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本來今天想給大家將東巖少鶴山的故事,包括大量石刻圖片當地景物,可以這幾天天公不作美,昨日雖然已經轉晴,今天又微微有小雨,江陽沽酒客已經出發準備徒步去少鶴山。拍些東岩石刻的,居然長江水未退,無法前往。那麼今天就跟大家普及一下瀘州古代的一些重要年代年表,作為上千年文化的古城,她絕不會是憑空而來,而我們瀘州人,不管是老瀘州,還是我們年輕一輩,再次瞭解和重溫我覺得也很有意思,外地的朋友也可以看看,從秦朝到袁世凱時期瀘州的變遷。而作為瀘州人介紹起我們家鄉是不是更有底蘊和自信呢?只要大家支持,我會繼續下去。喜歡的朋友關注轉發謝謝

又按:由於江陽沽酒客非文史工作者,手頭地方誌資料有限,查閱收集整理的或有紕漏之處,還請專業人士多多指點,在此先謝過。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今日的國窖大橋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東門牌坊,西南要會

瀘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兩千多年曆史文化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明朝老城垣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瀘縣活石刻文物——龍腦橋

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分天下為郡,瀘州屬巴郡。

漢:

西漢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封蘇嘉為江陽侯,在沱江與長江交匯處(今瀘州市江陽區)設置江陽縣。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開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犍為郡,江陽為其屬縣。

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6年),朝廷派兵討伐公孫述,溯江而上,屯兵江陽。

獻帝建安十八年(213年),益州牧劉璋以江陽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升製為郡,轄縣江陽、符、漢安。旋又廢除。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恢復原建制。

東漢時期,在江陽境內有富義鹽井,為著名產鹽地。

晉:

惠帝永寧元年(301年),巴人李雄率起義軍攻佔成都,蜀郡人多流散到江陽等地。

永安元年(304年),益州刺史羅尚率軍退至江陽,奉詔統領巴東、巴、涪陵三郡。

懷帝永嘉五年(311年),李雄派軍攻佔江陽。

愍帝建元二年(344年),李勢引僚入蜀,江陽郡被僚人佔據多年。

南北朝

蕭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5年),始置瀘州,領江陽郡。州、郡治所均在江陽縣。

文帝開皇十九年(599年),道人劉珍,隱居合江安樂山(今筆架山)。將其道經、鐘磬封於石室。隋文帝遣使訪問其事蹟,下詔建騰清觀、安樂觀、靖安觀于山中。

高祖武德三年(620年),置瀘州總管府,掌管一州軍事和管轄10個羈縻州。七年,改為都督府。

太宗貞觀元年(627年),開國元勳程知節(咬金)任都督。

高宗顯慶四年(年),高宗派使臣到安樂山取劉真人丹經、鐘磬進京。刻碑于山間。

總章二年(669年)七月,瀘州等19個州縣大旱,戶受災,詔遣司賑大夫賑貸。

玄宗天寶六年(747年),在方山雪霽峰下,創建老雲峰寺。

代宗永泰元年(765年),詩人杜甫乘船出川經瀘州,船靠長江南岸漏洞子旁一巨石上,後人遂稱此石為杜甫石。

大曆十年(775年),陸羽撰《茶經》,書中介紹瀘州南部少數民族採茶、製茶工藝。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合江福寶古建築群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福寶老街

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於富義鹽井置富義監,設官掌管鹽場。

太宗端拱元年(988年)臘月初三,瀘州鹽井水枯竭,派人下井察看,井內吼聲如雷,忽然,火焰突出。這是瀘州發現天然氣的最早記錄。

淳化五年(<994年),王小波義軍攻佔瀘州。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正月,晏州彝首鬥望率彝民造反,戰敗被招撫,自陳永不犯境。

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秋,蘇軾乘船出川,經瀘州,過安樂山賦詩二首:“故國王孫今尚死,滿山秋葉豈能神?”對“張道陵寓此,山上木葉有文,如道士符篆”的傳說,予以懷疑。

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羅宴彝叛,朝廷派兵征討,彝酋晏子等率10郡8姓歸順。

熙寧八年(1075年),瀘州轄境置清井監(今長寧縣長寧鎮)和南井監(今江安縣南井場)。南井年產鹽 41萬斤。

熙寧十年(1077年),朝廷批准瀘州置草市(城外的市集),到嘉定末年(1224年),已有草市67個。

同年,瀘州交納酒稅6432貫,約佔當年商稅的三分之二。

元豐四年(1081年),在瀘州置瀘南安撫司,統一管理瀘州、敘永、長寧軍三郡沿邊少數民族事宜。安撫使存寶因平定彝酋乞弟叛亂不力,被誅。

元豐五年(1082年),梓州、夔州路兵馬鈐轄司由遂州移來瀘州。從此瀘州守臣兼梓、夔兵馬司鈐轄,又兼瀘南沿邊安撫使,成為掌管全蜀四路中之兩路軍權的大帥,瀘州成為“西南要會”。

