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沒有愛國,只有忠君,這是爲啥?

愛國這個詞,我們很熟悉,但古代中國人對國家的看法和我們今天很不一樣,古人理解的國家就是皇帝家開的一家店鋪,國家的主人只有一個,那就是皇帝,官員們是給皇帝打工的。

中國古代沒有愛國,只有忠君,這是為啥?

老百姓是國家這家店鋪的顧客,國家給老百姓提供一些服務,比如捉拿盜賊,抵禦外族的入侵,治理氾濫的河流和救災賑災等,作為交換,老百姓向國家交稅。

我們會發現,古代愛國的人基本上都是當官的,比如著名的愛國人士屈原、岳飛、文天祥等,都當了大官,普通老百姓幾乎沒有愛國的,因為犯不著去愛別人家的店鋪。我們今天的國家並不是古代那種意思,愛國的意思也相應發生改變。

中國古代沒有愛國,只有忠君,這是為啥?

今天的愛國主義思想是從西方國家傳入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與西方人接觸,他們開始接觸到西方國家的思想文化,愛國思想在中國慢慢地傳播,但這是一個緩慢的過程,當時只有很少的人瞭解和接受。

1860年,英法聯軍燒殺搶掠,火燒圓明園,對中國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過。聯軍撤退後,中國的老百姓來到了圓明園,他們來這裡幹什麼呢?救火?救人?都不是。人們爭先恐後地把建築材料搬回家,蒐羅被聯軍遺漏的寶物,他們做這個事情沒有一點心理負擔,因為他們連國家這個概念都沒有,更不知道有愛國這回事兒。

中國古代沒有愛國,只有忠君,這是為啥?

愛國主義思想在中國普及,最大的推動因素是日軍侵華。

1937年,面對日軍大舉進攻,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說“中日戰事一開,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號召全國團結起來抵禦外敵。

在古代,一旦外敵入侵,統治者往往最擔心的是引發內亂,從來不敢號召全國抵抗。蔣介石雖然談話是這樣說,實際上他也是有所保留,害怕民眾完全組織起來,不聽從政府命令。但畢竟,這已經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中國古代沒有愛國,只有忠君,這是為啥?

共產黨在喚醒民眾愛國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大部分中國人逐漸意識到,抵抗日本侵略是所有中國人的責任,當漢奸是一種恥辱。

居住在國外的華僑華人,表現出的愛國熱情非常強烈和可貴。他們長期漂泊海外,備受外國人蔑視,反而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國家強大對個人的重要性。他們以各種方式支援祖國的抗戰,捐錢捐物,很多人甚至放棄外國國籍,回到國內參軍參戰。

中國古代沒有愛國,只有忠君,這是為啥?

日軍一步步陷入了全民抗戰的泥沼中。正是因為眾多不懼生死保家衛國的中國人頑強抗爭,才換來了抗戰的最終勝利。

就這樣,中國人民在苦難中相互扶持,逐漸建立起了國家的觀念,愛國主義思想在人們心中確立下來。如果中國人仍然意識不到自己是中國人,即使抗戰勝利了,中國也很容易陷入四分五裂,不可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今天愛國主義思想仍然需要強調,還有不少人愛國意識模糊。假如中國再次面臨外敵入侵,有多少人會當漢奸呢?這不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