址邢国墓地

隆尧唐祖陵扁鹊庙邢台开元寺京杭大运河宋璟碑

义和拳议事厅旧址补要村遗址柏人城遗址鹿城岗遗址后底阁遗址

临清古城遗址南贾乡石塔天宁寺前殿平乡文庙大成殿彤塔

邢台道德经幢其中明长城(邢台段)、京杭大运河(邢台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5]

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64处):清风楼、隆尧碑刻群、南良舍造像碑、北柴村造像碑、南和造像碑、澧水石桥碑、宋君碑、贾母贞节碑、重修南宫县学碑、曹演庄遗址、巨鹿故城遗址、张霍村寺庙遗址、冢子村古墓、吴村古墓、塔底村古墓等。[25]

邢台市文物保护单位(131处):封峦寺遗址、孔庄圣母宫旧址、綦阳冶铁遗址、五指灵山娲皇宫旧址、且停寺遗址、青龙寺遗址、天仙观遗址、尧台遗址、云台寺遗址、临邑古城遗址、北小霍遗址、桃源洞遗址、小磁窑沟遗址、南磐石遗址、天梯山徘徊洞遗址、象氏城址、圣井、张宾墓等。[25]

名镇名村

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1个):皇寺镇;[25]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个):英谈村、王硇村;[25]

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1个):驾游村、窦冯马村、神头村、上申庄村、西沟村、绿水池村、安河村、册井村、北盆水村、大坪村、渐凹村、樊下曹村、小桃花村、崔路村、李梅花村、东石善村、桃树坪村、鱼林沟村、龙化村、南会村、内阳村。[25]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2012年):神头村、英谈村;[25]

中国传统村落第二批(2013年):王硇村;[25]

中国传统村落第三批(2014年):樊下曹村、上申庄村、大坪村、渐凹村;[25]

中国传统村落第四批(2016年):册井村、北盆水村、安河村、绿水池村、西沟村、城湾村、彭硇村、石门沟村、后渐寺村、口上村、王茜村。[25]

邢窑白瓷

“邢州白瓷甲天下”,邢窑是河北四大名窑之首,是中国白瓷发祥地。邢州白瓷的发明与制作,打破了自商代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 “南青北白”的格局。唐代茶圣陆羽记载“邢瓷类银似雪”;唐代李肇说:“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代诗人皮日休说其“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魂起”。邢窑创烧于北朝晚期,到唐朝达到鼎盛阶段,成为中国早期生产白瓷的中心。邢窑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州白瓷窑址先后列入国家重点文物单位、国家重点大遗址保护规划、十大考古发现。

邢州铁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铁的国家之一,而邢台铁冶业亦为国之最早。早在两千年前,邢台人就知道“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铁”,襄国是汉武帝时三大冶铁基地之一。《隋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沙河有磬山,汉魏旧铁官也”。北朝时期,邢州冶炼专家綦毋怀文发明灌钢技术,是17世纪以前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方法。唐代邢州宿铁刀为上等贡品,北宋时期邢州为全国最大的冶炼中心,元丰年间产铁量全国第一。邢州铁冶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

典故传说

邢台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很深的文化内涵,约有三百余条成语、典故源自邢台。

邢台部分成语、典故

破釜沉舟鹿死谁手舌灿莲花顽石点头民脂民膏铁石心肠士死知己四通八达阳春白雪

雕虫小技死有余辜谦虚谨慎以一当十代人捉刀阳春有脚生吞活剥腹背受敌人之常情

酒池肉林秽言污语作壁上观珠圆玉润大儒纵盗左提右契笑不露齿慷慨悲歌曲径通幽

雨过天青饱以老拳淡扫蛾眉家常便饭怙恶不悛拨烦之才壶中天地胸有甲兵彷徨四顾

鹬蚌相危抱子弄孙千虑一得长夜之饮出将入相耳濡目染北道主人咄嗟之间耳闻目见

更多

邢台部分传说

千手观音传说、周公与桃花女、牛郎织女、武松与武大郎、卧牛城的传说、张果老的传说、罗竹林的故事、赵云故里传说陈三两爬堂 、李三娘打水、三遂平妖、滕小圣、郭巨埋儿、王莽赶刘秀、曹皇后和曹国舅、和合二仙、九龙大王、桃花庵

非遗名录

邢台市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26]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3项。

邢台市国家级非遗名录

邢台梅花拳沙河藤牌阵隆尧秧歌邢台四股弦梨花大鼓

威县乱弹广宗太平道乐广宗柳编隆尧招子鼓隆尧泽畔抬阁

梅花拳(威县)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威县土布纺织技艺王其和式太极拳

民风民俗

地薄人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汉书·地理志》)

性多敦厚,务在农桑,好尚儒学,伤于迟重。(《隋书·地理志》)

质厚少文,气勇尚义。(《宋史·地理志》)

邢州土厚水甘,人物产于其间者多实少浮,民俗淳厚,人心古朴。质厚少文,气勇尚义。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男勤耕稼,女修织纫,急公后私,尚于周恤,燕赵慷慨之风犹存。(《顺德府志》)

古邢州之地,其地沃饶,其俗朴厚,其人尚义。(《平乡县志》)

泉清而甘醇,土膏而禾茂,人和而知礼,物厚而阜安。(《南和县志》)

土厚民淳,俗勤而俭。(《尧山县志》)

邢俗纯厚。(《邢台县志》)

三大礼俗:

一,婚礼,定亲要经过查“八字”,对属相,换庚帖,然后下彩礼,择吉日完婚。

二,丧礼,死了人要举行丧礼,丧礼分:停灵、入殓、设祭、下葬等程序;

三,祭礼,清明节祭祖扫墓,十月初一送寒衣,春节请祖宗到家进行祭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