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隨談13|故意延遲滿足孩子,就是在培養TA的自控力?《棉花糖實驗》讀書筆記(一)

很多家長看了有關棉花糖實驗介紹後,開始接觸到延遲滿足的概念,開始重視發展孩子的自控力。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主持的棉花糖實驗以及數十年的後續研究告訴我們,生命中早期的自控力對於之後的人生會如何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特別是看到,那些在棉花糖實驗裡能夠堅持更長時間的孩子在過了數年成長後,在青少年階段,學習成績更好、競爭力更強;在成人以後,擁有更高的教育水平和社交能力;在中年階段的大腦掃描中:前額葉皮層更加活躍。

你會更加迫切地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使其走向輝煌的未來。但問題是,延遲滿足孩子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嗎?自控力到底會在什麼時候起作用?自控力為什麼會起作用?自控力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升嗎?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才有益於孩子自控力的發展?

開卷有益,我建議你帶著這些問題去翻閱《棉花糖實驗》一書,聽米歇爾教授講述實驗研究的思路與細節,特別是轟動性的結論背後對兒童教育的深刻思考。

於我而言,這本書給我的衝擊是,培養孩子的自控力,不僅僅要關注如何抵制誘惑這種認知技術層面的事情,更要關注孩子運用自控力的動機。說到底,是價值觀在設定人生方向和目標,在驅動我們的自控力在起作用。我們家長若能以培養孩子自控力為切入點,完善自己的育兒之道、育兒之術,便離掌握決定孩子未來的奧秘又近了步。

我將分幾期分享讀書筆記,本期是第一篇,核心觀點是:自控力起作用的前提是,這是孩子的自發行為,別讓你的控制慾毀了孩子的自主性。

育儿随谈13|故意延迟满足孩子,就是在培养TA的自控力?《棉花糖实验》读书笔记(一)

2

要想自控力起作用

得是孩子自發行為

著名歷史學家吳思在接受騰訊思享會採訪時曾說:“概念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基本工具,沒概念你就沒法說話,沒法交流,而概念不清通常就意味著思維不清,表述不清,理解不夠深。”

為了便於後續的深入溝通,我認為有必要花點時間聊聊什麼是自控力、什麼是延遲滿足能力。(書中有時會用意志力、有時會用自控力,譯者特別備註了本書中這兩詞的意思相同)。

棉花糖實驗中明確定義了“延遲滿足能力”的含義:為了獲得將來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動延遲或放棄眼前較小的利益。

我理解,在棉花糖實驗的語境中,自控力,就是為了追求未來目標而抵禦眼前誘惑的能力,延遲滿足就是自控力起作用的表現。

跳出實驗的語境談自控力,可以參考凱利·麥格尼格爾博士(Kelly McGonigal, Ph.D.)給出的定義:駕馭“我要做”“我不要”“我想要”這種三種力量的能力。

可見,“自控力”的概念裡有個關鍵信息,就是自發性:自控力起作用的前提是,這是孩子的自發行為

故意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並不是在培養孩子的自控力,而是在用你的控制慾打擊孩子的自主性。如果你仍然想當然的認為,凡事得跟孩子談點條件,才去滿足孩子,有助於培養自控力的話,那你得看看這個研究:

1976年,米勒和蕾切爾(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組發表論文指出:當孩子覺得“自己在掌控著延遲的過程”(即他可以隨時停止延遲),那麼他主動延遲的時間會更長;相反,如果孩子發現“外人在控制延遲”(即自己是被動的),那麼他的延遲時間會大幅縮短。

最新的神經科學研究對此的解釋是:被動感,會激活憤怒情緒系統(先天的本能情緒之一),進而干擾了自控能力。

你是不是也遇到過類似情況?4歲多的孩子提出想吃糖,你說不行。孩子跟你談條件,但是你還是堅持說不行。孩子跟你軟磨硬泡,但是你還是說不行。因為你堅定的認為,不能立即滿足孩子的需求,得談點條件才能答應他。

結果呢?孩子被激怒了,乾脆不問你了,自己偷偷去吃。你覺得很挫敗,給孩子貼標籤,搬出別人家的孩子來教育一番,你發洩了一通,和孩子什麼共識都沒達成,開啟一番無效的溝通。下一次還是老樣子,你開始沮喪自己的孩子自控力怎麼這麼差,陷入負面情緒漩渦......

