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擊壤這項娛樂活動的歷史有多麼悠久嗎?

你知道擊壤這項娛樂活動的歷史有多麼悠久嗎?

三國時期娛樂活動並不少,樗蒲、彈棋、藏鉤等不再贅述,童戲只提了竹馬與戰陣,今天正好補全:擊壤、跳繩。

擊壤

這項娛樂活動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先秦就有《擊壤歌》。擊壤,即投擲土塊,娛樂用具後來也發展為木塊、磚塊等。《論衡》中還記載了一個小故事,遠在堯帝時期,有個年過50的老翁在道旁玩擊壤,有個旁觀者在一邊感嘆“真好!現在的日子都是堯的恩德呀!”

老翁當場就懟回去了“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鑿井引水,自己種地存糧,跟堯有什麼關係?”因而,這項娛樂活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順便提一句,《論衡》是東漢王充所作,而且王充好喜歡“擊壤而歌”這個典故,在《感虛篇》、《藝增篇》、《刺孟篇》、《自然篇》、《須頌篇》中提了一遍又一遍...

三國時人邯鄲淳所作的《藝經》也提到了擊壤,“擊壤,古戲也”,說明在三國時期同樣流行擊壤之戲,且這一時期的娛樂用具是木塊,還要做成木履的樣子。要玩的時候,先把一塊壤放在3、40步之外,再用手中的另一塊壤去砸,誰先砸中誰贏。

用磚的時候也類似,這就涉及籌碼了,還是遠處擺一塊磚,誰先把這塊磚砸破,誰就可以贏得籌碼。案西晉周處的《風土記》“臘節,童少以為戲,分部如擲博也”可見,在魏晉時期擊壤已經在孩童之間流行開來。

而曹植在《名都篇》中還提了句“連翩擊鞠壤,巧捷惟萬端”同樣提及了擊壤,只是稍有不同的是名為“擊鞠壤”,興許還摻和了蹴鞠...到東晉時期,擊壤又多了一個名字,“鬥族”,這一時期小盆友都已經拿著鐵塊玩上了。

涉及擊壤的詩句上百首,照例放上兩首感受一下:

《堯民擊壤圖》宋鄭思肖

百姓相忘堯帝春,耕田鑿井淡無情。只今正是何年月,日日月從東向生。

《暑退》宋姜特立

歸臣林間十二春,心安日日是良辰。家居佛界清涼國,人住仙宮自在身。

無事入山尋阮客,有時擊壤助堯民。雖無高行追先隱,畢究田園樂亦真。

跳繩

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繩子被應用的很早,比如結繩記事。而漢代就留存有跳繩圖,不過魏晉時期沒找到相關記載,倒是魏晉之後代代都有。如《荊楚歲時記》中記載的“飛百索”,《北史》也有這麼一段記載“遊童戲者,好以兩手持繩,拂地而卻上跳,且唱曰‘高末’。”

小朋友們雙手持繩,繩子拂地人就跳起來,這和如今的跳繩一模一樣,就是少了雙搖、三搖等技巧展現,當然哼著歌跳著繩的也是少見。

突然懷念上學的時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