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大學」

古代的“大學”

若我們溯流而上,縱向考察中國古代社會的教育,我們會發現,其雖沒有大學之形,但卻有大學之實。文獻記載,在中國“五帝”時代,“大學”一詞已經用來指較高等級的學校。凝聚和遺存幾千年來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學》開宗明義道出了大學的理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明德”是指通過教育發揚人性中本來的善,培養健全的人格;清“親民”是指通過教與學的統一,達到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更新民眾,改良社會風氣;“止於至善”則是指教育的終極目標,即通過教育,使整個社會達到古之謂“至善”的理想境界。

西漢時,漢武帝根據大儒董仲舒之請,創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為當時的最高學府,其太學生在東漢臻極盛時,達3萬人。從漢代的太學,到隋朝、魏晉、明、清的國子學(國子監),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意義上的大學,都是當時的最高學府。直到宋代書院的出現,標誌著中國的民間高等學校誕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