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布會,解讀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

10月1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召開《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0年)》新聞發佈會,就相關政策進行信息發佈和解讀。

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佈會,解讀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

醫藥健康產業作為北京市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之一,承載併發揮著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的重要作用。日前,北京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0年)》,進一步促進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推出了加快構建產學研醫協同創新體系等方面的系列舉措。


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發佈會,解讀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

發佈會上,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許強介紹了《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0年)》實施背景及主要內容,並回答記者提問。

許強表示,當前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進步,已成為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重要領域。面對國內外重大發展機遇和挑戰,北京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中央關於疏解非首都功能,聚焦四個中心的總體戰略部署,堅持以減量為特徵的首都高質量發展戰略,以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為牽引,結合我市資源稟賦特點,去年底發佈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高精尖產業指導意見”,提出了醫藥健康產業等十個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

為落實指導意見,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今年初開始率先啟動編制醫藥健康協同創新三年行動計劃,依託北京市醫藥健康科技資源與產業發展優勢,聚焦解決突出問題,半年多來,堅持問題導向、需求牽引,深入圍繞企業、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園區等產業鏈不同主體,開展專題調研,廣泛聽取意見建議,凝練問題,專題研究,提出對策建議,最終形成20條有力措施,旨在推動我市醫藥健康產業高質量快速發展,提高市民醫藥健康保障水平。

許強介紹,《行動計劃》重點圍繞創新轉化、醫藥協同、產業發展、營商環境等四個方面,提出了20條重點任務。第一方面,加強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提升創新能力;第二方面,提高臨床研究水平,發揮溢出效應;第三方面,聚焦培育重點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第四方面,完善產業發展要素,優化營商環境。

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許強表示,行動計劃強調要發揮北京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優勢,特別是高校、院所、創新型企業的優勢。發揮北京在基礎研究方面的優勢,特別是通過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促進更高水平的團隊、人才的集聚,促進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藥品臨床研究這方面的黏度。加強在高校院所集中區域周邊佈局新建一批專業孵化器和加速器,使基礎研究能夠很好地和社會的資本和創新企業更好融合。支持高校院所建設專業化平臺。北京成立了300億規模的科技創新基金,存續期15年,正好和醫藥領域研發特點相吻合,通過基金的方式來支持醫藥健康領域原始創新。

發佈會上,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雷海潮介紹了北京市提升臨床機構創新水平,促進醫藥協同創新的有關舉措。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中關村管委會等單位有關負責人出席發佈會並回答媒體關心的問題。

小編現在為您帶來《北京市加快醫藥健康協同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0年)》亮點內容~

1、出臺背景

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具有突破性、顛覆性、引領性等全球科技創新發展態勢的顯著特徵,已成為世界各強國競相佈局搶佔發展戰略制高點的重要領域。同時,隨著人工智能、5G技術、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有力助推了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創新發展,為醫藥健康產業爆發式增長帶來了新的機遇。

近年來,國家出臺《關於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政策,推進產業快速發展。各地紛紛在該領域競相佈局,依託優勢資源和產業特色,制定有力政策,優化營商環境。

“十三五”以來,北京醫藥健康產業規模增速逐漸回升,2017年產業規模達1630.8億元,同比增長13.0%。醫藥健康產業已成為符合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目標定位,具備“高精尖”特徵,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

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印發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發展高精尖產業指導意見”,提出了醫藥健康產業等十個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為企業的創新發展亮出“信號燈”。為落實“指導意見”,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今年初開始率先啟動編制醫藥健康協同創新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指導意見”落地的實施路徑。

2、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行動計劃》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堅持問題導向、注重原始創新、加強協同轉化,促進高端發展”為基本原則,明確了未來3年產業發展的目標,到2020年,原始創新能力繼續保持全國領先,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更加健全;醫療資源溢出效應顯著增強;產學研醫協同創新體系初步形成;產業規模進一步壯大,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500億元。

3、重點任務

圍繞原始創新和成果轉化、醫療資源溢出、提升企業競爭力、優化營商環境四個方面部署20條重點任務:

(一)加強基礎研究和成果轉化,提升創新能力。

加大重點領域支持力度。在部分前沿領域,建設新型研發機構,佈局建設一批大科學裝置,支撐原始創新成果培育。制定北京醫藥健康協同創新發展重點方向目錄,重點支持幹細胞與再生醫學、腦科學與類腦、結構生物學等前沿方向,促進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以及醫藥健康與人工智能、大數據技術融合新興業態等領域發展。

