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跌落神壇」之後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靴子終於落地。

近日,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發佈公告稱,按照金融賬戶涉稅信息自動交換(AEOI)標準,該機構已在9月底首次與外國稅務機關交換金融賬戶信息。

這意味著,自2014年簽署AEOI以來,瑞士以嚴格的客戶信息保密制度而吸引全球客戶的銀行業發展模式走向終結。

一場“逃離”瑞士的潮流早已掀起。根據畢馬威統計數據,瑞士私人銀行數量從2005年的179家下降至112家,而整個行業的淨利潤自2010年以來下降12%。《金融時報》報道,包括美林、摩根士丹利和顧資在內的大型外資銀行,均對在瑞運營機構進行了清理。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在公認的歐洲金融中心之一蘇黎世,隨著金融科技作為全新增長極不斷髮展,以及英國脫歐後外部環境的變化,金融行業出現更多不確定性——在今年發佈的兩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3)中,蘇黎世的排名在下降7位後,再次上升7位。

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地區)參與AEOI,幾乎囊括大部分所謂的“避稅天堂”。而更多來自各國內部的具體措施,還在推動這場“風暴”在全球範圍內擴大。如今,“跌落神壇”的蘇黎世,要如何參與新一輪競爭?

1

“天堂”不再

這場席捲銀行業的風暴已醞釀十年有餘。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對瑞士早有微詞的美國拉開對瑞士銀行的“制裁”。當年,美國指控UBS(瑞銀集團)幫助美國客戶逃稅,並對其處以高達7.8億美元的罰款。從那時起,包括瑞士信貸集團、蘇黎世銀行等在內的80餘家機構,均被美國列入目標名單當中,瑞士銀行共支付罰款高達60億美元。

美國的“憤怒”事出有因。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加布裡埃爾·祖克曼(Gabriel Zucman)2015年出版的《國家的隱藏財富》一書指出:

美國跨國公司在海外利潤中,超過一半都流入“避稅天堂”,這部分財富佔美國企業利潤的20%,背後是每年1300億美元的企業所得稅。

據粗略統計,在全球範圍內,以此方式實現避稅的財產規模甚至達到8000億美元,相當於全球個人金融財富的8%。

被廣泛認為管理著全球近1/4財富的瑞士,正是這些“避稅天堂”中的佼佼者。為何資本對瑞士趨之若鶩?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其嚴格的銀行信息保密制度。

上世紀30年代,面對一波銀行破產潮,瑞士政府決定加強對銀行業的介入,並首次將信息保密納入法律框架,期望以此推動行業重振。事實證明,策略是成功的:二戰期間,借保護財產進行宣傳,瑞士銀行業成功吸引來自英美大客戶,並實現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第一輪快速發展。到2004年,金融業在瑞士GDP中佔比已升至11%。

但這種發展模式背後,還衍生出一條完整的隱匿財產避稅的產業鏈條。祖克曼發現,在瑞士,有60%的外國銀行賬戶,通過消除信息的空殼公司,在英屬維爾京群島、開曼群島、列支敦士登、盧森堡、百慕大、澤西島等不徵稅的國家或地區註冊基金或信託,實現匿名避稅。這些事務在瑞士銀行中只需幾百美金就能迅速辦妥。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希望治理這個灰色生意的聲音在多個國家漸起。在美國採取舉措後,包括德國、法國在內的大量歐洲國家也開始響應。2014年,由這些國家組成的經合組織(OECD)發佈AEOI標準,瑞士作為首批47個國家之一簽署該標準。

今年9月,瑞士同歐盟國家與澳大利亞、加拿大、格恩西島、冰島、英屬馬恩島、日本、澤西島、挪威和韓國等9個非歐盟國家和地區首次交換金融賬戶信息,正是此前簽署行動的具體落地。

但這只是開始。據瑞士聯邦稅務管理局公告,到2019年,在合作國家滿足保密性和數據安全標準的前提下,瑞士銀行業數據共享方將擴展至80多個國家和地區。瑞士的“避稅天堂”地位,似乎即將不再。

2

如何自救?

