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內部兩大集團的決戰,元朝軍隊爲何打了40多年?

FCG馮春光


忽必烈自稱大汗的時間是1260年,建立元朝的時間是1271年,滅亡窩闊臺汗國,基本結束與其他蒙古汗國征戰,並獲得各大汗國認可的時間是1309年。這一樣一算起來,元朝軍隊確實與其他蒙古汗國打了四五十年的時間。

這個過程很長很煎熬,忽必烈直到死(忽必烈去世於1294年),都沒有看到元朝與其他蒙古汗國關係正常起來。

(忽必烈像)

不過,之所以出現這種狀況,其實還是忽必烈自己造成的。

蒙哥大汗戰死在南宋四川釣魚城後,在蒙古監國的阿里不哥就不斷派人來聯絡忽必烈,讓他回國參加商討選大汗的事宜。但是忽必烈並沒有回去。他擔心有兩點:一是擔心回去後,就被阿里不哥給扣留。二是擔心回去參加推選,自己並沒有把握被推選為大汗。

忽必烈不會去,乾脆自己找了些人召開忽裡臺會議,並宣佈當上蒙古帝國的大汗。

這件事,不但讓阿里不哥很不滿,也讓蒙古本土的很多宗王不滿。當時基本上除了他的兄弟旭烈兀支持他外,沒有人支持他。

於是,阿里不哥隨即也召開了忽裡臺會議。出席阿里不哥舉行的忽裡臺會議的,差不多包括蒙古的所有老牌宗王:一是朮赤的孫子忽裡迷失和合刺察兒;二是察合臺的兒媳兀魯忽乃(她丈夫哈剌旭烈已死,她是實際統治者)、察合臺的孫子阿魯忽;三是窩闊臺的孫子爾赤(合丹的兒子)、海都(合失的兒子);四是蒙哥大汗的兒子阿速臺、玉龍答失;五是成吉思汗的兄弟帖木格的兩個重孫子。這個陣容非常強大,阿里不哥在會上被推舉為大汗。

可以說,阿里不哥被推舉為大汗,非常具有說服力。

(攻打阿里不哥)

忽必烈當然不幹了,於是提兵攻打阿里不哥。

忽必烈之所以敢率先自封大汗,最大的底氣就是他兵強馬壯,實力強勁。阿里不哥當然打不贏,所以這個仗打了四年後,1264年,阿里不哥向忽必烈投降。1266年,阿里不哥暴卒。

忽必烈雖然戰勝了阿里不哥,但是並沒有贏得蒙古其他宗王的支持。大家都各自為政,不承認忽必烈大汗之位,也不去朝見忽必烈。

忽必烈當時正在著手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發動對南宋的戰爭。這場戰爭,一直打到1279年,崖山之戰後,忽必烈的元朝,才吞併南宋,實現了統一。

不過,忽必烈雖然把精力幾乎都放在南方戰事上,但是他也沒有放棄瓦解那些不服從他的蒙古宗王。他先是準備搞亂察合臺汗國,把一個親附於他的察合臺的重孫子八剌放回察合臺汗國內,幫助他奪取察合臺汗國的汗位。

不過,八剌回國奪位後,就叛變了忽必烈,與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聯合起來,反對忽必烈。在這個過程中,察合臺汗國的海都漸漸地成為了首領,帶領大家和忽必烈作戰。

忽必烈雖然雙線作戰,但是他畢竟兵強馬壯,因此,在與另外三大汗國聯軍作戰過程中,始終佔據著上風。不過,卻並不能把三大汗國瓦解。

(捲土重來的海都)

1269年,忽必烈派大將那木罕打敗海都,海都逃走,不過隨即捲土重來。1274年,忽必烈增加軍隊,派大將安童幫助那木罕打海都。沒想到安童被部下昔裡吉(他是蒙哥大汗的兒子)抓住,送給了海都。1286年,海都的聯軍一度和東道諸王聯合起來,打到元朝的哈拉和林,後來被元軍擊退。

1294年忽必烈去世,他的孫子鐵穆耳(元成宗)繼位。元朝和三大汗國(主要是海都)的戰爭又斷斷續續打了很多年。1301年,海都在進攻元朝的時候,受了重傷,死在回去的途中。