其實,孩子想吃糖的需求原本是合理的,很多時間家長步步相逼不僅僅是因為吃糖果對牙齒不好,而是有種控制慾在做怪——我認為不好的事,孩子你就不能做,我就是讓你晚點滿足,學會等待。

冷靜一下,能不能試著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我為什麼要抵制眼前的誘惑?我抵制了眼前的誘惑會有什麼結果?

一旦你學會放下家長的姿態,真正地想幫助孩子去控制吃糖的衝動,你就會想到,你能做的就是激發孩子自己去抵制誘惑的主動性。

育儿随谈13|故意延迟满足孩子,就是在培养TA的自控力?《棉花糖实验》读书笔记(一)

3

怎麼激活孩子的自控力?

首先,寶寶得已經到了可以抵制眼前誘惑的年齡了。

在棉花糖實驗中,大多數不滿4歲的孩子都不能延遲滿足自己的需求。 面對棉花糖這樣的誘惑時,他們會在30秒內就按鈴,或是一點點地吃掉棉花糖。 這是因為此時他們的冷認知系統還沒有充分發育,相比之下,在某些研究中,60%的12歲孩子都能等待長達25分鐘——一個人坐在空空如也的小房間只面對著幾塊餅乾和一個按鈴,忍耐 25分鐘已經是很大的突破了。

其次,引導孩子“看到”選擇對未來結果的影響。你可以跟娃開啟“如果現在不吃糖果,我可以......”的聊天模式,比如,“可以吃到更健康的水果(寶寶最愛吃的某種水果);可以跟小夥伴多玩會......”

通過這種方式來啟動孩子大腦的冷系統,幫助他剋制熱系統的衝動,而不是一步步直接否定,給他的熱系統加油助威,使他更加想吃糖。

再退一步講,如果孩子還是堅持現在就想吃糖果,但是你還是堅持不想讓他吃,那就講講棉花糖故事吧,學學其它小夥伴是怎麼抵制棉花糖的誘惑,問問孩子想到怎麼做,可以不想吃糖果。看看孩子的反應再想其它策略。

育儿随谈13|故意延迟满足孩子,就是在培养TA的自控力?《棉花糖实验》读书笔记(一)

在棉花糖實驗中,成功延遲滿足的孩子主要運用的三大策略:分心策略、 抽象化策略、 冷靜聚焦策略。

分心策略: 實驗中,孩子用手矇住眼睛,或者是完全將頭轉向別的地方以避免看到獎勵物; 或者把按鈴和盤子往外推, 使之儘量遠離自己, 甚至把盤子推到了桌子邊緣。 最後一招 是閉上眼睛試圖去睡覺。

抽象化策略

:實驗中,給孩子看獎勵物的圖片而不是真實的獎勵物,等待會變得容易許多。 當然,圖片必須和真實的獎勵物一致。

冷靜聚焦策略: 更加關注獎勵物抽象、認知性、信息性方面的特徵( 它是圓的、 白的、軟的、小的), 比如提示孩子們將棉花糖想象成圓形的雲朵。

如果,孩子還是想吃糖果,那再玩個心機小遊戲——玩找糖果遊戲,讓吃糖果前的過程變得有趣點。

你來藏糖果,他來找。如果在限定時間內找到了,他就可以吃;如果限定時間內沒找到,就繼續玩。

我的實踐經驗表明,大多數情況下,這麼一輪走來下,孩子玩著玩著就忘記要去吃糖了~如果你要徹底解決吃糖這個事,你得做好打持久戰,給孩子長期洗腦,建立健康飲食的概念~

寫到這已經2540個字了,下面是你們留言、點贊、轉發、打賞的時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