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黃庭堅泛舟安樂溪,遊安樂山,寫下《遊安樂山記》。寓瀘期間,留有“拙溪”“滴乳巖”等多處墨跡。 

政和五年(1115年),彝人不堪瀘州帥臣賈宗諒的苛捐雜稅,以卜漏為盟主,聯盟反宋,連破多處寨堡,官兵屢被挫敗,後集精兵五萬才迫使彝人降。

政和七年(1117年),在舊有土城的基礎上,修築瀘州磚石城,使之初具規模。紹興十五年(1145年),再次擴建,使瀘州城“壯麗甲西蜀”。

政和中(1111~1117年),瀘州成為彝漢通商的重要場所,每年冬至,彝族商隊前來用馬和其他產品交換他們所需的商品。

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瀘州饑荒,鬥米二千文,人食糟糠,次年大飢,道殣枕籍,瘟疫流行。

紹興十八年(1148年),安撫使馮楫在城內修建報恩塔,至今猶存。

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瀘州大火,焚燬民房千餘家。知州李燾被貶秩。

淳熙四年(1177年),范成大過瀘州,登南定樓觀覽賦詩。次年,陸游經瀘州,登忠山謁武侯祠,遊使君巖,登南定樓,均留下詩篇。

淳熙八年(1181年),大旱,七、八兩月不雨。 

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瀘帥張孝芳剋扣糧餉,奴役士兵,激成兵變。亂兵殺死張孝芳及其家屬、部將,後被平息。 

寧宗慶元中(1195~ 1200年),瀘帥陳損之在忠山頂建“江山平遠堂”,為觀覽瀘州風光的最佳處。今無存。

嘉定二年(1209年)二月,瀘州連續地震4次。

理宗紹定五年(1232年),知州魏了翁再次修建瀘州城廓。同時,建立鶴山書院。

端平三年(1236年),蒙古軍入蜀破瀘州。州城被毀,州治暫遷茜草壩。

嘉熙三年(1239年),為避蒙古軍襲擊,瀘州軍民先後在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磧築城防守,次年,又在安樂山築城。

淳佑元年(1241年),瀘州失守,蒙古軍入城,旋又收復。

淳佑三年(1243年),知州曹致大據險築神臂城,抗擊蒙古軍。並遷州治於此。今遺址尚存(位於合江縣焦灘鄉)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宋瀘帥劉整以潼川路15郡降元。次年,四川安撫使呂文德領兵收復瀘州。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潼川路安撫使梅應春以神臂城降元,並殺害部屬多人。

世祖至元十三年,瀘州義士劉霖、先坤朋與釣魚城宋軍裡應外合,破神臂城,擊斃元軍守將,俘殺梅應春,再次收復瀘州。

世祖至元十四年春,元軍圍攻神臂城,至11月,城破,宋安撫使王世昌戰死。

世祖至元十五年,朝廷命降臣趙全為瀘州安撫使。治所從神臂城遷還原址。

泰定元年(1324年),郭懷玉鑽研釀酒技術,釀造出瀘州第一代濃香型大麴酒。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敘永春秋祠

洪武十七年(1384年),奢香獻川黔道,開闢龍場9驛(今古藺馬蹄灘到龍場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皇甫森修築毀於兵亂的瀘州城。又加修外城,南至長江,北至沱江,城周10餘里。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曹震奉詔疏通永寧河道。鑿石削巖,除去大灘百餘處,一年通漕運。並築納溪至摩尼的驛道。

天順四年(1460年),沱江氾濫,大水入城,東門內可通小船。

天順五年成化元年(1465年),山都掌蠻先後在今敘永、興文縣境內起事,均被鎮壓。

成化四年(1468年),瀘州、納溪旱,詔免去租賦。

正德五年(1510年),曹甫在瀘州起義,號順天王,轉戰四川各地,後被官軍挫敗,曹甫戰死。

正德十五年(1520年)七月十五日,兩江水漲入城。龍溪河口巖上等處,有水位刻石遺蹟。

嘉靖十六年(1537年),瀘州兵備僉事薛甲在城內建大觀臺(今鐘鼓樓處),狀如城門,中通車馬,建樓其上,四望巍然,詩人登臨題詠,有句“窗中下見千山盡,枕底平鋪二水流”。