海都去世後,海都的後人發生內亂。元朝大將海山(後來的元武宗)利用這一點,對海都的兩個兒子拉攏加攻擊,各個擊破。在這個過程中,察合臺汗國及金帳汗國都先後承認了元朝的宗主國地位。直到1309年,海都最後一個後人投降元朝,強盛一時的窩闊臺汗國滅亡,元朝作為宗主國地位,最終才被所有宗王所承認。

總結一下,元朝在這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戰爭中,之所以最終能夠打勝。一是元朝實力強勁,二是三大汗國聯軍互相之間勾心鬥角,暗戰不斷。三是強勢人物海都受傷去世。四是經過了半個世紀的人事變遷,相逢一笑滅恩仇。


張生全精彩歷史


蒙古內部兩大集團的決戰,元朝軍隊為何打了40多年?這個問題非常好,其實通過了解元朝和其它幾大汗國之間的戰爭,也可以幫助各位朋友瞭解一下元朝和蒙古帝國的區別究竟在哪。


為什麼說忽必烈給蒙古帝國送了終?

現在的網上還有好多朋友搞不清楚元朝和蒙古帝國的關係,覺得元朝和蒙古帝國是一回事。但其實如果元朝和蒙古帝國是一回事,那麼也就不可能有後來忽必烈和鐵穆耳祖孫兩代和窩闊臺汗海都之間的30多年大戰了。

客觀地說,在忽必烈之前,蒙古帝國確實是一個整體。當時在窩闊臺的兒子貴由死後,託雷家族把大汗的位置給搶了過來,雖然窩闊臺家族不願意接受,但很快被蒙哥鎮壓,蒙古帝國的統一得到了維持,成吉思汗鐵木真其它幾個兒子的家族也都接受了這種安排。因此大家都在蒙哥的統一指揮之下,西征的西征,南征的南征,繼續為蒙古帝國開疆拓土。

蒙哥在位末期最後的統一蒙古帝國

而且之後幾年,蒙古帝國的對外戰爭進行的尤其順利,1254年蒙哥的弟弟忽必烈南征滅亡了大理國,大理王段興智投降。1258年,蒙哥的另一個弟弟旭烈兀西征滅亡了阿拉伯阿拔斯帝國,將阿拉伯世界的末代哈里發穆斯臺綏木俘虜之後用亂馬踩死。而到公元1260年,旭烈兀又滅亡了當時亞洲最後一個伊斯蘭王朝阿尤布王朝。

但這時,正在南征南宋的蒙哥卻在四川突然死了,而他這一死,就給蒙古帝國敲響了喪鐘。因為蒙哥死後,他的三個弟弟其實都想繼承他的汗位。但這三個人在這時卻已經分別代表了三種不同的勢力。其中留守蒙古本部的小弟弟阿里不哥代表的是蒙古傳統勢力,即一切都按蒙古傳統辦,其中就包括按蒙古“幼子守灶”的習俗,讓自己繼承汗位。

應該說阿里不哥的主張是得到了當時多數蒙古本部王公和其它幾大汗國支持的。但長期在漢地經營的忽必烈卻不願意就這樣看著阿里不哥把大汗位置拿走。於是他在一些自己身邊蒙漢大臣的擁立下,搶先在靠近漢地的上都城附近,按照漢制稱帝,並建年號為中統。

忽必烈是元朝的建立者,卻也是蒙古帝國的掘墓人

而旭烈兀則有很深的基督教背景,因此他對征服伊斯蘭教故地的興趣似乎超過了當上蒙古大汗的興趣。雖然他在得到蒙哥的死訊之後,也做出了回師的架勢,但回師之後沒多久,他留在中東的偏師就被埃及馬穆路克王朝殲滅,旭烈兀大怒,本來想再發大軍去打馬穆路克,但此時信仰伊斯蘭教的金帳汗別兒哥卻因為旭烈兀殺死末代哈里發而跟他結上了仇,結果旭烈兀即沒回成師,又沒教訓成馬穆路克,反倒是先跟同樣是鐵木真孫子的別兒哥打了起來。

