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今天是我的節日,是所有中國農民的節日,同時也是全體中國人民的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

我華夏五千年積累的農耕文化,今天起恆遠留長。我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農民的辛勤勞作,今天起揮旗激昂。我炎黃子孫在這個碩果累累的季節裡的收穫,今天起福運永昌。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猶記得小時候父親教我識五穀,辨草糧,孩提時起,我就知道“民以食為天,國以民為本”。但隨著社會城市化的發展,時代進步,現如今不少在城市裡居住長大的小朋友們識不得五穀,辨不了禾苗,乃至和我一樣歲數的大人們,你猛然問他,他也不一定能把五穀講全。

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或許我們在某一個領域是天眾奇才,又或許我們具備各種各樣的生活技能,我們同時也弘揚著、歌頌著農耕者的辛勞,糧食的可貴。可若走到田間,我們識都識不得,又談什麼弘揚,談什麼歌頌呢?

今天藉著這個節日依農帶大家走進“稻、黍、稷、麥、菽”從小小的“五穀”看我華夏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

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五穀”是糧食也是文化!作為文化,它舉足輕重,可謂華夏人類文明之起源。人類將野生雜草培育成五穀雜糧,這不能不說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壯舉,五穀孕育了華夏人類文明。同時告訴世人,人類與五穀的不解情緣。

對於“五穀”古代有多種不同說法,最主要的有兩種:一種指稻、黍、稷、麥、菽;另一種指麻、黍、稷、麥、菽。兩者的區別是,前者有稻無麻,後者有麻無稻。古代經濟文化中心在黃河流域,稻的主要產地在南方,而北方種稻有限,所以"五穀"中最初無稻。但麻子雖然可以供食用,但是主要是用它的纖維來織布。谷指的是糧食,前一種說法沒有把麻包括在五穀裡面,也比較合理。

接下來我們瞭解一下“五穀”中的六種作物:

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稻(dào)

稻(dào):

稻去殼,就是大米,我國南方為主要產稻區,北方各省均有栽種。水稻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

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黍(shǔ)

黍(shǔ):

黍去殼,就是黃米,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由於不利於消化,現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為主食了。

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稷(jì)

稷(jì):

又稱粟,生長耐旱,品種繁多,俗稱"粟有五彩",有白、紅、黃、黑、橙、紫各種顏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中國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釀造的。

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麥(mài)

麥(mài):

麥子,世界各地都有栽培。子粒主要制面粉,皮可作飼料,麥稈可用於編織,是我國北方主要的糧食作物。

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菽(shū)

菽(shū):

豆類的總稱,古語云:"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豆類製品也是中國百姓們喜歡的食物之一。

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麻(má)

麻(má):

麻主要是用來農作生產的,他的子可做食用,莖皮,經漚制可以做繩子(麻繩),麻衣,麻紙等,很耐用。去皮後的莖,可以當柴燒,可以蓋房子,有點木質的感覺,目前皮與杆經提煉纖維,可以做宣紙等各種高檔紙。

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五穀”可充飢,能養生,賦文化!依農覺得不管時代怎麼進步,社會怎麼發展,根要記得,源要記得,莫做那“四勤不通,五穀不分”之人。

我只希望在未來某一刻,街上隨意的遇到一個娃娃,他都能眼神裡充滿自豪,心理帶著敬畏的給我講講“五穀”,說說他心裡的農耕文化。

我覺得只有發揚農耕文化,尊重農民、敬畏糧食,是給自己給中國農民最好的節日祝福。

慶豐收識“稻、黍、稷、麥、菽”,莫要“四勤不通,五穀不分”

如果您喜歡有關農業、三農、種植、農村生活等類型的文章,那請關注 我會把我瞭解的、學到的、看到的持續分享給大家。

贅述不詳,歡迎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