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明白改元是個什麼概念嗎?劉禪就爲此被後世批判

你明白改元是個什麼概念嗎?劉禪就為此被後世批判

國慶到啦,祝大家節日快樂,要好好休息喲。想了想,三國時期能跟國慶節扯上關係的,大概是,改元易號。

改元這事要從漢武帝開始,劉徹是中國第一位使用年號的皇帝。但“建元”、“元朔”等年號是否實際使用過是有爭議的,案《資治通鑑》,公元前122年,劉徹在打獵的時候,收穫了一隻“白麟”,大臣們都覺得祥瑞之兆呀,就設立了年號“元狩”,用以紀念這次狩獵。

案《史記》,此後劉徹還給自己追加了幾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順便提一句這個“白麟”,註解中提及“麟,麋身,牛尾,馬足,五色,圜yuán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鍾呂”,第一反應好像犀牛啊...

“其後三年,有司言元宜以天瑞命,不宜以一二數。一元曰建元,二元以長星曰元光,三元以郊得一角獸曰元狩雲”——《史記·孝武本紀》

此後,皇帝們都會設立自己的年號,而

更改年號,即為改元。到了三國時期,曹操是沒有年號的,生在漢末,死在漢末。劉備只有一個年號,“章武”,只用了三年劉備就去世了。同樣,曹丕也只有一個年號,“黃初”。壽命長的優勢這時候就體現出來了,孫權有6個年號,孫皓足足有8個。

而劉禪則是被抓著噴的,因為他即位改元的時候沒有“逾年”,也就是沒有等到第二年。章武三年四月,劉備去世,五月劉禪就改元建興了。依照慣例,新皇登基第一年是不會改元的,要等到第二年正月才更改成自己的年號。

年號也被看作是帝王正統的標誌,即“奉正朔”。案《禮記·大傳》,有“立權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號,異器械,別衣服,此其所得與民變革者也。”“正朔”,正是一年之始,朔是一月之始,合在一起就是正月初一,也是帝王要表示革舊用新。

因此,《三國志·後主傳》中陳壽就指責劉禪不守禮法,還捎上了諸葛亮,認為他在經學方面沒有教導好劉禪同學。習鑿齒同樣持此觀點,臣子不忍心一年中有兩位君主,劉禪的作為就是不知禮義的典型。

而《三國雜事》為此作了一番解釋,唐庚認為第二年正月行的是即位之禮,適用於那些還沒即位者。李清植、何焯則認為事急從權,劉禪匆匆改元是為了安撫民心,同時應對南中的叛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禮,國君繼體,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三國志·後主傳》

“自漢武帝建元紀年之後,嗣君紹統,必逾年乃改元”——《容齋續筆》

“禮,國君即位逾年而後改元者,緣臣子之心,不忍一年而有二君也。今可謂亟而不知禮矣”——《晉書·五行志》

改元可能出現的情況,有新皇即位,如曹丕的“黃初”。有紀念祥瑞,如孫權的“赤烏”,有紀念時事,還有祈願國運昌盛等。

如有疏漏,還望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