而忽必烈這邊稱帝后不久,阿里不哥也在其它幾個汗國的支持下稱汗。之後雙方就開始了內戰,結果阿里不哥雖然佔有蒙古本部,還得到了其它幾個蒙古汗國的支持,但卻打不過掌握了漢地和高麗軍隊的忽必烈,四年之後被迫投降。這樣忽必烈就佔有了蒙古本部和漢地,成了蒙古大汗。但這時其它幾個汗國卻藉口忽必烈行漢法,已經不是正宗蒙古大汗,所以拒不承認其大汗地位,反而紛紛自立,成為了獨立國家,只有旭烈兀建立的伊兒汗國承認忽必烈的大汗地位,但因為伊兒汗國和忽必烈的領地根本不接壤,所以最多也只能算是個海外藩屬國了。

元朝建立與蒙古混戰

而阿里不哥在被忽必烈囚禁了兩年之後就死了。他這一死,其它幾個汗國就更加不承認忽必烈的地位了。公元1268年,窩闊臺汗海都和察合臺汗八刺以及金帳汗在怛羅斯河附近會盟,公開反對忽必烈以及和忽必烈結盟的伊兒汗國。

忽必烈一看我當大汗你們不承認,那除了打還有什麼可說的?第二年就派大將那木罕去討伐海都,而且打敗了海都。但窩闊臺家族畢竟也在其領地上經營了幾十年了,一場敗仗也動搖不了其根基。而忽必烈一不做二不休,乾脆也不管其它幾個汗國怎麼看了,在公元1271年把蒙古的國號都改成了元朝。3年之後,忽必烈再次派遣大軍討伐海都,但途中卻遭遇部將反叛,連這次出征的主將安童也被抓走獻給了海都。

元成宗鐵穆耳時代蒙古各汗國曾迎來了最後一次短暫和平

而忽必烈看到海都一時半會也解決不了,而且自己早已把元朝定位成中原王朝,遠在中亞的海都並不是自己的心腹大患,所以在後面幾年索性也不管海都了,反而是專心攻宋,最終在公元1276年攻克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將南宋最後的抵抗勢力消滅,統一了中國。而在這種情況下,其它幾個汗國就更不可能聽命於他了,所以這仗只能繼續打。到公元1286年,海都甚至還趁忽必烈再次籌劃東征日本之時,一度攻克了蒙古舊都和林,但不久之後被擊退。

就這樣,一直到忽必烈去世,都沒能解決海都問題。而直到他死後8年,他的孫子元成宗鐵穆耳才最終在戰爭中將海都擊斃。後來元朝又聯合金帳汗國制服了察合臺汗國,之後察合臺汗國和海都的兒子都向元朝表明了臣服的態度,承認鐵穆耳為蒙古大汗,同時伊兒汗國和金帳汗國也簽訂了和約,蒙古帝國名義上又恢復了統一。

最終形成的元朝與三大汗國對峙形勢



但這次“統一”其實只是幾個汗國向元朝稱臣,元朝皇帝並沒能恢復蒙古帝國時代能夠號令四方的權威。而且不到十年之後,元朝和伊兒汗國就再次與察合臺汗國發生戰爭,而金帳汗國則開始禁止蒙古傳統信仰,開始全面倒向伊斯蘭教,並與伊兒汗國再次發生矛盾。曾經蒙古帝國的各個汗國都開始向當地王朝轉化,各方也逐漸形同陌路了。


桃花石雜談


1279年崖山海戰後,南宋滅。蒙元帝國成了大陸的霸主、忽必烈成為元朝的元世祖。似乎此時海內外昇平、一切再無雜音。可是,現實情況卻不是這樣子的。在元帝國西北方向,窩闊臺之孫海都。在1268年發動叛亂,成立窩闊臺汗國。

同為黃金家族的一員,為什麼要叛亂呢?為什麼要自建一國呢?憑藉著什麼能和元朝打了四十餘年的仗?一個個問題脫口而出。要講這個問題,咱們就得從阿里不哥說起:

蒙哥大汗在陣前突然暴亡。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打了將近五年的惡仗,忽必烈這才最後取勝。而這個海都,在這場爭奪汗位的戰爭中,是支持阿里不哥一方的。大方向這就清楚了。

