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原定1950年1月1日舉行,爲何倉促提前到1949年10月1日?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取得全勝,幾天後,天津、北平相繼解放,平津戰役取得全勝。中央開始討論定都北平,派中共中央社會部副部長李克農等一行13人到北平,為中共中央遷往北平打前站,並通告全國民主人士集中到北平商討建國大計。

隨後,西柏會議正式宣佈:定都北平,批准迅即籌備召集新政協,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開國大典原定1950年1月1日舉行,為何倉促提前到1949年10月1日?

中國共產黨原本打算1950年1月1日宣佈建政的。這個建議得到不少民主人士的贊成。因為1912年01月01日,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政府。雖然不考慮保留中華民國的國號,但是如果能延續中華民國開張的日子,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具有法統上的正當性,全國人民在心理上也更容易接受。

開國大典原定1950年1月1日舉行,為何倉促提前到1949年10月1日?

為了在建國後能得到蘇聯的援助,1949年6月,劉少奇率領代表團秘密訪問蘇聯。他向斯大林談了中共領導人成立新中國的設想,斯大林對大部分設想都贊成,對於1950年才建立新政府表示不妥,他認為國民政府在全國的統治已經瓦解,如不及時成立新政府,會給美國干涉國共內戰提供理由,美國很可能以中國陷入無政府狀態,打著人道主義的旗號而武裝介入。

斯大林建議中國共產黨儘快成立新政府。

開國大典原定1950年1月1日舉行,為何倉促提前到1949年10月1日?

其實,斯大林說的情況也是中共領導人一直擔心的一個風險。當時在寧滬杭三角地帶屯集著解放軍80多萬多軍隊,在平津地區也駐紮了不少部隊,都是擔心美軍登陸介入。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美軍得到國民政府的允許,海軍陸戰隊駐紮在中國青島,作為靠泊休整的的地方。第二年,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政府連續幾次失利,美國政府不得不制定出撤出海軍陸戰隊的緊急計劃。

開國大典原定1950年1月1日舉行,為何倉促提前到1949年10月1日?

上海、天津、塘沽等地的海軍陸戰隊陸續撤離,但由於青島的重要戰略地位,美國在青島的駐軍反而有所增加。如果美軍直接干涉國共內戰,那麼打敗蔣介石的時間表肯定要大大推後。

1948年,解放軍山東兵團發動春季攻勢,國民黨政府屢戰屢敗,完全解放了山東,青島的成為一座孤島,美軍這時才決定撤離。中共領導人得知這一消息,非常興奮,終於可以確定美軍不太可能介入中國內戰。

開國大典原定1950年1月1日舉行,為何倉促提前到1949年10月1日?

在眾多民主黨派人士商討後,決定把開國大典的日期定在10月01日。當時也有不少人反對,以10月北京多秋雨為由。後來,果然有相當多的國慶是在雨中進行的。

至於選擇下午3點,主要是出於防止敵機長途奔襲的考慮。開國大典很可能會遭到國民黨的飛機轟炸,國民黨飛機最靠近北京的起飛地點是浙江舟山群島,只需要三個小時就能到達北京。但國民黨的飛機夜間飛行能力很差,下午三點鐘以後就不太可能來轟炸,如果這個時候起飛,返回時已經天黑,就飛不回去了。

開國大典原定1950年1月1日舉行,為何倉促提前到1949年10月1日?

但是為了以防萬一,解放軍在北京周圍部署高射炮部隊防衛。蔣介石對於轟炸開國大典已經計劃過,當他得知開國大典的具體時間時,放棄了這一計劃,他知道即使轟炸成功,也阻擋不了共產黨的勝利,還可能誤炸到老百姓,使自己更加不得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