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国家的农业,在干旱、台风、海啸中搞的风生水起

第266篇推文 正文:1477字 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前年由于厄尔尼诺导致干旱,去年遭受7.0级地震引发海啸,今年又受到台风山竹侵袭。

400年的殖民历史,更让菲律宾无法彻底地进行土地改革,80%的土地集中在大地主手里,由小农、佃农耕作。


这国家的农业,在干旱、台风、海啸中搞的风生水起


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农业产值占菲律宾全国GDP的20%,40%的劳动力依靠农业为生。

如何做到的?

1

天无绝人之路

植物的生存能力,远比人们想象的厉害。

菲律宾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样的高温多雨湿度大,但一万年的演变让有些作物,早已适应了这样的天气。

水稻、玉米、椰子,虽然附加值低,但不易腐烂的特性,让其成为小农的最爱。


这国家的农业,在干旱、台风、海啸中搞的风生水起


热带水果附加值高,但易腐烂,采摘后必须及时制成罐头、冷藏或密封,这需要极大的资本投入。

不过还好,这里并不是颗粒无收的不毛之地。

能生产水稻、玉米、椰子、甘蔗、香蕉、菠萝、芒果等农产品,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这些农产品创收。


这国家的农业,在干旱、台风、海啸中搞的风生水起


2

外向型农业

海洋虽然带来了海啸和台风,也给菲律宾带来了搞进出口贸易的地理优势。

水稻、玉米等低附加值农产品的生产,保障了本国的粮食安全。


这国家的农业,在干旱、台风、海啸中搞的风生水起


香蕉、菠萝、芒果、木瓜、椰子等热带水果,则成了出口创汇的主力军,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中国市场。看到有搞头,愈来愈多的大型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干脆在菲律宾的MIndanao、Palawan雇佣劳工,搞起了热带水果种植。


这国家的农业,在干旱、台风、海啸中搞的风生水起


蔬菜和一些不适宜当地气候的寒带水果,则通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进口。

外向型的发展,为菲律宾带来不少先进的农业技术。

也让其忘记了善用热带雨林中肥沃土壤中的腐殖质,转而选择了石油农业。

这造成其全国几乎没有原药生产,需要进口大量的农药化肥,自产的化肥占总用量的35%,进口量占到了65%。

菲律宾不是个例,很多国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印度,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尿素和磷铵进口国。


这国家的农业,在干旱、台风、海啸中搞的风生水起


这对于咱们却是一件好事,随着“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地不断发展,我国现已成为最大的化肥出口国,印度、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斯里兰卡等国50%的肥料,都是从我国进口的。

3

丰富的渔业资源

临海可能种不出沙棘、仙人掌果,但有个好处——渔业资源丰富。

除了捕捞、沿岸池塘养殖、网箱、网围外,海洋都市渔业令人羡慕。出门就能捕鱼,就在各群岛水域间进行作业,当天往返,能捕到小沙丁鱼、羽鳃鲐、鳀鱼、圆鲹、梅鲷、圆腹鲱等小型中上层鱼;遮目鱼、剑鱼、旗鱼、大魣等大型中上层鱼类;以及鲾科、金线鱼科等底层鱼类以及虾类。


这国家的农业,在干旱、台风、海啸中搞的风生水起


所捕的渔获不少用于盐制或干制,有的用来制鱼露,也有一小部分熏制。

可惜无动力渔船和传统的捕捞方式,让大家觉得不过瘾,生产效率太低了,赚钱太慢了!

于是,珊瑚礁区域被炸药捕鱼的给炸穿了,向海洋水域输送养分的红树林也被砍了。

看来相比于天灾,人类自己造成的灾害,也不遑多让。

于是,政府设置了人工鱼礁,划定渔业禁捕区,红树林带植林,开展渔业调查研究,在离岸15公里以内海洋水域作业和在市政府管理范围内的内陆水域作业的渔船,有了吨位限制,以求都市渔业的生态资源得到良好的保护。


这国家的农业,在干旱、台风、海啸中搞的风生水起


如何面对天灾,动植物其实比咱们更有发言权。

栖身珊瑚礁,可以躲避湍急的洋流,这是有了一个家。

海边的红树林,提供的养分,是鱼类的一条财路。

毁了家,断了财路,还要求鱼类长得好、长得壮,能应对极端天气,这不搞笑么?

环境被大肆破坏之后,只有靠农业保险这种金融工具来分摊损失。

农业保险确实有一定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合理利用那些在极端天气下,依旧生存繁衍了成千上万年的自然资源。

投入补贴生产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突出热带水果的生产优势,善用自然馈赠的渔业资源,我想这大概就是菲律宾农业的生存之道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