嘉靖十九年(1540年),流放雲南的四川籍狀元楊慎,“奉獻檄去瀘”。在瀘僑居十多年,留有《九絲城行》、《刊木行》、《憫雨》等憂國憂民的詩篇。

萬曆元年(1573年),山都蠻首領起事,據九絲山,稱王。朝廷派兵征討,俘殺數千人。

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 四月二十八日,大風,城內屋瓦皆飛,桅折樹拔。

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瀘州、合江大旱,民多離去,城野半空。

天啟元年(1621年),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彝族)起事。攻破城池,殺死官員,據重慶,稱王,國號大梁。後兵敗,退走瀘州、長寧、古藺等地。

崇禎十一年(1638年),瀘州城北建龍透關。清時重建,並立“古龍透關”石碑。

瀘州民間故事集從之七瀘州古代重要年表

順治七年(1650年),舒姓武舉人在南城營溝頭創辦大麴酒窖4個,取名舒聚源。

康熙六年(1667年),福建黎姓攜楠竹種在赤水縣種植,後被合江、敘永等地引種。

康熙八年(1669年),設水寧道,轄敘、瀘、資等州府,治所初在敘永廳,後移瀘州。

康熙十一年(1672年),王世禎來瀘遊覽,作《江陽竹枝》等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伏旱,五至八月不雨,饑荒繼以瘟疫。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始修《直隸瀘州志》,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秋,付刊。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江西楊宏道在百子圖創辦集刻、印、售於一體的書坊“宏道堂”。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合江胡清晨從廣東帶回良種荔枝苗3株種植。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船戶熊習舉承運京銅73.63萬斤至鑽皂子(重慶李家沱),觸礁沉沒。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六月,瀘、合地區不雨,至次年夏,顆粒無收,貧民十之二三被餓死。

乾隆五十年(1785年)二月二十一日夜,大風雷雨,龍透關右,地崩陷。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敘永哥老會首領郭永泰,首開“墓忠山”,數千人會盟,為川南哥老會發源地。

咸豐六年(1856年),法國傳教士到合江傳教。

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率軍十萬,逆江而上,攻合江、敘永、納溪,失利後走資州。次年 6月復入古藺、敘永。

同治九年(1870年),瀘州始建天主教教堂。

是年川南州夏秋大旱,延至次年夏。饑荒嚴重,饑民外逃。

光緒二年(1876年),食鹽供應改為官運商銷。在瀘設滇黔邊計鹽務官運總局。合、敘等地設口岸。實行人口統計,食鹽定銷。

光緒九年(1883年),四川大旱,瀘州尤甚。次年持續大旱,餓殍載道,瀘縣設粥棚5處施粥。

光緒十二年(1886年)九月,瀘城始設電報局。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在“成都教案”影響下,劉昆陽率眾搗毀納溪大渡口教堂,後由官府賠償銀5000兩。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瀘城始設郵政代辦所,二十九年升為二等甲級郵局。

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創辦川南經緯學堂。次年改為川南師範學堂。第二年又改名川南聯合縣立師範學校。同年,設警察事務所。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敘永數千山民起義,進至宜賓、犍為,沒收庫銀及豪紳財產,後被鎮壓。

同年,廢科舉,在三牌坊、治平路創辦蒙養學堂。後成立初等小學堂。後又改為中學班。民國元年改稱瀘縣縣立中學。

光緒三十年,道尹趙爾豐率軍進剿古藺縣苗溝“平會”群眾,全縣近人枉死,首領彭青雲自首,亦遭殺害。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初,孫中山指示佘竟成、熊克武、謝奉奇回川密謀起義。設同盟會瀘州支部,發展會員,密定在永寧、江安、瀘州、敘府起義,事洩,未成。10月又密定舉行瀘州、江安起義,江安事先敗露,死會黨13人。瀘州官府加緊戒備,佘雖率眾3000多,未敢妄動。冬組織隆昌、敘府起義,均先後失敗。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瀘州商會成立。

宣統

元年(1909年),四川勸業道周孝懷集資30萬銀元,在瀘州茜草壩創建四川瓷器有限公司。所屬瓷廠,產品精細,為全省首家細瓷工廠。

同年,永寧縣治移古藺場,縣名改稱古藺。瀘州衛改為古宋縣,存土司名,隸於永寧直隸州。

同年,蠶桑講習所成立。

宣統二年(1910年),川南道尹劉朝望創建川南政法學校。

宣統三年(1911年),同盟會員楊兆蓉等來瀘宣傳爭取川漢鐵路路權,先後組織成立瀘州、合江、納溪、古藺“保路同志會”。11月25日川南官紳人等宣佈瀘州脫離清政府獨立,成立川南軍政府。公推劉朝望任都督,士紳溫翰楨為副都督。

12月5日,川南軍政府改組,但懋辛任都督(未到職),黃方任川南軍司令,王秉章副之。

同年,設州議事會、參事會。瀘州同盟會會員組辦《川南報》,為瀘州最早報紙。

瀘州勸工局成立,招徒學藝,設染織、木竹器等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