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学习更出众

众所周知,家庭教养在人的成长中起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从孩子的叛逆到糟糕的学习成绩,不良的亲子关系和不好的家庭模式会引发各种问题,就像前段时间央视纪录片《镜子》中的一首小诗: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地相似我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人我要用行动把我的家人从梦中唤醒

是的,孩子就是家庭的一面镜子。

良好的家庭模式可以使孩子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不良的家庭模式则会让孩子向着攻击性的方向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家庭更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思维能力?

善于听取意见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

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学习更出众


在善于听取意见的民主家庭中,孩子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信任感被孩子内化为学习潜力和动力,运用于学习的自我管理中,从而提升学习成绩。

高晓松的微博上,有一张女儿Zoe笑盈盈地拿着卡片的照片,卡片上写着自己名字。什么事让孩子这么高兴?

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学习更出众

高晓松幽默地解释说:“鉴于女儿在诸如劝阻姥姥姥爷吵架、给妈妈做摄影师等问题上有重大立功表现,并已坚持一年自己坐校车往返十里外的幼儿园,今天她隆重获得了长期抗争才取得的民主权利:家庭事务投票权……”

从这件趣事可以看出,高晓松通过“民主”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并让孩子意识到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民主的家庭环境能成功地鼓励孩子发挥和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孩子将具有较强的内部学习动机,对知识本身的兴趣超过了对外在奖励的兴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力强烈而稳定。

放手让孩子做家务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

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学习更出众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但不少家长更关注与学习相关的“预习、复习”等习惯和行为,而忽略了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才是促进孩子学习成绩的出发点和着力点

有个亲戚,辞掉工作,在家当全职妈妈,专心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她将照顾孩子做到了极致,可让周围人费解的是,孩子的成绩却一直排在班上倒数几名。

孩子的妈妈说,家人希望孩子把精力全都放在学习上,从来不舍得让孩子干家务。

其实,孩子不仅不笨而且天资聪颖,是因为妈妈包办了一切,让孩子做事丧失主动性,并把这种被动带到了学习上。

做家务,实则是对孩子从身体到心灵的一系列培养,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帮助。

分类和收纳的意识,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生活物品需要分类归纳才能理清,学习知识也要分类归纳才能融会贯通。

孩子刚开始学习做家务,通过模仿妈妈的动作来完成家务,这样能让孩子思考“怎么做才能做得好”,进而学习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创设亲子阅读环境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

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学习更出众

在智能手机迅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放下手机、拿起书本,成为一个爱读书的孩子。

但其实,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教育关系最为密切。

近日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调查显示,近五成家庭藏书量不超过25本,部分四、八年级学生报告家长“从不或几乎不”进行亲子阅读。


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学习更出众


增加亲子阅读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令孩子在阅读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增加阅读量。

家长总是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提前给孩子报大量辅导班的时候,却忘了起跑线在哪里。一味地抢跑,似乎消耗了孩子太多的体力和精力。

要知道,作为父母的你,才是孩子的“起跑线”;爱读书的你,就是孩子阅读的“起跑线”;在孩子阅读方面用心的你,就是孩子学习和成长的“起跑线”。

父母拥有稳定情绪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

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学习更出众


有一句话叫做:“父母情绪稳定,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家庭成员间对情绪的理解和反馈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越高。

父母的消极心境会投射并传染子女,尤其对较为敏感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的情绪不一致,则孩子的心理调适就比较困难。久而久之会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影响其学习效果

每个人都有负面情绪,当父母工作劳累一天回到家,看到孩子淘气打碎了家里的东西,作业没写在看电视,有多少人可以抑制住自己内心的怒火,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道理?有多少人会把自己情绪失控的责任都推给孩子的“淘气”和“不听话”?

父母情绪不稳定,孩子很难不处于紧张和恐惧中,长大后很容易参照父母的方式处理问题,甚至缺乏对世界最起码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时也影响学习成绩。

而父母情绪平和友善,孩子也会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强,看待世界的感受也更加宽容,情商也会更高,成绩也会更理想。

父亲积极参与教育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更优秀

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学习更出众

研究发现:孩子智能发展的高低与和父亲接触的密切程度息息相关。

心理学家麦克-闵尼指出:

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周以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更有趣的是,研究人员还发现,父亲对女孩子的影响力要大于对男孩子的影响力,与父亲密切相处的女儿数学成绩则更佳。

父亲对于孩子的支持会让孩子更加乐观,能获得更多的自我效能感,最终能在学校获得更高的成绩。

实际生活中,太多的父亲担任取款机的角色,固执的认为陪伴是母亲的责任。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就像一团影子,既随处可见却又永远摸不到,现在我们称其为“丧偶式”教育。

去年发布的《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父亲缺失孩子成长」的现象较严重。


这种家庭模式下,孩子学习更出众

从数据上看,一半以上的家庭里,孩子是由妈妈陪伴的,爸爸陪伴孩子的家庭,仅占12.6%。

爸爸的缺失似乎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旋律。

《奇葩说》中,如晶说过:“连续剧你不看可以补,但孩子这部连续剧,不看你就补不回来了。

我们不仅要对孩子说“我爱你”,更要告诉他们“有我在”。真心想着孩子的爸爸,即使工作再忙,也会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哪怕只有10分钟,全心全意地陪伴下的那份爱意也能种在孩子心间。

我们可以错过一场盛大的演出,可以错过一次丰盛的宴席,可以错过一晚朋友的聚会,但孩子的成长,真的不容错过。

结 语

英国的教育思想家洛克很早就提到过,家庭教育一定要慎重又慎重,不可以掉以轻心。

他说:“教育上的错误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指望用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清洗不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