負面效應已在瑞士擴散開來。根據畢馬威統計數據,瑞士私人銀行數量已從2005年的179家降至112家,而整個行業的淨利潤自2010年以來下降了12%。

數據保密制度的消解,正是瑞士銀行業元氣大傷的重要原因之一,這集中體現在離岸財富管理上。根據彭博社的數據,到2015年,瑞士管理的離岸財富佔全球份額已被亞洲對手反超,從2006年最高點的50%下降到25%左右。

金融業的急劇萎縮讓瑞士銀行從業者人人自危。在今年初發布的第2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蘇黎世排名由第9名下降至第16名。

在蘇黎世從事理財顧問的Gábor Komáromi認為,儘管大公司還可能有未來,但最好的時代已經過去;而更多小公司則將遭受更多不確定性帶來的問題。畢馬威蘇黎世金融諮詢部主管Christian Hintermann預測,在現存的約60到70家表現較差的銀行中,將有一半在近期消失。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如何應對可能失去的優勢,走出金融業困境,是瑞士現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10月10日,瑞士聯邦最高法院裁定,銀行保密法將不適用於約束瑞士銀行境外分支機構人員,終結了瑞士在此問題上長達14年的辯論。儘管如此,瑞士銀行仍在更多國家的訴訟中尋求保留保密措施的可能。

瑞士銀行家協會(SBA)公共關係負責人沃納曾表示,儘管簽訂AEOI,“瑞士在打擊洗錢等方面,有非常嚴格的法律保護將保持不變,同時瑞士銀行法所規定的對銀行客戶保密的總條款也不會發生變化”。

但蘇黎世已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以挽救對金融公司減弱的吸引力。

近年來,瑞士多次放寬對金融科技創新企業的監管措施,這也讓蘇黎世在區塊鏈與金融科技領域中有了更多發展空間。傳統大型銀行也希望加入其中,謀求轉變。2016年,瑞士信貸集團與UBS聯合瑞士通訊集團、連鎖商店企業Migros投資3900美元,在蘇黎世聯合開展了一個以金融科技為主的孵化項目。《金融時報》撰文認為,該舉措的目的是解決蘇黎世在吸引創新企業方面的弱勢,推動蘇黎世成為歐洲金融科技中心。

據瑞士盧塞恩應用科學與藝術大學去年對27個商業中心的一項分析,金融科技領域,蘇黎世的排名僅次於新加坡。

3

突圍機會

事實上,對於蘇黎世而言,情況還有更多轉圜餘地。在9月出爐的最新一份“全球金融中心指數”中,蘇黎世的排名再次迴歸到第9名。報告分析,情況轉好得益於英國脫歐後為歐洲其他金融中心帶來的機會。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路透社一項調查顯示,在英國脫歐影響下,位於倫敦的金融機構預計將轉移及新建的崗位多達5000餘個。花旗銀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集團等金融機構紛紛表態,將向外轉移業務,甚至重新定位歐洲業務總部。

歐洲國家嗅到變化的跡象,紛紛拿出攻勢,勢在打造下一個倫敦。今年7月,法國總理菲利普承諾,將放寬金融監管,與其對應的是,巴黎宣佈將破例興建7棟摩天大樓,提供更多辦公空間。而來自盧森堡、法蘭克福和都柏林等城市的代表湧入倫敦,不停召開宣講會,向當地金融公司介紹落戶優勢。

蘇黎世也是其中一員。瑞士最大私人銀行之一,Julius Baer的首席執行官Boris Collardi認為,作為非歐盟成員,瑞士能與脫歐後的英國有更多在銀行業上的合作。而隨著AEOI簽訂讓瑞士銀行可能面臨的客戶洗牌,蘇黎世銀行可以接收更多來自倫敦的客戶。

而在UBS集團董事總經理Andreas Kubli看來,在歐洲金融中心可能迎來全新格局之時,蘇黎世有機會通過打造自身優勢突圍。“因為整體情況尚不明朗,蘇黎世應該培養更多初創企業,成為歐洲的金融科技之都。”

文字│楊棄非

苏黎世,“跌落神坛”之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