因為成吉思汗曾經說過:只要窩闊臺有一個吃奶的後代,都比其他人優先繼承,窩闊臺即大汗位時,全體宗王曾經立下“只要是從窩闊臺合罕子孫中出來的,哪怕是一塊肉,我們仍要接受他為汗”誓言。而海都卻把這句話當了真。認定拖雷後人是攥權壓位。他海都才是大汗的合法繼承人。因此他與欽察汗國會盟,與察合臺汗國建立了比較穩固的同盟關係。總之就是不斷地反對忽必烈、去謀求汗位的繼承權。把反對忽必烈、伊兒汗國的行為挑為公開化。

忽必烈當然不願意、也不容忍海都這舉動。而且再加上窩闊臺汗國正好處於元朝與海外三個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伊兒汗國之間。這使得元朝要想向三個汗國傳達旨意變得困難,也使蒙古大汗國變得有名無實起來。這不得不逼得忽必烈要在漠北向海都動刀兵了

海都雖說兵力不如忽必烈、疆域不如忽必烈、國力不如忽必烈。但是他深諳漢人合縱連橫的思想。兵與政皆行詭道

在外交上,能真正支持忽必烈的汗國只有蒙哥系的伊兒汗國一個。海都則有欽察汗國及察合臺汗國的支持與響應。中亞核心地帶基本上都受海都的有效控制。

在軍事上,元朝滅宋後,佔領長江以南後,軍隊的結構就開始慢慢發生改變:由全遊牧騎兵部隊變成了步兵、炮兵、運輸兵多兵種組合的軍隊。尤其是增加了不少長江以南的步兵。逐漸喪失了初時的機動優勢。而海都的軍隊則是由蒙古及一些喀喇契丹、突厥部隊構成。依然保持著全遊牧騎兵。高機動、高靈活性。

雖然說在交戰中,蒙元軍隊在正面交鋒中,多兵種結合優勢,可以輕鬆擊敗海都的遊牧騎兵。但是海都戰術就是”不勝既走“。利用騎兵的靈活機動性,使蒙元軍隊即使是取勝,也無法長途追趕,擴大勝利果實。

戰術上海都還是採用成吉思汗時代的經典穿插戰術:通過大量騎兵在寬闊的戰線上展開,趁著敵軍步兵和騎兵沒有列好陣勢的時候,迅速發起衝鋒。而輕騎兵則一面展開弓箭襲擾,一面以良好的機動力將敵軍分割包圍。重裝騎兵利用敵軍各部自行躲避時形成的空隙,順勢衝陣。而元軍軍隊兵種結構的複雜,讓得他們的佈陣速度變慢。在這種佈陣不及的情況下交戰,失利也就變得不可避免。

可是,元朝駐紮漠北的軍隊,不僅人數眾多,而且大多還是軍中骨幹精英。單兵素質是遠遠超過駐守華北、華南的蒙元軍隊的。

而得益於疆域的廣闊,南方稅賦充足的基礎上,兵餉、糧草、器械、裝備無一不佔優勢的蒙元軍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性。最後,根據月赤察兒的紀念碑文記載:在合剌合塔山會戰後,元軍與海都都哇聯軍又進行了一場大規模交戰。元軍總共有五軍,月赤察兒領其中一軍,繞道海都軍的側後發起突襲。元朝的五軍夾擊,造成了海都和都哇聯軍的大崩潰,似乎這場會戰最終以元軍的勝利告終。(也有一說元軍此戰其實是失利的。)再後來,窩闊臺汗國國滅。

長達四十餘年的海都之亂似乎是告一段落。但是有些人從蒙元與海都的戰爭中,看到了元朝正在走向虛弱的狀態。他們一旦確立了農耕作為國家主要財賦源頭以後,就會很快走向武力的快速衰退時期。這在合剌合塔山之戰54年後,元朝面對紅巾軍起義時那種軟弱無力的反應,正是這種衰退導致的最終後果。

該文僅表述個人觀點,因本人學識有限,文章有諸多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友友批評指正。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恆實說”。更多精彩,盡在恆實說!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