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娃學唐詩︱這個詩人雖奇葩卻有才,一首離別詩,地球人都知道!

牛娃學唐詩︱這個詩人雖奇葩卻有才,一首離別詩,地球人都知道!

牛麻麻說:

離別之情總令人傷感,

這位詩人卻別出心裁。

豪邁聲“再見”,

於是,此詩成經典!

地球人都知道了這兩句詩,那就是——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做這首詩的人叫王勃,是個天才神童,並且有著奇葩經歷,具體牛麻麻在《 》一文中,做過具體介紹,不清楚的小朋友可以回頭再去翻看一下。

今天要講的是王勃的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從詩題裡面,我們就可以看出,這是一首離別詩,“送杜少府這個朋友去四川做官嘛!”王勃的這位朋友可不叫杜少府, “少府”是一個官名,相當於縣尉這樣一個九品芝麻小官。我們暫且叫王勃的這位朋友為杜某吧。“之”是“去”的意思,也就是“送杜某去四川做少府”。

牛娃學唐詩︱這個詩人雖奇葩卻有才,一首離別詩,地球人都知道!

話說王勃和杜某好久不見,可一見面就要面臨分別。這心情基調自然有些憂傷,特別是杜某,好不容易混入官場,結果卻要背井離鄉離開繁華的長安城去四川做個小縣尉。王勃的心情也好不到哪裡去,官場做官哪那麼容易?

兩個倒黴蛋在長安城外喝著分別酒,喝著喝著,想著想著,不免內心傷感。特別是杜某,初出茅廬,沒經歷、沒閱歷,不知道自己何時才能混出頭,於是借酒澆愁,忍不住滿面淚流。

王勃拉上杜某登上長安城樓,本想帶著朋友往南瞧個究竟,看看杜某要任職的地方長啥樣?結果看到的卻是千里迢迢,風煙渺渺,彷彿看到杜某要去的蜀州渡口旁的激流,大灣小灣的,環境險峻。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寫的就是這個景象,城闕指的就是城樓,也就是我們說的長安城,而“三秦”呢,就是泛指長安城邊上的關中平原,長安城周圍有三秦夾輔著。五津,就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其中有一段有五個渡口。

王勃與杜某比肩站住城樓上,內心悲催,雖然去的是杜某一個人,傷心的卻是兩個人。王勃之所以能夠感同身受,那是因為,他自己也是一個離開家鄉到異地做官的人。自己從山西到長安,杜某從長安到蜀州,不都是“宦遊人”嗎?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宦”指的是出外做官,就像王勃和杜某這樣的人。

在這分別的當口,人心都是肉長的,能不難受嗎?一陣風吹來,吹來的不僅有風沙,吹落的還有杜某的淚水。

牛娃學唐詩︱這個詩人雖奇葩卻有才,一首離別詩,地球人都知道!

眼看著就要淪落到哭哭啼啼娘們的分別狀態了,這個時候,奇葩王勃創造了詩歌奇蹟,他拔腿跳上宇宙之空,大聲向杜某喊話: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正是這兩句詩,創造了古人離別詩的佳句,把離別的憂愁、悲傷一股腦兒扔在角落,向眾人宣誓:“分別又如何?只要在四海之內,還有你這個懂我的知己,哪怕我們一個在天涯,一個在海角,我們的心,也像鄰居一樣的近!”

豪邁,大氣!王勃的這兩句詩一下子就止住了朋友杜某的眼淚。對啊,所以絕不在這分別的岔路口,我們像小兒女似的,讓淚水把手巾都給打溼了!

這首詩,夠豪邁吧,完全把其他詩人的分別詩給秒殺了,就連那詩仙李白都不落俗套,說什麼:“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還是王勃有力量感,對不對?

牛娃學唐詩︱這個詩人雖奇葩卻有才,一首離別詩,地球人都知道!

Tip1:不應該是關中平原來守護長安城嗎?怎麼變成了“城闕輔三秦”呢?

對啦,當然是要用大平原保護小城嘍!“城闕輔三秦”是一個倒裝的句式,正確的表述應該是“三秦輔城闕”。詩人之所以這麼倒裝一下說,是為了和下一句有一個呼應,完整的意思就是“長安城的宮闕都被三秦之地護衛著”。

Tip2:詩人有千里眼嗎?怎麼望到四川呢?

當然望不到啦!“風煙望五津”,是詩人的聯想,五津是指四川境內長江的五個渡口,在這裡泛指四川。詩人用一個“望”字,把相隔千里的兩地連在了一起,更用“風煙”這個詞語,渲染出了離別的氣氛。


(專門寫給孩子看的文史小故事!歡迎訂閱頭條號“牛娃學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