加強專業孵化能力建設。在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等園區試點建設專業孵化器;在高校院所、醫療機構集中區周邊推廣新建專業孵化器;提升現有孵化器專業孵化能力。

加快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提升建設。設立戰略指導委員會,優化提升中關村生命科學園一、二期服務功能, 啟動三期規劃建設,引進國際化園區管理服務團隊,完善專業服務體系。

(二)提高臨床研究水平,發揮溢出效應。

提高臨床研究與試驗水平。加快建設國家及北京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支持三級醫療機構設立研究型病房、藥物臨床試驗機構以多種合作方式建立臨床試驗協同網絡、試點建設獨立的臨床試驗醫院等舉措。

優化醫療機構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將臨床試驗和成果轉化作為醫療機構績效評價和人員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出臺醫療機構鼓勵科技創新和成果轉移轉化實施細則;保障承擔臨床試驗任務的醫療機構科研用地等舉措。

引導醫療機構加快成果轉化。協同醫療機構、企業,探索建立醫藥健康協同創新研究院,支撐臨床機構成果轉化;探索成立醫藥健康創新和轉化基金等舉措。

促進醫療健康數據共建共享。建設全市統一、開放、共享的生物樣本庫、健康大數據中心和數字化臨床研究網絡等舉措。

(三)聚焦培育重點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

強化重點企業統籌服務。加強對重點企業的跟蹤服務,部門聯動,對企業在研發、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採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的方式及時解決。

推動研發型企業創新發展。研究建立創新品種審批綠色通道,協調加快臨床試驗;品種成熟後,支持建設高端產品生產線,實現在京落地轉化和規模化生產。

支持生產型企業做強做大。加大對企業生產線改造升級、上市品種規模擴大、重點品種二次開發、國際市場拓展、上市融資和併購重組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加強第三方研發和生產服務。為平臺的技術標準國際化認證提供配套支持,對於建設國際標準的研發和生產服務平臺提供資金、土地、廠房等配套條件保障。

加快建立生產及專業服務平臺。在海淀、昌平區建設千升規模的生物藥中試服務平臺、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生物藥10萬升代工生產服務平臺。

支持跨國公司在京發展。積極對接全球頂尖醫藥健康跨國公司,支持其在京建設總部和研發中心。

推動中醫藥產業創新發展。依託本市中醫藥領域高校院所,促進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融合。發揮龍頭企業創新引領作用,加強中藥新藥研發、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

(四)完善產業發展要素,優化營商環境

推進產業集聚發展。醫藥健康產業列為主導產業的相關區要儘快制定產業發展戰略規劃,明確新增空間,加快產業佈局。北部海淀區和昌平區要聚焦發揮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方面的科研優勢;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大興區,新增空間優先用於發展醫藥健康產業,進一步提升高端製造聚集優勢。

優化園區服務體系。加強我市專業園區評估,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提升服務能力。研發類園區要加強軟環境建設,製造類園區要合理佈局產業空間,加快“騰籠換鳥”。

鼓勵採購應用創新產品。研究制定醫藥健康創新產品評價篩選標準和認定程序,形成醫藥健康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服務)目錄,鼓勵市屬醫療機構採購應用目錄中產品。

優化新增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管理方式。加快制定本市公立醫療機構新增醫療服務項目價格管理實施細則,探索實行動態管理等舉措。

加快落實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按照國務院相關要求,從審評審批、監督管理等方面加快制定實施方案。

加大創新激勵。對年主營業務收入首次達到一定規模、重大創新品種國內首先獲批上市或在歐美國家獲批上市、仿製藥通過一致性評價的企業,相關區給予相應激勵。

4、保障措施

為了保障上述重點任務得到有效落實,“行動計劃”從四個方面構建組織實施保障體系。

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建立市領導牽頭的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本市醫藥健康協同創新工作;

二是狠抓任務落實,市有關部門、相關區政府將結合實際,按照“行動計劃”責任分工同步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細化落實方案;

三是強化人才支撐,遴選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頂尖人才和團隊,通過專項給予持續穩定支持;

四是做好資金保障,發揮財政資金和社會資本的統籌聯動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